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对国内融合新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4-12-10 00:00:00卢金燕孙璐
新闻潮 2024年10期

【摘 要】自2014年媒体融合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媒体融合扎实纵深推进,已全面深入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中,融合新闻作为代表性的创新实践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围绕国内融合新闻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借助信息处理软件CiteSpace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我国融合新闻相关研究已经全方位展开,核心学者、核心机构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强度有待提升,媒体融合、媒介融合是研究的重点领域,而主流媒体、融合创新、中国新闻奖等新兴话题受到更多关注,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融合新闻;知识图谱;CiteSpace;研究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原有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大幅度变化,促使新闻传播业发生深刻的改变。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被打破,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标志性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战略布局的构建,也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生长土壤。

学者范明献等将“融合新闻”定义为“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基于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条件,面向新兴传播平台,综合利用多种媒介元素或手段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型新闻形态”[1]。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闻生产模式,融合新闻在整合与重构新闻传播范式、塑造多元媒介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析其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对新时代进一步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获取,以“学术期刊”作为定位的文献类型,选择“融合新闻”作为主题词,并对1999年至2023年期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所涵盖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最终筛选出643篇相关文献(见图1)。基于此,继续进行人工筛选,去除了评述、书评、报纸、论坛、会议摘要和热点目录等不完整的信息文献,最终筛选出585篇有效的文献作为本文分析的基础数据,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了有效的样本文献。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信息处理软件CiteSpace由费城德雷赛尔大学博士陈超美研发,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状况。而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2]。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 6.3 R1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融合新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通过对软件展示的一系列网络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成功地识别了该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聚焦热点、发展趋势以及演变路径。

二、融合新闻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核心期刊585篇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观察到国内关于融合新闻的论文发表数量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具体来看,融合新闻研究主题兴起于20与21世纪之交,这时的中国刚刚进入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随之兴起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者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媒介融合被许多学者称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融合新闻”的理念应运而生[3]。2013年,由《纽约时报》生产的新闻作品《雪崩》(“Snow Fall”)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其结合影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模态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互动呈现,在报道技术上颠覆了传统纸媒的新闻呈现方式,被视为融合新闻发展的里程碑之作。这也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新闻报道如何跟进新传播技术应用等问题的激烈讨论,且对融合新闻领域的聚焦也在历年的发文数量上有所体现。

此外,继续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研究的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核心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图谱(见图2)。图2中的气泡大小反映了发文数量的多少,而气泡之间的连线则表明了合作关系的存在。同时,气泡的年轮以及连线的颜色与图中左下角的时间轴相互对应,它们分别表示了不同年份的论文数量和合作关系的情况[4]。根据普赖斯理论,发表论文数为m篇以上者为核心作者,m=0.749×[ηmax],η[max]为作者最大发文量。在本文中,η[max]=13,可得m=2.70,故发文量≥2篇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5]。经统计,国内融合新闻研究领域共有26位核心作者。但这些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且多数为单位内部合作,说明学者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强度仍然有待提升。根据图谱显示,对融合新闻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研究机构涵盖高等院校、编辑出版机构和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多类主体,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代表的主力军积极与其他机构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形成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研究集团。

三、融合新闻的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Keyword)作为研究论文中具有高度凝练性和概括性的特殊词语,能够准确反映论文的主旨与核心。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可以绘制出关键词的共现与聚类知识图谱。从图谱中能够揭示出该研究领域当前的热点话题,并进一步对学科领域和主体内部的结构变化进行深入解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的频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介中心性则主要揭示了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现有文献进行高频词分析,形成的融合新闻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从整体上看,图谱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网络结构,这表明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多个中心节点范围明显并沿着四周辐射,表明研究主题明确且切入角度层级的多样化和具体化。

从图3可以看出,“媒体融合”“媒介融合”“融合新闻”等作为热点词是网络知识图谱中的重要节点,在国内融合新闻领域的学术研究中扮演着“执牛耳者”的重要角色,而“新闻生产”“融合传播”“中国新闻奖”“新闻教育”等作为次级节点,在图谱中搭建起了主要关键词与具体内涵词的连接桥梁,它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承上启下,是具体实施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一定数量的统计分析,将频次较大的前10个关键词进行排序,从高频词的中心性来看,最为紧密的是媒体融合(0.55),在文献集合中占据绝对的核心位置。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对关键词进行分类,本研究采用LLR对数似然算法,将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生成静态的聚类视图,以便对融合新闻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主题透视(见图3)。在图4中,关于融合新闻领域的研究论文被划分成#0~#6共7个关键词聚类,分别为#0媒介融合、#1媒体融合、#2融合新闻、#3发展、#4新闻教育、#5新闻生产、#6中国新闻奖。CiteSpace图中聚类的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作为图谱绘制效果的评判标准,Q值>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S值>0.7则说明聚类高效率且令人信服[6]。根据研究可知,图中的Modularity Cf1Nd+A83k/+mEI3I28zxw==Q值为0.5798>0.3,Mean Silhouette S值为0.9102>0.7,说明该聚类图谱效率较高,结构显著且能令人信服。

CiteSpace生成的时间线聚类图谱,能够巧妙地将时间维度融入网络中,着重描绘了每个聚类内部关键词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时间跨度。为掌握当前融合新闻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本研究在关键词聚类分析基础上,点Timeline生成关键词时间线聚类图(见图4)。可以看到,我国有关融合新闻的研究大约兴起于2007年,之后随着《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政策的不断发布和推进落实,该研究领域的课题也不断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2015年之后出现了多个研究热点,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研究重点不仅延续了对传统媒体转型和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也更加注重对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秀作品进行个案分析。

