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
台湾金门县华夏圣贤文化学会荣誉会长 谢远智
72 岁的谢远智谈起中华传统文化如数家珍, 公益论坛现场与大家分享了建立奎元书院、挖掘中国华夏文明活水源头的生动历程。他说:“台湾有句俗语,‘ 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两岸同文同种,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如星月交辉的夜晚璀璨夺目,若抬头问:什么是圣贤?定会有人指着天上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眨眼的繁星,回答道:圣贤,正是满天繁星中那些最亮的星。”论坛现场,谢远智的开场就是这般直入人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古代圣贤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早在南宋时期,理学大儒朱熹来到如今祖国东南的一个小岛上,开当地文教之先河,其重学风气一直传承至今,甚至留下了“朱子教化金门岛”的俗语。
传承先贤的缘起
谢远智称,台湾金门县华夏圣贤文化学会便源于这份对华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传承古圣贤行的坚定信念。近年来,金门县华夏圣贤文化学会常往返两岸,与厦门等地读书会共同举办传统经学文化推广活动,参与者计四五百人。而谈及学会的起源,就不得不提起台湾那段坎坷历史。
甲午战争后,台湾经历了50 年的特殊时期,在那个时代,民间的书院、私塾和汉学团体成为保存和传承华夏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台湾保留了文化的火种,这些讲学团体也逐渐演变为文化公益团体,继续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
两岸同文同种,都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同为炎黄子孙,两岸在思想、语言、文字、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的共通性。基于对炎黄子孙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一群热爱华夏圣贤经典文化的有志之士,多年来积极参与两岸文化讲学和交流活动。2019 年,金门华夏圣贤文化学会应运而生,并设立了奎元书院,作为圣贤经典的讲学处所,与厦门的读书会共同推广传统经学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易经基础教学、六祖坛经的研习、四书大学的研究以及道德经研习等活动。即使在疫情期间,学会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活动。书院的设立,不仅是对金门900年前朱熹老前辈创立燕南书院和吴江书院的传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在金门生根发芽、繁荣不息的见证。
经典文教喜结硕果
在推广儿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教导孩子们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和三字经等经典,不仅教会了他们有爱的语言、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父母的孝顺,还成功挽救了一些因存在矛盾而濒临破裂的家庭,这成为学会最为宝贵的经验之一。
此外,华夏圣贤文化学会还致力于推广中华文明的中庸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兼容并蓄地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在学术上,我们形成了理学三教合一的心学体系,并涌现出周敦颐、张载等伟大的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好语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上发光发亮,也造成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多年来,在两岸文学文化方面付出的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默默地为两岸文化交流奉献着,如今已经传播到国际上的84 个国家、300 多个城市,这是我们为中华传统文化尽的一份心力。
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
一直以来,谢远智他们如一群执着的追光者,追寻着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他们既是传承者,又是传播者,以“传”为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
在谢远智看来,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们愿用有限的生命,将圣贤的智慧注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让人们的灵魂得以滋养和升华。因为他们坚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对圣贤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多年来,他们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 已成功举办了十几届交流活动。每年的相聚, 都让人感受到两岸同胞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的文化认同。这是两岸最好的交流方式, 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中国人的梦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物质文明日新月异, 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时常感到迷茫和空虚。这时, 人们更加珍惜和推崇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特别是孝悌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这些文化精神如同一盏明灯, 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让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安宁。
正如《论语·学而篇》所言:“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华夏圣贤学会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推动两岸儒释道经学文化的讲学和交流,致力于在文化的根源上追求更大的贡献,让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记者手记
从晚宋起,朱子学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中国和东亚800 多年。明清时期,朱子学与书院教育制度和官办儒学一起传入台湾。其中,对朱子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的,是分布于全台各地的书院。从朱熹在同安主簿任上视察金门,到后人建书院和文公祠纪念朱子,这是朱子学传播到台澎和金门的一条线路。这条线路,可以说是由朱熹本人开其端,金门后学承其绪。
作为著名教育家,朱子在各地创建、修复和教学的书院达60 多所。在他曾任主簿的同安,因朱子曾赴金门岛上视察,后人在此建造了燕南、浯洲、金山和浯江等书院。同治《金门县志学校志》开篇就说:昔朱子主同安簿,观风海上,金门亲沐教化,故文章气节代有其人。而有明科目之盛,尤甲于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