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邹琦的关注是从一段短视频开始的。视频中,这个28岁的女孩与父亲相对而站,父亲拿小锤,她抡大锤,一锤接一锤砸在烧红的铁块上——他们正在铸造一把新的龙泉宝剑。铁屑飞溅、火花四起的瞬间,好似一场视觉盛宴。
有人为女铸剑师的酷飒点赞,有人却质疑这是噱头、是作秀,“不相信一个小姑娘家举得动大锤”。
“如果是前几年刚入行的时候,面对质疑我可能会底气不足。但现在,我会对这些人说:你来,我打剑给你看!”邹琦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邹琦知道浙江龙泉有两大“宝”,一个是青瓷,一个是宝剑。但以前,她并不觉得这和自己的人生有多大关系。她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从事过平面设计工作,也在金融相关的公司当过业务经理,都和宝剑“八竿子打不着”。
直到2020年,直播带货“火”到了宝剑圈。邹琦的父亲邹建明是铸剑师,也希望通过互联网为家里的宝剑增加一些销路,便让她下班后回家帮忙做直播。邹琦对宝剑的相关知识并不太了解,只好硬着头皮开播,但很快发现这样不行:“我必须要先学习一下宝剑的历史文化、制作工序,甚至每一把剑的设计故事,才能在直播的时候有话讲。”
坚持了4个月,邹琦觉得上班、直播实在无法兼顾,于是辞掉了稳定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宝剑行业中。之后那段日子,她有点煎熬,“既要学习文字资料,还要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服饰等上面的图案”,压力很大。“而且,宝剑的制作工艺也不是光靠看书或者听别人讲就能明白的,得自己上手试。”邹琦说,从原材料到一把宝剑成品,其间包括数百种工艺,当前行业精简归纳成28道工序,从炼、锻、铲、锉到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
龙泉宝剑有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邹琦第一次真正上手打剑才意识到,想做出这样一把宝剑,需要铸剑师“狂野又细致”,既要有抡得起铁锤的力量,也要有精雕细琢的耐心。
“打剑太苦了。大锤十几斤重,小锤也有四五斤,我当时打几下手就开始酸了,但不能停,必须趁铁块降温变硬之前不断快速打出想要的剑形。那次打完,我吃饭的时候就没法用筷子夹菜了,右手一直抖,不受控制。”如今,邹琦能连续抡锤1小时,发力更多的右胳膊渐渐成了“麒麟臂”,比左胳膊粗一圈。
学会锤打剑条后,她还要学做纹饰和木鞘。“靠手工錾刻在铜皮或银皮上做出立体纹饰,是很难的。光是大小錾刀就多达几百套,如果没有耐心,就不能做出好看的纹饰。”
为了学铸剑,邹琦不能做美甲,手还经常受伤——被磨出水泡、被铁屑烫到、被锤子砸到、被刀剑割到,都是常事。有一回,她拿剑时不慎把小腿割伤,伤口有些吓人,便拍给父亲看。父亲心疼她,但嘴上不说,“狠心”回了一句:“做宝剑的,谁没被割伤过?”
