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及相关行业对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新时代以来,气象服务锚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趋利避害,研发多样化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将服务融入衣食住行游学康等,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如今,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点,逐步成为各行各业和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日常必备信息,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紫外线指数等的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我国气象服务指数预报起步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至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中心”)等单位均已开展了气象指数服务业务。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慕建利介绍,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气象指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影响公众生活的气象指数,主要指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娱、购等日常生活有影响的气象指数;另一类是影响行业生产链的气象指数,如金融气象指数、农业气象指数、低空飞行气象指数、通航气象指数、交通气象指数、火险气象指数、建筑气象指数、保险气象指数、物流气象指数等。
慕建利介绍,目前国家级单位发布的公众生活气象指数共34个,涉及旅游娱乐、环境影响、健康影响、健身运动、交通影响及生活影响等方面。此外,各个地区也针对本地研发制作相应的指数预报。
一条气象服务指数预报从研发到日常发布需要多长时间?答案可能是:几个月。
以与公众“距离最近”的体感温度指数为例,该指数预报“准与不准”主要依据人们的感觉,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哪些要素会对体感温度造成影响。
首先,人会随着气温的增高和降低体会到冷暖变化,潮湿或干燥的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气温的感知,在炎热的夏季风速较大时,人们会觉得没有那么热;在寒冷的冬季,人们会觉得寒风刺骨。
其次,辐射和云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当阳光直接辐射到人体且没有遮挡时,人们对温度的判断和真实的温度也会有所差别。
另外,还需考虑前面几天的天气状况。如前几天出现连续高温,可能会对后面的天气造成影响,并对人的感觉、情绪等造成影响,以及个体的热量蒸发速度、散热情况等,都会影响对温度的判断。
基于此,慕建利及其团队在已有试验基础上开展研究,根据人体内产生的热量与人体散失的热量平衡为依据,考虑人的体内温度和皮肤温度、大气温度等变化引起的人体热平衡计算出体感温度。
“普遍认为22℃—24℃的大气温度是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人体皮肤温度一般在32℃左右,但是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我们最近一直在改进体感指数的优化算法。”慕建利说。所以,体感温度由气温以及相关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和云量、前期累积温度等因素对气温的订正值综合而成。
在技术层面,公共服务中心早在2012年就建立了“精细化多模式客观集成预报服务产品”(OCF)相关业务,其运用不仅提高了预报准确率,而且为当今公众气象服务主流的基于位置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基于中国气象局智能网格预报产品、OCF及国家级地面实况资料,综合分析评价对指数可能有影响的气象因子,应用专家打分法、回归统计法、实验定量刻画法等确定气象因子及其影响阈值等,制定指数量化算法,基于不同影响程度划分指数等级,并建立指数等级预报模型。目前已形成全国主要城市、1—7天逐日、34类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对公众穿衣、出行、健康、生活、旅游等方面进行天气提示和预防、防护建议。
“以体感温度指数为例,我们每天会定时发布4次指数预报。”慕建利表示,旅游指数、晨练指数、感冒指数、中暑指数、洗车指数等已经深入生活,行业用户和公众可随时通过气象服务综合分析应用平台、中国天气网站、手机端天气APP查看最新的预报信息。
走进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其118层的观光厅是俯瞰整座城市的绝佳之地。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最美的朝(晚)霞和云海,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但在天气不好时,游客的观景体验会大打折扣。今年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气象局联合市气象服务中心推出“上海中心气象景观指数”,就朝(晚)霞、“水晶天”、云海等提供专项预报服务。在购票口的屏幕上,游客可实时查看当天最适宜观景时间。
气象景观具有观赏性与变化性,通常“可遇不可求”。近年来,多地气象部门开展景观指数预报服务,让美景变得“可捕捉”。
宁夏、重庆酉阳星空观赏预报为“追星族”遴选观星的好日子。河北秦皇岛日出观赏指数预报,方便游客安排打卡日程。北京香山红叶观赏预报、武汉樱花花期预报、新疆昭苏彩虹预报,帮助游客确定最佳“赏味期”……不少气象景观已经成为当地旅游招牌,带动旅游业发展。
在出游时,公众也需关注天气对安全的影响。2018年,在国家重点项目“气象预警快速制作和传播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撑下,公共服务中心研发山岳型景区爬山湿滑风险预警指数、山岳型景区缆车大风风险预警指数和山岳型景区雷电风险预警指数,并在旅游景区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山岳型景区爬山湿滑风险预警指数的出现,带动形成了《山岳景区爬山湿滑指数等级划分》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服务指数预报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致力于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数据显示,我国作为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极端降水事件平均每10年增加8%,打破常规的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近年来,气象部门持续加强“气象×金融”实践探索,与保险行业在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政策性保险等多个方面深化合作,目前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和5个国家级业务单位与20家保险企业开展了200多项服务合作。
江西省气象局与中国人保江西分公司联合研发干旱、暴雨、雷电等多种气象灾害指数保险产品,有效提升保险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灾前介入、灾中防控、灾后勘赔能力。广东建立了全国首个巨灾气象指数保险模型,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
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的出现,帮助农户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看天定损”,让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有了“稳定预期”。安徽省气象局开创了国内小麦天气指数保险先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保险实现全省覆盖的省份。上海市气象局利用跨链技术和智能合约,以天气指数为触发条件,创新智能理赔场景,提升农户理赔和保险公司资金周转效率。
9月17日,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影响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县气象局收到养殖户开具气象证明申请后迅速出具证明,第一笔贝类养殖气象指数互助保险赔款顺利发放,养殖户姚海收到52.38万元赔付金。
今年,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推出贝类养殖气象指数互助保险,嵊泗县共有469户投保。根据理赔规定,气象观测站实测风力达到或超过10级即触发理赔,根据实测过程最大风力、8级风累计小时数、潮汛以及风险区类进行赔偿,为养殖户降低经济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上海市气象局积极赋能上海市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气候风险管理专栏,将气候风险管理嵌入绿色投融资项目申请和服务环节。11月13日,“中央气象台—广期所光伏气象指数”正式发布,首批发布了山东、新疆和内蒙古3个省份的指数,能够直观反映当前光伏气象因素的相对变化程度,为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气象部门在指数预报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气象和多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气象部门将持续推动更多指数预报产品落地,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