(三)突现词图谱分析

突现词是关键词在某时期突然增加或使用频次增长明显的关键性术语,可以判断某一概念或者某一热点在各个时间段的热点趋势变化。因此,用Citespace绘制的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可以更加准确地观测和总结融合新闻研究的阶段进程和爆发周期,以此预测研究热点的未来演进。在Brustness板块中将γ调节为0.5以增加突现词个数,通过逻辑关系排序得到12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见图5)。图中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关键词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以红色加粗的时间轴表示),同时还标明了它们的突现强度值(Strength)。在对关键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后,可将研究热点的时序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各有侧重,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2007—2013年。这一阶段主要聚焦的研究前沿是“媒介融合”“新闻教育”“三网融合”,也被视为融合新闻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内的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开始走融合发展的道路,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能具备客观条件参与全球化信息产业的竞争,“三网融合”模式由此诞生。作为国内媒介融合的早期模式,它不仅揭示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还开拓了信息服务的创新路径,奠定了各种媒介深度融合的基础。而且,相关部门在全面推动新闻变革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政策法规,促进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构建的同时,也为媒体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媒体融合对于新闻人才的新要求推动着新闻教育的改革,但是当时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系仍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包括专业设置的单一媒体化、课程体系交叉不够、多媒体教学资源匮乏在内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有学者指出,新闻教育为应对媒介融合所做的改革应该看清现实媒介发展的真正需要,不可操之过急。另外,在注重改变从业者新闻业务技能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牢固新闻制作的基本理念和提升内容生产的基本能力。

第二个时期是2014—2019年。这一阶段学界主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新媒体”,也被视为融合新闻研究的深化发展阶段。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规划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一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时所面临的信息技术、传播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无人机航拍、大数据、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5G、4K/8K等先进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将大有可为。

为了能在数字化时代继续生存和发展,各种媒体机构探索取长补短融合发展的路径,“融合新闻”也因此成为从国际到国内新闻传播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作为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中央厨房”在2016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充分发挥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集合特色的优势,实现了重大报道的“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其间出品超200个多媒体产品,覆盖国内外2000多家媒体,为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何炜认为,这种新的内容生产、协作、分发业务模式,不仅引发了新闻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更吸引了来自业内的广泛关注[7]。

相较于国内,西方媒体率先开启了“融合新闻”的实践尝试,《卫报》和《今日美国》等报纸的客户端采取的先网后报、先短后长、先快后深的报道策略和专题集成的报道模式对当今新闻作品的复合生产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8]。但不能忽略的是,媒体融合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王辰瑶对中外77个新闻业融合案例进行考察,总结出媒体转型道路上的多重困境:作为主动创新策略的“新闻融合”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发生在新闻业内部而不是外部,且尚未具备它本来应有的“开放”意味,而关于新闻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探讨不仅是新闻行动者进行包括新闻融合创新实践在内的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其未来走出困境的关键[9]。

第三个时期是2020—2023年。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阐明了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趋势,对推动媒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主要是“中国新闻奖”“主流媒体”“融合创新”等,也被视为融合新闻研究的稳步提升阶段。国内学界和业界以此为导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双方联系得更为紧密,也出现了更多结合具体案例的文章。郑弘等通过分析《开局之年“hui”蓝图》的生产流程,肯定了人工智能在融合新闻领域的应用,但也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继续坚持对客观真实新闻的报道,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的需求[10]。

中国新闻奖作为国内新闻行业的风向标,其奖项的设置与变动总能吸引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起增设媒体融合奖项,之后的每一届获奖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舒树满对第三十一届评选的融合报道进行研究,总结出了技术赋能、时空呈现和新闻聚像三个突出特点[11],发掘了时代发展叙事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的融合进程也在持续推进,不断为壮大巩固党的新闻舆论阵地积极贡献力量。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由技术范式逐渐向情感叙事转型,呈现出传播手段多样、传播力增强、传播内容丰富的高质量发展态势[12],在新时代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四、结语

自2014年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扎实纵深推进,在新闻传播领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深刻变革的一个突出领域,“融合新闻”在至今依然保持相当的热度,出现了一批核心作者和机构,但他们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强度仍有待提升。接下来,学者们将致力于探求融合新闻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海外传播的创新路径,“中国新闻奖”“主流媒体”等具体实践受到进一步关注。未来,对于融合新闻领域的研究应该搭建广泛的学术合作网络,结合跨学科、多角度、宽视野的范式应用,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新航.用好融合手段提升新闻影响力[J].中国广播,2018(8):94.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杨驰原.我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动力及趋势[J].传媒,2021(24):9-11.

[4]许哲.回顾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226-234.

[5]冉鑫.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领域核心作者测评: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J].内蒙古统计,2021(6):33-35.

[6]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学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3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105-137.

[7]何炜.人民日报推进融合发展释放新闻生产力 “中央厨房”烹制全国“两会”新闻大餐[J].传媒,2016(6):29-31.

[8]闫月英,慕明春.媒体变局中的融合新闻:基于《卫报》《今日美国》客户端的内容分析[J].当代传播,2016(1):82-83,88.

[9]王辰瑶.新闻融合的创新困境:对中外77个新闻业融合案例研究的再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99-108.

[10]郑弘,丰树琪,关美璐.人工智能在融合新闻上的创新应用与思考:以《开局之年“hui”蓝图》报道为例[J].电视研究,2023(8):65-67.

[11]舒树满.技术赋能、时空呈现与新闻聚像: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研究[J].传媒,2023(S1):87-89.

[12]康培培,刘洁.我国主流媒体融合新闻的发展研究:基于2018—2023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J].中国编辑,2023(12):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