邹琦是元源剑坊的第四代传人。
往上数,她的曾祖父最初是做金银首饰加工的,曾用吹焊和雕刻技艺给当地剑坊做剑柄纹饰,后来自己在浙江丽水开了剑坊。她的爷爷接手后,赶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剑坊两次被炸,只好举家迁回龙泉。上世纪70年代,爷爷独创了龙泉宝剑的立体凸花工艺并沿用至今。父亲邹建明继承了家传手艺,致力于将古法雕刻与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融合创新,擅长手工包铜凸花錾刻、古法吹焊等传统技艺,现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尽管有家学渊源,但邹琦小时候对铸剑师“没什么概念”。“在龙泉,家里做宝剑是很常见的事。我上小学时,基本每个班都至少有一个学生家里做宝剑。”她只知道,铸剑是个辛苦活,父亲的手上总有很多一个个的小黑点,是被铁屑烫伤的痕迹。每到冬天,父亲本就粗糙的手就会开裂。
邹建明不舍得女儿再吃这份苦,让她从小远离了“刀光剑影”。但2016年,邹琦20岁了,他又琢磨让女儿学着试试。当时,他在龙泉的一所职业学校任特聘教师,给“宝剑班”的学生上课,便让女儿也去听。邹琦坦言,那时自己并不想学做宝剑。“只是因为要听爸爸的话,我才断断续续去学了一段时间。可是,人在课堂上,魂是不在的,以至于我对那段记忆相当模糊。”
直到2021年辞职后全身心投入到宝剑行业,邹琦才渐渐感受到宝剑的魅力,也深感自己身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家中第四代只有她和妹妹。妹妹目前在南京学医,未来也许会成为医生。家族的手艺不能断在她们这一代,她必须把传承的重担“挑”起来。
对于邹琦主动开始学习铸剑,邹建明是欣喜的。他鼓励女儿上手去试,自己则在角落默默观察。等到他确认女儿不是在“玩票”时,便开始手把手认真教女儿,烧红的铁块温度怎么看、大锤小锤要怎么拿、锤子的落点在哪里……“他之前担心如果一上来就给我讲这些,我会觉得太枯燥,又没有积极性了。”邹琦说,学铸剑之后才知道父亲有多厉害,“你别看他锤子落得很轻,实际上很有力道。他的手艺够我学一辈子的。”
偶尔,邹琦会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要给她打一把鱼肠剑放在她的房间里。鱼肠剑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名字来源于专诸刺王僚的典故——春秋时期,刺客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鱼肠剑,是一把“绝勇之剑”。邹琦听着这个故事长大,却一直没拿到属于自己的鱼肠剑。“可能我爸爸后来忘记了,但没关系,现在我可以自己做想要的剑了。”
令邹琦最难忘的是自己打造的第一把剑——“凤凰涅槃”。父亲曾做过一把有龙纹的剑,她想做一把有凤纹的剑。“凤凰涅槃,正好对应我当时的心境。辞职回来学铸剑,是我走出舒适圈、浴火重生的过程。”
在父亲的协助下,她前后花了8个月时间才打出了这把剑。“我也通过这把剑警示自己:要保持突破自我的勇气,不要觉得依靠父亲就可以躺平。”
传承不易,创新更难。邹琦说,龙泉宝剑的创新必须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你把清代的纹饰用在了汉剑上,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会被人笑话的”。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龙泉宝剑,她一边学习传统铸剑技法,一边把目光投向文创产品。“我爷爷做了龙泉第一把立体凸花工艺宝剑,父亲用这项工艺做了一把两米多长的大剑,我以那把大剑为原型,做了缩小版的宝剑文创,可以做成挂件、冰箱贴、钥匙扣等产品。”她希望这些文创产品能像一个“引子”,吸引更多年轻人来了解宝剑文化。“以往,买宝剑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8x8bZ0eH0vBOKGVZZ/c+iL5Ee6Xt14GwyUeXmkGSJgY=年人,近几年买宝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但另一方面,她觉得遗憾的是,铸剑师有点“老龄化”,年轻的铸剑师不多,年轻的女铸剑师更是少之又少。在邹琦看来,虽然女性不如男性劲儿大,但在宝剑的纹饰技艺方面,女性的细腻更胜男性。女铸剑师自有一番天地可为。
“我可以像现在这样,化着妆、戴着耳环,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坐在这里和你聊天。我也可以卸了妆,头发一扎,穿着宽松的衣服去打剑。任何一种状态,都是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来接触、了解这个行业。”
邹琦对宝剑是越了解越喜欢,如今就连出去旅游也不忘到当地博物馆去学习宝剑相关知识、寻找宝剑设计灵感。比如,她曾从杨贵妃的香囊样式中获得启发,设计出了一把唐刀。
她盼望着宝剑有一天能走出博物馆,走下收藏架,更广泛地进入大众生活。“这当然很难,我们还在努力探索。现在,我有个更具体的目标:抓紧独自铸一把好剑,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优秀铸剑师。”
编辑 陈佳莉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建魁
人物简介:
邹琦,铸剑师。1996年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市的一个“宝剑世家”,曾是都市白领,2021年辞职并开始正式学习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作为家族第四代传人,希望在传承与创新中让更多人了解宝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