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广袤中原大地上,一畦畦冬小麦新苗吐翠,长势喜人。
“该浇越冬水了。”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园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李静对《民生周刊》记者说,“今年立冬后降水较少,麦田有些干旱。”
11月12日,在各项气象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新乡市进行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人工降雨,助力缓解旱情。“一场人工雨降下来,省了几十万灌溉费。”李静说。
“河南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份之一,处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气象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危害大。我们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力以赴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顾伟宗表示。
“烂场雨”“干热风”……这些天气让河南很多农户心有余悸。
“有时候赶上天气不好,一年的辛苦白费。”河南省新乡市种粮大户马有永说。
2023年5月下旬,河南遭遇10多年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天气。在这个过程中,河南省出现三轮大范围降水天气,与小麦成熟期、收获期高度重叠,影响豫南多地即将成熟的小麦适时收获,同时也对豫北、豫中等地正处于籽粒灌浆期的小麦粒重与产量带来一定影响。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余卫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那段时间全省气象部门提前部署,强化风险研判,结合河南自南向北的麦收节奏,分3个阶段、13次递进式发布决策服务信息。
“我们做了降水间歇期的精细化预报,帮助全省麦区抓住抢收窗口期能收尽收。”余卫东说,比如,预测5月30日后会有短暂的停雨,两天后还会继续下雨,河南省气象局提前将天气信息报送给相关部门,帮助豫南地区做好抢收部署。
河南省气象部门基于区域位置,智能化推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机收适宜指数及麦收进度,服务直达农机手。经过阶段性抢收,不少麦区保住了收成。
河南气象部门还进行了气候影响评估分析,加强了卫星遥感技术等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制作小麦晚播一张图,成熟度、夏收进度、机收影响等系列化遥感监测图,在夏收完成后指导秋粮的播种。虽然遭遇灾害性天气,但2023年河南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1324.9亿斤。
近年来,河南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保障粮食生产的内容纳入全省23个涉农政策文件,列入省气象局与18个省辖市政府合作事项。河南省组建了“气象服务专班”,成为粮食生产保障五大专班之一。
“一个地方品种固定下来之后,种植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实际产量跟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余卫东说,“我们不能控制天气,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可以尽力而为,发出预警,积极防范,减少损失。”
河南建立了覆盖灾害性天气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发展了中原RUC(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生成分钟级、公里级预报产品,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和生产管理需求。
在河南省新乡市的高标准农田里,气象观测站很醒目。这些气象观测站可以观测“六要素”,即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气压,也可以观测区域土壤水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等。
目前河南全省气象观测站已覆盖所有乡镇和省辖市主城区,并且在103个产粮大县建成118个农田小气候与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以及覆盖所有乡镇的500多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形成了专业化观测网。
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民生周刊》记者看到了一个气象科技示范园,里面布设了植被—物候自动观测系统、遥测式土壤水分智能监测仪、农田小气候站、土壤水分观测站、六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
“气象观测站能够实时、精准地获取气温、降水、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环境等数据,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一手资料。”新乡市气象局业务科科长张益炜说,“我们利用精确到地块级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场景系统,实现了基于位置、个性定制、分类推送的‘直通式’服务。”
“气象数据在我们的日常耕种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李静深有感触,通过土壤水分观测站的数据,农民可以精确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灌溉,需要灌溉多少,避免过度或不足灌溉。通过监测农田的气温、地温,可以实时了解农田是否有受冻风险,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张益炜介绍,气象观测数据能够深度融合卫星陆面观测数据、地面基本气象数据、天气雷达数据,得到多种类型的融合产品,为观测应用产品的制作提供数据支撑,为智慧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河南省气象部门建设了“智慧气象大脑”,建成数字预报“一张网”,绘制灾害风险“一张图”,打造省、市、县预警“一张屏”,研发智能化场景应用服务平台。目前,天象APP专业用户已超10万人。
“河南省构建了从实时监测、短临预警、中长期预报到季节预测的无缝隙业务体系,实现了2.5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一体化业务。”余卫东说。
通过这样一套体系,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风力,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和冠层高度气温等气象要素都能网格化、精细化预报。农民可以依据精准的天气预报安排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活动。比如,在降水来临前及时施肥,利用雨水促进肥料吸收。
从事气象研究多年的余卫东说,气象科技已经让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效率。
自2013年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气象为农服务能力逐步增强。2022年,河南将“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单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目前,河南已经在103个产粮大县建成了118个规范化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并制定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规范》《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两项地方标准,建立了齐全的气象为农服务指标体系,组织编制了37项气象为农服务标准规范。
河南建设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科学试验基地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强化气象科技支撑。
在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小麦的分期播种、“一站带五站”优质小麦品质气象预报联合试验正在进行,“小麦干旱和春季冻害田间灾变指标与监测预警预测研究”已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发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河南省开展“长期气候预测+中期风险研判+短临预报保障”气象服务模式,在“三夏”“三秋”及作物生长的关键,农事季节开展覆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作物生长气象条件评估、遥感信息监测等内容的专题农业气象服务,年发布服务产品150余期。
顾伟宗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将通过农业气象的高水平科技、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和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切实服务支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