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
厦门海沧台商台胞服务站主任助理 吴胜男
主讲嘉宾
厦门海沧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项目部主任 童韦谕
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在加速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海沧区步履坚实。吴胜男与童韦谕介绍了厦门市海沧区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青年群体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目前, 约有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深度融入厦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两岸青年亦在协作互通中推动着两岸融合发展。
吴胜男称,海沧区位于厦门市西南面,因台而立,因台而兴,是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坐拥六区合一的叠加优势。近年来,海沧始终牢记对台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重要使命,努力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成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率先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先行先试的“海沧经验”
厦门市海沧区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该区是全国最早且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海沧区致力于探索两岸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融合。
在经济融合方面,海沧区成功吸引了681家台资企业落地,投资总额达54.6 亿美元,推出推动台企转型升级、出台引进台湾人才实施办法、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等若干措施。同时,出台采取多项政策扶持台资企业,投入台企扶持资金近8500 万元,惠及165 家企业,成功培育11 家“三高”台资企业、6 家省市级“专精特新”台企。
此外,海沧着重拓展对台连接通道,打造“台平欧”海铁联运列车路线,成功首开跨境电商厦金专线,方便两岸经贸往来。
在促进两岸同胞情感融合方面,海沧区发挥国台办授牌两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独特优势,连续举办16 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汉字节,成为国台办重点支持的对台交流活动。
参与2023 年度汉字节汉字评选的两岸民众超千万,海沧16 个姓氏宗亲、18 家公庙团组与台湾的宗亲公庙都开展过常态化的交流。
近10 年来,海沧共接待台湾团组近千团、10 万多人,精准聚焦两岸青少年关注的若干热点,如围绕闽南文化、二十四节气等不同主题开展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
在促进两岸社会融合方面,海沧区率先设立大陆首个涉台专门法庭,开展跨海峡在线立案,成立大陆首家“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涉台调解室,举办海峡两岸法学青年实习交流,全力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此外,还成立了两岸义工联盟和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推动台湾社区营造经验与大陆基层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引进大陆首家台资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率先设立两岸医疗转介平台,首创台湾医生进社区坐诊,首创推行医保+ 公证服务,为台胞就医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
这些举措不仅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跨越海峡的追梦与收获
作为一位90 后的台湾青年,童韦谕的人生轨迹因一次选择而发生了转变。童韦谕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台湾,而是跨越海峡来到了厦门海沧,来到厦门海沧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在这里,他看到亲切而熟悉的闽南古厝,也见证了一段跨越2000 多公里的山海协作故事。
在厦门开始一段全新的工作和生活,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亲身感受到了大陆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让他有了更为丰富的收获与感悟。
来到海沧后,童韦谕发现这里的生活异常便利,少了水土不服和繁琐杂事的困扰,使他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个优质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为他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更让他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让他有机会在田间地头、乡间小路和闽南古厝中穿梭,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感受浓厚的人情味。
而更为难得的是,这个工作平台还让他有机会参与到闽宁协作社会组织帮扶的工作中。童韦谕跨越了2000 公里,来到了宁夏泾源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当地的回族和汉族居民共同生活、工作。在那里,他不再是一个观光客,而是以一个台湾青年的身份,深入体验当地的生活,与居民们感同身受。
在泾源县的驻村工作中,童韦谕发挥了台湾青年的优势,将社会组织的专业知识带到了村居中。他们帮助居民改善生活环境,提升运作能力,同时也排除了安全隐患。
更重要的是,他们搭建了平台,协助居民进行产业对接,让居民更容易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童韦谕与当地的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回族的小朋友、叔叔阿姨成为朋友,与地方的书记主任成了工作伙伴。
他的存在也让当地的居民更加了解台湾人,打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这段经历让童韦谕深刻体会到了深蹲与下沉的重要性。只有蹲得越低,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持续地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他相信,这种有温度、细致的工作方式,是台湾青年在大陆可以发挥的优势。
“走进宁夏泾源县的小山村,那里有纪录片里才能看到的大山,但没有泥泞的土路,人们虽然住在偏远的小山村,但是线上下单后,新鲜的蔬菜就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童韦谕对此感到十分新奇。
在15 个月的驻村工作中,童韦谕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带入基层,鼓励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也协助当地干部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与许多当地群众成了“忘年交”。
回顾这段经历,童韦谕深感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他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为两岸青年交流树立了榜样。他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推进,未来会有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追逐自己的梦想,为两岸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手记
从东海之滨到贺兰山麓,跨越千里,海沧见证了1996 年至今28载闽宁协作“山海情”,创造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2023 年以来,两省区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从过去的“输血”到如今全方位“造血”、新产业层出不穷、新投资带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大步向前,闽宁协作正在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