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领域,“双差”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即“学困生”与“教学资源匮乏”的双重劣势。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面临教学资源的局限性。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科教学难以破解“双差”难点,本文探讨用小学学科融合教学方法来化解这一困局。
小学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时期,但“双差”学生普遍在传统单一学科教学中表现乏力。这类学生常因学科界限过于明显,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导致学习兴趣和成效均较低。学科融合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突破了单一学科的限制,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关联和应用中理解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主题教学是学科融合的常见形式,通过一个跨学科的主题引领学生学习。例如,可以围绕“家乡的四季”这一主题,将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家乡四季变化的感受;在数学课上,学生计算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在科学课上,他们可以讨论气候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知识的多样性与连贯性。
项目制学习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例如,在“建造一个节能小屋”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预算,运用科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美术设计出小屋的外观。通过这种动手实践的方式,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中,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学会了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多学科知识。例如,在“超市购物”这一模拟情境中,学生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与折扣(数学),分析营养成分表(科学),并用语言进行表达(语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让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学科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更多的协作与创新。通过打破传统学科分工的壁垒,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共同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还能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学科融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在不同学科间迁移知识的能力。比如,在一个融合了数学和科学的课题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分析数据,从而发展独立思考与综合运用能力。这一过程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单一知识点,更掌握了如何在复杂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双差”背景下,教学资源匮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互联网资源引入课堂,弥补教材的局限。例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数学课上观看自然科学的相关视频,从而在更广泛的视角下理解问题。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制作跨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
为了确保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既要关注学生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双差”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与技术手段的引入,学科融合教学将成为帮助“双差”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凉雾乡官屋小学)
科学导报2024年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