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睡眠“伪科学”

2024-12-10 00:00何佳
大众健康 2024年12期

编前语:上期《鼾声如雷好尴尬?试试这几招》一文刊登后,一位读者来电咨询,说起不久前有关“穿袜子睡觉可以提高睡眠质量”的话题。当时,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网友们意见不一,有人觉得不科学,但也有人认为穿袜子睡觉可以助眠,具有一定的养生作用。近些年,公众对睡眠问题日益关注,为了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睡眠问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本期,我们邀请专家针对常见的睡眠“伪科学”进行逐一解析。

睡眠时间误区

谣言:成年人必须每晚睡满8 小时才算健康。

辟谣:虽然普遍推荐成年人每晚要睡7 ~ 9 小时,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因年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各不相同。例如,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较少,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支持身体的发育。因此,“一刀切”的8 小时睡眠时间标准并不科学。更重要的是,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睡眠时间,只要醒来后精神饱满,就是合适的睡眠时长。

睡眠效果误区

谣言:熬夜后可以通过白天多睡来弥补。

辟谣:人的生物钟受到光照、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昼夜节律。不规律的睡眠时间会打乱这种节律,影响睡眠质量。熬夜后白天补觉,虽然能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作用,但很难完全弥补熬夜带来的伤害。连续过度熬夜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才是维护健康睡眠的关键。

睡眠质量误区

谣言:打呼噜就代表睡得很香。

辟谣:打呼噜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信号,这种睡眠障碍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口干、头痛等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个知识点很多人已经掌握了。打呼噜并不代表睡眠质量好,反而可能是健康问题的表现,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习惯误区

谣言:睡前喝一杯酒能助眠。

辟谣:虽然酒精能使人更快入睡,但会干扰睡眠的整体结构,导致半夜易醒、醒后头疼、不解乏,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会打破神经递质的平衡,引发睡眠障碍,更可能演变成酒精依赖,同时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总的来说,饮酒助眠无异于饮鸩止渴,弊大于利。

其他睡眠误区

谣言:褪黑素是万能助眠药。

辟谣:褪黑素虽然能调控睡眠,但并非所有失眠患者都适用。作息不规律、倒时差或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的人,可能会从中获益。并且,长期大剂量服用褪黑素,可能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甚至造成不孕的不良后果。因此,使用褪黑素之前,大家要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咨询医生。

谣言:“头东脚西位”睡觉有害健康。

辟谣: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虽然地球磁场可能影响睡眠质量,但“头东脚西位”的睡眠方向,并不一定会对健康产生明确的负面影响。

谣言:午睡时间越长越好。

辟谣:午睡时间过长可能会干扰晚上的睡眠,导致入睡速度变慢或睡眠质量下降。因此,午睡时间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超过30 分钟。

综上所述,睡眠“伪科学”涉及多个方面,我们需要保持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睡眠问题。睡眠作为人恢复体力、巩固记忆、调节情绪的重要生理过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质量。

良好的睡眠要满足以下几个核心标准,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衡量睡眠是否良好的关键指标。

1. 充足的睡眠时间。具体时间长度因人而异,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与恢复。

2. 入睡速度较快。通常认为,从躺下到入睡的时间不超过30 分钟是比较理想的。

3. 夜间醒来次数少。良好的睡眠应当伴随较少的夜间觉醒次数,最好是一觉到天亮。偶尔因外界干扰或自身需求醒来后,也能迅速重新入睡。

4. 深睡比例适当。深度睡眠是睡眠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健康的睡眠应包括适当比例的深度睡眠。虽然个体间的深度睡眠时间有差异,但整体上应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 ~ 25%。

5. 醒后感觉清爽。良好的睡眠应当让人在醒来时感到精力充沛、心情愉悦,仿佛身体被重新充电。这种“醒来即清爽”的感觉是评价睡眠是否满足需求的重要标准。

6. 无呼吸暂停或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其他类型睡眠障碍,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果怀疑自己存在上述问题,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治疗。

良好睡眠的标准涵盖睡眠时间、入睡速度、夜间觉醒次数、深睡比例、醒来感受、无睡眠障碍等多个方面。遵循上述标准,努力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能够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