马克思为何经常被“催更”

2024-12-13 00:00:00之江轩
青年文摘 2024年23期

卡尔·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巨匠,创作能力非常强,常出爆款文章,很多作品被后世称赞。但这位大咖又多次被“吐槽”有更稿“拖延症”。翻开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书信,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催更”不少。恩格斯曾去信提醒老友:“给自己规定一个期限,到时候一定要完成它……”那么,马克思真的有“拖延症”吗?“催更”马克思是怎样的体验?

先来说说对马克思最著名的“催更”——《共产党宣言》的写作。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出席,大会委托二人起草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党纲,即《共产党宣言》。

会议上,马克思承诺由他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刚开始,恩格斯写信温和地催促马克思尽快完成,但一段时间过去后没有收到回信。于是同盟中央委员会急了,于1848年1月24日给马克思发了“催更警告信”,要求他在2月1日之前把稿件送到伦敦。

收到“催更”后,马克思深感时不我待,于是奋笔疾书。文章开篇第一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就成了不朽的金句。

其实,马克思并非故意拖着不写。首先,这篇文章非常重要,要反复推敲思索;其次,当时他还要指导部分工人协会的活动。此外,这一时期,他流亡布鲁塞尔,经常被警察“请喝茶”,与此同时,他还要照顾家庭,且经济拮据。

他连写了好几个日夜,吸收了恩格斯撰写的草稿中的内容,并将自己之前发表的文章中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融合进去,最终完成了流传至今的名篇。

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时也被多次“催更”。1860年,恩格斯还在信中用看起来有些严厉的语气抱怨:“我们总是写出最精彩的东西,又总是尽量使它们永远不能及时出版。”

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论》的“拖更”,更多是因为创作这本书的难度系数极高,为此,马克思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努力。他不但自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的理论,还经常委托恩格斯做调查研究,甚至自己跑去工厂实地考察。

有研究表明,马克思的后半生都在围绕《资本论》写作,写下的手稿可谓汗牛充栋。最终,在恩格斯的支持下,他下定决心在诸多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最好、最清晰的版本。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就此诞生。马克思去世后,一直向老友“催更”的恩格斯挑起重担,重新整理文字,于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于1885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

其实,马克思经常被“催更”,是因为他对理论研究有着尽善尽美的追求。恩格斯在信中总结了马克思时常“拖更”的主要原因:“我清楚地知道,拖延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因为你过于严谨。”比如,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坚持“充分地占有材料”,并要求自己在重大问题没有研究透彻前绝不公布阶段性的观点。为此,他阅读研究了海量书籍,还自学外语查阅大量材料。

导致马克思时常“拖更”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革命导师。很多时候,为了指导工人运动,他不得不暂时中断创作。马克思、恩格斯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找到通往真理的路径。

(摘自“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业余的Sylvia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