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17日下午,江苏省如皋县城东门外,阵阵乌云压城。年仅21岁的新华社女记者叶邦瑾,在这里被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残忍地杀害了。
叶邦瑾的英雄事迹与不屈的战斗精神,一时在苏中甚至全国迅速被传颂。
1925年7月8日,叶邦瑾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掘港镇(现属如东县)。她的祖父叶永勤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精通古文,擅长书法,在小镇颇有名气。父亲叶仲白,在县城中学当教师,母亲胡志成是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也当过教员。
叶邦瑾在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后来不再教书,专事家务。叶邦瑾五六岁时,母亲便教她学习,7岁进县立掘港小学,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
叶邦瑾读高小、初中时,二哥叶邦泉从外地带回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和一些苏联的文学作品。每到放学后,叶邦瑾就钻进祖父的书房里,偷看这些进步书籍。
1940年10月,新四军到达掘港。叶邦瑾特别羡慕新四军里的女兵,经常和同学、姐妹们一起去慰问,从中接受教育。
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15岁的叶邦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叶邦瑾参加了新四军的民运宣传工作,她的姐姐叶邦瑜、二哥叶邦泉也先后加入新四军。
1941年春,日军占领掘港,新四军和如皋县党政机关决定转移到农村去。作为新党员的叶邦瑾也要求到农村去做民运工作。父母看她还不到16岁,劝她不要去,或半年后初中毕业了再去。但叶邦瑾说服了父母,打起背包,离开双亲,踏上了转移的征途。
在如皋县一个叫丰利的乡村,叶邦瑾成为民运工作的骨干,干得很出色。后又以“三姑娘”为代号,活跃在艰险的抗日第一线。她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妇女、青年成立抗日委员会,对地主开展“二五”减租,动员群众参加新四军,支援抗日前线,对新四军的烈军属进行优抚。
叶邦瑾住在贫雇农家里,吃的是橡子粥(麦麸粥),睡的是破席子,冬天连热水也烧不起,身上长了虱子、生了疥疮,她也毫无怨言、从不叫苦。
有一次,叶邦瑾病倒了,叶仲白冒着危险,带着棉衣和食物从掘港老家越过封锁线来探望她。叶仲白看到,女儿躺在床上,周围不少农村妇女在关照她,为她洗衣服、端饭送水,还送来不少当时很珍贵的、乡亲们自己舍不得吃的花生、鸡蛋。看到女儿和老乡们亲如一家,有说有笑,叶仲白不禁热泪横流。
病愈后,叶邦瑾参加了当年冬天的保卫丰利和花市街的战斗,带领群众,穿插于火线之中,慰问抗日将士。
1943年4月,日军对苏中四分区进行了残酷的“清乡”。作为中共如皋县丰西区区委委员,叶邦瑾带领一个行动小组,穿插在岔河、马塘、丰利一带,一次次捣毁日伪封锁线上的竹篱笆,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敌占区和游击区的群众隔离开来的阴谋。
她出生入死,用火烧掉敌人封锁用的竹篱笆,十分英勇。群众说:“哪里有火光,哪里就有叶邦瑾。”当年7月,由她任组长的行动小组荣获“模范中心ieq+cipOmtyl7MPKSBguuBF56ZMq4SyU6sB1587Rmnk=组”的光荣称号。
叶邦瑾曾化名为叶达、李翠英,和当地农村妇女一样穿着苏中农家织的粗布衣服,头扎花条毛巾。因为她有文化,随身带着记事的小本本,夹个小布包,群众也称她“剪花样的姑娘”,赞她手巧、聪明,和大家很亲近。
1944年春,叶邦瑾奉调担任如皋城东区交通站站长,化名胡明俊,以“三姑娘”为代号开展工作。她利用自己熟悉地形、路线,4年来做民运工作的经验,对敌、我、友的情况作深入调查研究,把握敌人的活动规律,巩固交通站的老联络点,开辟新的联络点。
有一次,丁家所附近的联络点出了问题,叶邦瑾根据平日的调查,得知当地的一个伪乡长还有一点爱国之心,就决定深入虎穴去做工作。一天夜里,叶邦瑾徒步20多里,到达伪乡长的住所,向他宣传抗日爱国的道理,阐释新四军的政策,并告诉其亲属在我方中心区的安全情况,讲明利害关系。经过耐心说服教育,这个伪乡长终于愿意为新四军的交通站提供方便,这一处联络点才得以安全畅通。
