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4-12-09 00:00金磊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育中体现出显著的优势。该模式紧密围绕具体任务展开,既强化了教师在教学引导方面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驱动力,实现了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以《中外历史纲要》中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系列层次分明、挑战性强的教学任务,如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诸侯纷争的历史根源,细致探讨变法运动的动因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这些任务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同时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聚焦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显著提升,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的激发与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契合这一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路径,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内在动力,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动与深入探究。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对任务驱动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精心策划教学任务并辅以细致的指导,旨在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强化其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价值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制定清晰、明确的任务目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历史学习的进程中,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地探寻与发现历史知识,更能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的设计往往紧密围绕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主题展开,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这一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面对挑战,探讨并解决问题。此外,完成任务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对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合作学习与交流的深化,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它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均占据首要地位。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尽管任务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但其核心宗旨仍然聚焦于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1]。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设计驱动任务的基准点与归宿点。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为例,课程标准清晰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需全面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变迁,深刻领会变法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并熟练掌握老子、孔子的核心思想学说以及“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过程与深远意义。这些标准为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就教材内容而言,本课详尽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脉络,涵盖了政治版图的演变、经济社会的飞跃、思想文化的璀璨以及民族关系的错综复杂。这一时期的深刻变革,不仅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础,更为后续的秦汉大一统局面铺垫了道路。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务必将这些核心要素融入其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尽管学生已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在把握该时期各方面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变法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方面,可能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鉴于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且具启发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提升其历史认知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精心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任务被明确设定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核心部分。该模式强调围绕既定任务展开的师生互动与学习实践,是师生共同参与并深入交流的重要环节[2]。教师在规划与设计驱动任务时,必须审慎考量,确保任务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兼具适度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于《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教师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以“变革”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本教学聚焦于春秋战国这一历史转折期,该时期被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誉为“古今变革之会”,强调了其历史地位与重要性。为全面剖析此时期的变革,教师明确了三项主要任务:第一,系统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民族关系等领域所经历的广泛变革;第二,深入分析各诸侯国在面对这些变革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与具体措施;第三,深刻反思这些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指导价值。上述三项任务紧密相连,逐步深入,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框架,以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变革。

为了深入细化学习内容,教师已将核心任务“探究春秋战国之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解,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子任务。第一,针对“政治之变”的探讨,学生需通过绘制年代尺,详细审视各历史阶段的形势图,深入剖析国家疆域与国体的演变轨迹。同时,依据《〈战国策〉书录》等权威历史文献,详细分析政治格局的演变路径。第二,在“经济之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需广泛搜集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图片资料与历史文献,以全面了解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此外,还需深入思考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第三,对于“思想文化之变”的考察,学生需搜集并整理著名思想家的相关资料,精心制作思想主张表,以便深入理解“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根源。同时,还需剖析该现象与政治、经济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第

四,在“民族关系之变”的探究中,学生需借助地图工具,准确识别各民族生活区域的历史变迁。通过深入了解“华夏”一词的起源及其所承载的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面阐述民族关系的演变趋势。这一系列子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全面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历程,以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巧妙引出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引入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教师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巧妙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学习积极性[3]。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灵活且恰当地选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文字材料的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策略,以创设生动、具体且富有历史感的教学情境[4]。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例如,在开展“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迁”的任务时,教师应当依托《左传》与《史记》等典籍中的历史记载,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这些权威史料,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周王室势力的日渐式微与诸侯国力量的显著增强,自然引出本次学习任务。针对“经济变革”主题的引入,教师可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播放一段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革新历程的视频资料,视频中鲜活的画面与详尽的解说,将有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生产力飞跃对于经济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至于“思想文化演变”的学习任务,教师可巧妙设计一场模拟“百家争鸣”时代的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分别扮演各流派的思想家,通过激烈的辩论与深入的交流,深刻体会不同思想主张的独特韵味与魅力。活动尾声,教师可顺势引导,要求学生合作编制一份对比表,系统梳理各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深入分析“百家争鸣”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它与同期政治、经济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灵活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被清晰地界定。教师扮演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负责设计并呈现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则转化为任务的执行主体与知识的主动建构

者[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依托其既有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去完成这些精心设计的任务。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的核心任务——“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应变策略”为案例,该任务深植于“周王室权威逐渐削弱,诸侯间激烈竞争以争雄”的历史背景之中,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变法措施。首先,教师可设计第一个子任务,即引导学生搜集并整理战国时期五个代表性诸侯国的变法细节,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这些变法措施中存在的共性特征。此任务旨在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掘各国变法背后的普遍规律与共同特征。随后,第二个子任务将聚焦于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要求学生深入探究该变法的具体内容,并据此编制一份详尽的变法概览图表。在此基础上,学生需深入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历程的深远影响。此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及其历史效应的理解与掌握。第三个子任务将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进行深刻反思,尽管该变法使秦国得以崛起,但商鞅个人却遭遇了不幸的命运。

在子任务4的案例分析中,鉴于案例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挑战性要求,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审视相关议题。在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已初步认识到战国时期变法实施的历史必然性,但其关注点多聚焦于政治层面的动因。为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入的视角进行探索。学生逐步挖掘出战国时期变法背后的根本驱动力,其中井田制度的崩溃是尤为关键的一环。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矛盾直接催生了变法的实施。同时,新型阶级关系的崛起亦不容忽视,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促使新兴地主阶级与商人阶级崛起,他们追求更多的政治与经济权益,成为推动变法的重要力量。此外,旧贵族权力体系所受的冲击亦是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旧贵族的特权地位遭受动摇,面临新兴阶级的挑战,这也加速了变法的进程。在小组合作与深入交流中,学生不仅系统梳理了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还通过相互间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战国时期变法动因的理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发挥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通过精心策划的任务安排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与创新思维。

(五)重视任务评价

在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内,任务评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价值在于贯彻“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原则,旨在确保教学流程形成闭环机制,以持续优化教学质量与成效。任务评价不仅充当着学生学习成效的衡量标尺,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策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反馈途径。因此,确立一套清晰、科学且合理的评价标准显得尤为迫切与关键。这些标准应当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紧密结合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并深入考量具体任务内容的特性与需求,构建起一个全面覆盖、客观公正且高效实用的评价体系。

以“深入剖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迁”为主题的史料研习任务为例,其核心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刻发掘历史内涵,同步培养其史料分析与历史阐释的核心能力。在完成此类教学任务时,教师应构建一套全面而严谨的评价体系,既要精准反映学生历史知识的构建成效,又要全面体现其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为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全方位评估,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这具体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上。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单一视角,而应纳入学生自我反思、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及家长观察反馈等多重视角,以形成对学生学习表现的立体刻画。在任务评价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秉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过程评价聚焦于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的实际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其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技巧等方面的展现,这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而结果评价则侧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客观衡量,如作业完成质量、测试成绩等具体指标,以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综合考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教师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长轨迹,为其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个性化指导与

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提升教学效果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层面,拥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不容忽视。通过确立明确且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依据这些目标精心策划教学任务,高效地引领和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注重任务的精细设计与展示,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鸽.高中历史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探索: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J].高考,2024(20):153-155.

[2]庄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J].新课程,2024(16):109-111.

[3]胡恒美.“双新”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24(11):84-86.

[4]吴苏扬.基于任务驱动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探究: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为例[J].高考,2024(15):139-141.

[5]公言萍.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