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准妈妈因想吃烤肉而大哭。她哭着说:“是肚子里的孩子想吃,我自己以前并不喜欢吃烤肉。”
刚开始,很多人认为准妈妈的情绪表现很有趣,后来,不少人开始关注女性孕期的情绪变化。有人认为,准妈妈因想吃烤肉而大哭,是怀孕后变得矫情了。多数妈妈则表达了对视频中这位准妈妈的理解,甚至分享自己孕期的事儿,如怀孕时因打印机坏了哭了2 小时、因孕期变胖而长期情绪低落等。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女性怀孕后会变得更加脆弱、敏感,也容易因一点小事闹脾气。实际上,这不是矫情,而是怀孕本身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在孕期的不同阶段,准妈妈的心理反应是不断变化的,情绪表现也有差异。
孕早期,一部分准妈妈会因无法接受怀孕的事实、不能适应怀孕带来的变化或无法忍受妊娠反应而产生排斥、害怕和抑郁等情绪,也有一部分没有经验的准妈妈会对能否顺利保胎产生焦虑和担心。
顺利进入孕中期后,多数准妈妈逐渐适应了周围的变化和身体的不适,在体验到胎动后,会和宝宝产生连接,并对宝宝的到来产生期待。所以,准妈妈在这一阶段的情绪较为平稳,不良情绪相对较少。
进入孕后期,准妈妈开始为宝宝出生做准备,这时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失眠问题。
准妈妈常会有焦虑、抑郁、烦躁和其他各种情绪困扰,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 怀孕后激素分泌发生改变,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睾酮水平下降,这会影响情绪的易感性。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腰酸背痛、耻骨痛,以及代谢改变带来的躯体不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准妈妈带来不好的情绪。
心理因素 准妈妈在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件事的态度,也影响到孕期情绪。通常对怀孕持接纳态度的准妈妈,更容易适应角色的转变,负面情绪相对较少。如果准妈妈具有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在怀孕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社会因素 家庭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孕期情绪的重要社会因素。夫妻感情不好、婆媳关系不睦等,都会给准妈妈带来心理负担。家庭经济困难、家人对胎儿性别有期待、怀孕对工作有影响等因素,也常让孕妇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
短期的不良情绪经过及时调节,对准妈妈和胎儿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是长期情绪不稳定,就可能对准妈妈和胎儿健康造成威胁。
研究发现,妊娠末期准妈妈夜间睡眠时间平均少于6 小时,会使产程延长,剖宫产的可能性增加数倍。
睡眠障碍可能会导致糖耐量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睡眠时间不足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孕早期平均睡眠时间少于6 小时,是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因素。
准妈妈长期失眠、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胎儿血氧供应,因不良情绪刺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胎盘早剥、早产、低体重儿等问题。另外,准妈妈睡眠不足会影响胎儿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移行、分化,对胎儿的大脑发育造成影响,严重时会损害胎儿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导致孩子青春期情绪及行为问题高发。
对准妈妈来说,情绪问题和睡眠问题常常相伴而生。预防和排解孕期不良情绪,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睡眠和情绪常常相互影响。睡眠问题是困扰整个怀孕周期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睡眠得到改善,那么情绪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建议准妈妈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除了睡觉时间,其余时间尽量不要“留恋”床铺;注意睡眠环境的舒适性,尤其要注意避免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带来的光源污染;注重科学饮食,清淡饮食对睡眠更有帮助,睡前过饱、过饥或饮水过多,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在孕期这个特殊阶段,除了常见的睡眠问题,孕期胎动、抽筋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胎动问题需要准妈妈和胎儿磨合,尽可能让睡眠时间和胎动活跃期错开,准妈妈最好能在胎动活跃期前睡着。另外,准妈妈可以尝试做一些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正念呼吸等,都可以有效减少焦虑并促进睡眠。
对大多数人来说,尝试参与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能帮助我们有效获得积极的情绪,抵消不良情绪。对于适度运动、听音乐、绘画等活动,准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尝试。
其实,一个人的情绪有时是情境性的,如果持续待在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境中,不良情绪就会继续维持下去。如果离开这种情境,负面情绪就可能会逐渐消退。所以,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准妈妈和好友聚一聚、逛逛街、吐吐苦水,或许就能把负面情绪化解一部分了。
当然,学习孕期相关知识也是有必要的。很多准妈妈常常会担心胎儿的健康,孕程中稍有变化就坐立不安,而掌握一些孕期知识,能帮助准妈妈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孕育下一代不是准妈妈一个人的事,是全家人共同的责任。怀孕后,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也是女性非常脆弱的阶段,需要家人共同呵护。
准爸爸要多提供陪伴、支持和帮助。比如,准爸爸可以承担更多家务,参与孕产相关的事情,关心准妈妈的身体、营养、心理等问题,也可以陪准妈妈散散心,对准妈妈的情绪多些理解和包容。
大众健康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