叶邦瑾所在的交通站共有10人,平日分别隐蔽住在百姓家里。她虽然年龄最小,但工作老练,领导有方。交通员一般都在晚上出行,叶邦瑾在站时,总是等执行任务的同志安全回来后才睡觉。交通站战友的衣服脏了、破了,她就为他们洗补;走路多,鞋不够穿,她又拿出家里送来的不多的钱买布买线,请群众做鞋给大家穿;交通员一晚走好几十里路,消耗大,粮食不够吃,她就在稀粥里加干面,让他们吃得饱一些。她与全站同志情同手足,互相帮助,互通消息,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1944年夏,叶邦瑾升任如皋交通站副站长,领导串场河两侧半公开的交通站和秘密交通站。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组织调叶邦瑾到新华社苏中分社一支社当战地记者。那年她20岁,在当时已属“大龄”,正要筹办婚事。这时,党组织决定送她到华中一地委党校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她暂时撂下了婚事去党校学习。
短期学习结业后,叶邦瑾到苏中分社一支社开始新闻工作。一支社设在如皋城内,凌建华为社长。当时,一支社与《江海导报》是报社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叶邦瑾就是这支革命新闻队伍中年轻的一员。
不久,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解决当时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土地问题。如皋地委决定组织土改工作团。当时,新华社记者除了做新闻采编工作外,还兼做社会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叶邦瑾主动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党组织考虑到她有好几年群众工作经验,又在抗日斗争中表现了出色的才干,就批准了她的请求。之后,叶邦瑾被委任为地委土改工作团如皋柴湾组组长,兼柴湾区委委员。
柴湾西部的复兴乡三联村,反动势力猖獗。仅一个小村,就住着国民党的两个乡长、两个保长。
土改工作开展不起来,上半年的征粮任务拖到下半年也没有完成。本来,组织上安排叶邦瑾到形势比较缓和、基础较好的柴湾东北部工作,她却说:“干革命还拣什么地方?哪里有困难,我就到哪里去!”
叶邦瑾与胡义昌、杨忠志组成“西挺组”(也叫“坚持组”),由她任组长,带领工作队员进驻三联村。
她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工作有魄力、斗争有方法,使征粮、土改等工作取得节节胜利,深受广大贫苦农民的爱戴。
在如皋颇有名气的革命“三姑娘”,自然让敌人恨之入骨。国民党反动派情报组长李德义扬言:“谁抓到叶邦瑾,赏黄豆十石;谁知情不报,就以通新四军格杀勿论!”
一片恐怖中,叶邦瑾镇定自若,在群众的掩护下,继续坚定地开展工作,一次次越过了敌人设置的死亡线。
1946年8月9日傍晚,叶邦瑾和胡义昌在“翻身组长”杨玉琴家中开群众会,由于坏人告密,敌人分三路扑来,形势极其危急。
大家催叶邦瑾快走,她却沉着地组织群众先安全撤离。这时,胡义昌又催她赶快撤离。叶邦瑾撤出来,刚过了一座桥,发现在群众家里养病的新工作队员陈文龙掉队了——他头天刚发烧,可能跑不动。
叶邦瑾顾不得自己的安危,急忙去找陈文龙。就在其他人都已脱离险境之时,她和陈文龙被四面包围过来的敌人逮捕。
叶邦瑾作为“要犯”被押送到如皋县城。
在被捕后的一周里,敌人对叶邦瑾施加了惨无人道的酷刑。
一次次鞭抽吊打,“灌肚肺”“坐老虎凳”……叶邦瑾一次次昏死过去,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敌人逼她交代党的秘密,交代哪些人是共产党员,叶邦瑾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我们共产党人多着呢,你们是抓不完、杀不尽的!”
最终,在县城东门外临刑前,敌人要把叶邦瑾的眼睛蒙起来,她英勇地甩着头,大声怒斥:“祖国的河山是人民的,为什么不准看!”
叶邦瑾牺牲后,被敌人抛尸于荒郊野外……是夜,在一片漆黑之中,几名与她不相识的贫苦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含泪在自家的小块田里,埋葬了她的遗体。
为了纪念这位人民的英雄,后来如皋人民将叶邦瑾被捕的柴湾三联村,改称“邦瑾村”;如皋的文艺工作者还将她的事迹编排成歌剧《叶邦瑾》公演,该剧现已成为当地文化演出的保留节目。
(摘自2018年1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铁流·第38集》,有删节,原题为《刘胡兰式的女英雄》)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