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多次“围剿”红军,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严加管控苏区人民必需的食盐、布匹和药品等。由于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政府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发动群众开源节流,同“左”倾错误作斗争,不仅保障了苏区军民的正常生活,还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对外贸易。为了规范管理对外贸易,中央苏区政府在中央成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在省县两级增设国民经济部。1933年春成立对外贸易总局,下设赣县江口、汀州、会昌筠门岭、罗塘4个外贸分局。同年4月成立江口分局,下设采办处和武装运输队伍,开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局成立后,积极主动加强和白区商人的联系,逐渐打消白区商人的疑虑。和盐商做生意,开启与白区贸易的破冰之旅,盐商又联系其他的商人和江口分局做生意。江口分局购进食盐4000多斤,出售1万多斤稻谷。此后每逢圩场都会有大量白区商人来做生意,极大地改善苏区物资紧缺的局面。1934年7月,4个对外贸易局超额完成采购10万元西药的任务,为红军输送了急需的药品。苏维埃政府还和当时有影响的地方商人合作,直接为苏区输送物资。1933年江口分局秘密派出干部和当时赣州最大的商场广裕兴达成合作,互派代表驻扎在商店和江口,设立秘密采购站。苏区急需的物资,有70%以上都通过这里以各种方式向赣州采购。
二是抓住时机拓展对外贸易新局面。福建事变发生后,苏维埃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革命政府的联系,与其签订文件。“双方恢复输出与输入之商品贸易,并采取互助合作原则”。中央苏区政府借助十九路军的关系向白区输出钨砂和土特产品,同时从白区进口大量的食盐、布匹、药材等工业品和生活必需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受经济封锁带来的种种困难。中央苏区政府还和国民党军官做钨矿生意。双方很快签订合约并商讨了有关事项。苏区政府和广益昌达成协议,一次就出口钨砂几十吨,换回200多统布、几十吨盐、几千元西药。苏区派武装运输队伍接收广益昌由汽车运到边区的货物,盐从南雄用汽车运到信丰,布匹从新干附近的三湖用船运到良口。其他粤军军官得知后也开始和苏区政府做生意。
三是开办银行保证贸易顺利进行。金融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前提。《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指出:“苏维埃应开办工农银行,并在苏维埃区域内设立分行,这个银行有发行货币之权。”不久,苏维埃国家银行、其他区域的分行和中央造币厂相继建立。国家银行制造出纸币、现洋,一方面可以在同民众做生意时收回现洋,也可和假币作斗争,维持苏区正常的货币和金融秩序;另一方面向手工业和合作社事业发放贷款以支持外贸事业的发展。还到上海购买造“老鹰头”的造币机,生产出在白区流通的银元以发展对外贸易。
四是实行有力政策刺激贸易。为了促进边境贸易,中央政府采用了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苏区出口的谷米、豆子、菜油、木、烟、纸和一切农产品,从白区进口的一切物品,营业税额减半。苏维埃政府还允许私人资本在遵守苏维埃法律与法令的前提下拥有“经营和贸易自由”,统一实行累进税。
五是广泛动员群众打破经济封锁。苏区政府注意改进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群众广泛参与到苏维埃政府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中,有效抵抗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鼓励群众发展生产。中央苏维埃政府指示各级政府要让群众多犁田,要让妇女参与耕种,把没收豪绅地主和富农的耕牛和农具分配给没有耕牛和农具的农民,各乡要相互援助耕牛农具,要割草皮、挖塘泥作为田地的肥料……政府还组织成立耕牛合作社、互助社和粮食合作社,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荒田,按照种植作物和耕种人阶级成分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免税政策。保卫局还下令发给群众运输谷米出口的护照以促进谷米的出口。苏维埃政府号召群众“多种什粮菜蔬”,制定了奖励种植棉花的相关政策,除了种棉的田地免收土地税外,政府再另外给以奖励,棉子由中央政府购买免费发给群众以激发群众的种棉热情。苏区食盐紧缺,苏维埃政府鼓励群众去熬盐厂实地学习掌握熬盐的技术,同时发动群众从白区运输食盐到苏区。
2.万众一心抵抗封锁。苏区政府广泛动员群众发展生产,获得了粮食和资金,也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多余的粮食送给红军,部队有了较为充足的粮食供应。中央苏维埃政府组织地方政府成立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鼓励群众积极入股。1934年2月与1933年8月经济建设大会相比,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由417个发展为1140个,社员由82940人发展为295993人,股金由91670元发展为322525元;粮食合作社由457个发展为1071个,社员由102182人发展为243904人,股金由94894元发展为242079元。开办的各种商业合作社统一从白区采购商品供给苏区群众,群众性的熬盐运动成效显著。闽浙赣根据地共有硝盐厂1335个,瑞金国民经济部在1934年7月建立了除私人外的28个熬盐厂,每天产盐220多斤,部分地解决了群众的食盐需求。食盐产量的提高推动食盐价格下降,1934年9月时,在苏区合作社1元可以买5两盐,有力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
3.人民踊跃购买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公债。兴国长冈乡全乡1500人,半个月推销公债4500余元。瑞金云集区“在三个星期内就销完了25500元公债”,云集区的洋溪乡“已把自己担任的4600余元一概销完了”。群众积极响应节省运动。“九县内除南丰是新苏区外,万太(泰)自动节省两个月外,其余兴国、公略、永丰、宜黄、乐安、广昌、干(赣)县七县均自愿节省伙食一个月。”在4月到7月的节省运动中,超额完成了80万元的计划,达130万以上。在节省运动的号召下,群众积极开展反对贪污浪费的运动,检举揭发贪污浪费行为。
六是抵制“左”倾错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苏区政府坚持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并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中央苏区的一些领导干部把进行革命战争和开展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革命战争时期没有时间和环境开展经济建设,战争胜利后有了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忽视、离开革命战争进行经济建设。
1932年9月13日,中央政府财政部发出的第六号训令,要求各地政府严格执行经济政策,必须检查各地政府有无破坏经济政策的行为,如限制物价、随便禁止出口,“如发现有这些行为,必须予以严厉纠正或处分”,财政部要经常鼓励合作社和白区商人进行交易。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全苏二大的报告指出,苏维埃提倡和鼓励不出于苏维埃法律范围之外的私人经济。全苏二大上多次重申保护私人商业,反对、抵制“左”倾关门主义。
《红色中华》上发表《严厉纠正自己封锁自己的错误》的社论,严厉指出:“加紧赤区戒严”要严密放哨警戒巡查才有效,而不是通过禁止进出口贸易和阻塞通商道路;广泛动员群众,揭发一切反革命分子,而不是禁止群众同白区商人做生意;垄断只会减少对外贸易,加剧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加紧侦察监视才能防止商人中混进侦探,识别反革命分子和真正来白区经商的人;政府要严厉打击反革命分子,欢迎真正来苏区经商的,同时防止他们的投机操纵,既要允许苏区内部商人的进出口,也要允许白区商人来苏区投资或经商。
此后,出现错误的地方政府及时纠正经济上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扫除思想障碍,鼓励白区商人来苏区做生意,对外贸易很快发展起来,群众获得生活必需品,苏区物资紧缺的情况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