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报国魏源联

2024-12-09 00:00:00肖智群
清风 2024年11期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九岁时,魏源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以“杯中含太极”为上联让他当场对下联。只见魏源不慌不忙地抚摸着怀中的两块麦饼,朗声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自此,魏源一生留下了大量文辞优美、思想深邃、风格遒劲的楹联,尤以其中三副联语凸显湖湘文化之魂、清廉报国之志。

少年魏源在学堂湾故居读家塾“下帷发愤”时撰写过一副楹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如今悬挂在故居门口的厅柱上。魏源祖辈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持家期间建起了一座“望烟阁”。每天清晨做早饭的时候,魏家人总要先去烟阁往外望上一望。如果发现四邻哪家屋顶不冒青烟,他们就会马上送粮食过去接济。因而,周围的乡亲们又叫魏家“望烟阁”为“观音阁”。魏源从小耳濡目染,对乡亲们的疾苦倍加关注,撰贴此联以时刻提醒自己赓续家风,矢志不渝,回报桑梓。

魏源仕途不顺,屡屡遭贬,仍不改清廉报国之志。年过半百赴任兴化县令,他便在衙署厅柱上写下明志楹联:“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万家。”

魏源借此联郑重劝告官衙同僚:老百姓是不可以随便欺侮、愚弄的,应当经常反省自己会不会让老百姓感到不满;官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为官者应当尽心尽力将国家的每一条惠民政策送达到每一个老百姓家中。

道光二十八年(1848)夏,暴雨如注,连绵不断,使得高邮湖、洪泽湖湖水陡涨。河道总督杨以增不惜牺牲下游兴化等县黄澄澄的水稻,准备连开五个坝口泄洪。时任兴化知县的魏源,通过实地考察,提出科学抗洪的建议,坚决反对盲目开坝放水。但杨以增拒不接受。魏源只好赶赴两江总督衙门击鼓撞钟,恳请总督陆建瀛坐镇救灾,然后不顾安危,冒雨指挥民工挑土护堤。随着风雨加剧,杨以增为保乌纱帽执意要启坝,眼看CKi1aUzgmemo0ROeluRZI0cx0p6YoBb9zMH47ciN1oo=万亩稻田将成泽国,魏源扑倒在河坝上疾呼:“我要以身为民请命,要启坝就先让大水把我冲走!”十万民工群情激愤,严防死守,一直坚持到风停雨住。陆建瀛扶着五十六岁的魏源感慨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当地士绅放着鞭炮,给魏源送来上书“淮扬保障”四个大字的巨匾,悬挂在县署大梁之上。秋收之时,兴化、东台等七县喜获特大丰收,人们无不称此稻为“魏公稻”,此堤为“魏公堤”。

魏源同时还在兴化县署庭柱上撰联:“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

这其实也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注解。去兴化之前,魏源曾在东台当了将近一年的知县。时间虽短,可他励精图治,创下了不俗政绩。看到东台水患严重,他昼夜勘察河道,广泛发动民工兴修水利。翌年夏突发大水,上游洪水得以直泄入海,水患免除,东台百姓无不拍手庆幸。就在此时,魏源母亲病逝。谁能想到,一身正气的魏源两袖清风,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的路费都不够。

魏源在致友人胡林翼的信中说:“……弟半载东台,只因漕运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几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幸得亲友相帮,他这才将母亲安葬于句容县谭莲山。原来,前任官员为追求个人政绩寅吃卯粮,预征漕银四千两。待到上级追征,魏源为了不将债务转嫁给老百姓,四处筹款予以赔垫。那笔烂账,一直转到他孙子魏恒手中还没还清。这与他年少时赴周敦颐种莲之地邵阳城区的爱莲书院求学,深情吟就的《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中那句“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一脉相承,也一并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