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国工业崛起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中央颁布《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起诞生,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磨砺自强,在全球化浪潮中锤炼成长,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逐步构建起门类齐全、配套完备、高效协同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歼20隐身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直20直升机、C919大型客机、“太行”发动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航空装备成功研制并投产,标志着我国航空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日臻成熟,并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中国航空工业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航空工业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航空报国精神。70多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次飞跃和突破都凝聚着无数航空人的智慧和汗水。从徐舜寿、黄志千、吴大观、顾诵芬、昝凌、管德、宋文骢等为代表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创业者,到罗阳等新一代航空人,他们跨越时空接力,以航空工业的强盛为己任,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镌刻在祖国的蓝天之上,书写了航空报国的壮丽华章。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航空工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建设航空强国”。2024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的内涵总结凝练为“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十六字,精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航空工业人在长期奋斗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品质、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于新时期更好理解和传承航空报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拓展,各国围绕产业和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渐趋激烈,对航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虽然我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关键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端产品仍需进口,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有待加强。必须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以先进的航空工业文化感召和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全面转向建设航空强国的新征程。
一是加强研究阐释,构建航空工业文化理论体系。系统梳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变轨迹,聚焦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工程实践,深入挖掘杰出人物的故事、典型事迹与显著成就,提炼和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和可借鉴性的精神内核。厘清航空工业文化的内涵、外延,深入阐释其核心价值与时代特征,以及赋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夯实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推动航空报国精神代际传承。推动航空人在工作实践中将航空报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航空力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加大航空报国精神和航空工业文化的宣传力度,策划讲好航空特色的“大思政课”,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航空工业的认识和支持,提升航空报国精神和航空工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加强载体建设,讲好中国航空工业故事。在航空工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遗迹、典籍版本、档案文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为航空工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六一三博物馆等航空专题博物馆、展览馆,是展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和成就的窗口阵地。要用好这些工业遗产、博物馆等资源,发展航空工业研学、旅游,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做好航空知识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大国工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是加强国际传播,打造航空工业靓丽名片。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具备完整航空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航空产品深入国际市场竞争,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体系效应。要抓住当前全球航空装备建设需求提升机遇,加快海外布局,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产业规范、行业技术规则,争取更大话语权。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通过国际航展等充分展示中国航空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推动从“产品出海”转变为“品牌出海”,将航空工业打造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