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结出香甜硕果、助农增收致富

2024-12-09 00:00龚仕建贾凯璐
民生周刊 2024年24期

金果飘香季,喜获丰收时。作为全国水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陕西各地每年6月后陆续迎来水果丰收季。铜川樱桃、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延安苹果……从陕南到关中再到陕北,三秦大地许多地区弥漫着清新果香。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气象部门围绕苹果和猕猴桃等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精准监测能力和水平,完善气象保障服务,赋能陕西特色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陕西水果产销两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网络零售额149.84亿元,同比增长18.2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5个百分点。

科技助力织密气象“监测网”

深秋时节,秦岭北麓果香遍野。走进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一排排猕猴桃果架分布整齐,一颗颗毛茸茸的果子挂满枝头,当前已进入果实采摘的收尾阶段。

“‘脐红’是晚熟品种,今年气温偏高,现在才达到最佳采摘状态。”10月底,在眉县齐镇凉阁村,返乡创业青年邓晓庆的35亩设施大棚里,棚内的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将果子采摘装筐。

仔细观察,大棚内外,两台六要素微型智能果园气象站掩映在藤蔓间,“这个气象站可帮我省了不少力,以前全靠人工观测、预警,现在只需要通过气象站的摄像头和后台数据,在家就可以精准掌握果园的天气状况。”邓晓庆拿出手机,轻点网页,园子里的风向、湿度、温度等信息清清楚楚。

宝鸡市眉县地处关中,北跨渭河、南依秦岭,日照、气候、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是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之一,猕猴桃种植历史已有40余年,种植面积达30.2万亩。

返乡创业青年邓晓庆在查看手机上的天气数据。

“冬季寒潮影响果树越冬,春季‘倒春寒’影响开花,夏季高温会导致花落、果实晒伤等,还有一系列复杂天气更要警惕应对。”眉县气象局副局长张毅军说,“要做大做强猕猴桃产业,最关键的是‘知天而作’,气象观测站就相当于我们的‘听诊器’。”

今年7月上旬,眉县南部出现干旱天气,当地气象局通过放置在果园内的多个气象站提前捕捉到此次天气过程,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抗干旱、防日灼等预警信号,建议果农做好浇灌降温措施。

“以前果园管理基本靠经验,现在数据说话更靠谱,根据气象部门的信息预报和后台的监测数据,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果园管护工作。”邓晓庆表示,在气象部门的技术“加持”下,这几年猕猴桃年年丰收,减损增效十分明显。

在延安市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果农马文昌也体验到了六要素微型智能果园气象站的好处。此外,他还有另一个“法宝”,那就是果园虫害监测系统。

这套虫害监测系统由可视化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智慧联网型太阳能频振杀虫灯等设备组成,能够自动完成虫情信息、病菌孢子、农林气象信息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工作,并上传至云服务器。

“通过这个系统,我可以对果园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防控,效率高、效果好。”马文昌高兴地说,“今年我的135亩苹果预计产值突破400万元。”

“我们通过加密布设果园气象站,结合卫星、雷达和原有的地面监测站网,使延安苹果气象监测站网密度达到4公里。”延安市气象局局长王维刚说,黄土高原地形复杂,要实现精准预报就需不断织密“监测网”。

为进一步提升苹果产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2017年,由陕西省气象局牵头,6个省份联合申报苹果气象服务中心,并于2017年12月正式在陕西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单位为陕西省果业中心和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目前,我们建设的陕西苹果遥感监测平台,可实现省市县三级苹果种植分布、面积提取、长势动态对比,面积提取精度达90%以上。”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美荣介绍,该中心还利用地物高光谱仪测定全国7个省份10个不同品种的早熟苹果光谱数据,构建并筛选出监测苹果内在品质指标光谱指数。

精准预报当好气象“瞭望员”

站在延安市的沟峁山梁间,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为黄土高原披上了一件深绿色外衣,最后一批晚熟苹果已采摘完毕。延安市志丹县保安街道城关村的果园内,合作社负责人安光荣正在指导工人们修剪枝叶。

延安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延安苹果产量约占陕西省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截至今年10月,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2.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06.7亿元。全市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农民经营性收入超六成来自苹果。

“我们这里大多是山地苹果,爆汁脆甜还耐储藏,但山上山下温差大,30米的高度温度就差了5℃,还不易监测。”说话间,安光荣拿出手机,点开“苹安天气”微信小程序,找到自家果园的监测数据,“现在简单多了,有了这个小程序,加上园内不同区域安装的气象站,我可以精准判断温度。”

陕西省延安市气象局开发运用“苹安天气”微信小程序,为果农提供果园的实时气象数据和预报预警信息,帮助果农精准有效开展防冻工作。“现在,果农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果园的气温情况等,并根据数据科学管理果园。”延安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志超说。

每年3月底到5月初是果农们最紧张的时候,苹果花期对温度极其敏感,零下2℃就已经达到苹果花的耐受最低气温,苹果花受冻会直接导致减产。

“部分果园气温已降至零下2℃,预计未来0到2小时气温仍将持续下降,请采取措施积极组织防御,减轻冻害损失。”今年4月22日晚上至23日凌晨,志丹县出现低温霜冻天气过程。延安气象综合业务平台的显示屏幕上,一项项数据实时更新,工作人员紧急研判,并将最新预报通过小程序、工作群等多渠道持续发布。

“气象部门提前3天发布了预警信息,我就着手准备防冻物资。”提起今年这场“倒春寒”,安光荣仍然心有余悸,“幸亏提前对果园实施了防冻措施,要不然苹果花受冻,那损失可就大了。”

2023年,延安果业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这套系统是通过收集国家站、乡镇区域站、六要素微型智能果园气象站、两要素果园气象站等多维气象大数据,研发建立的苹果花期冻害分等级预报评估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实现苹果花期冻害智能化分级监测、预报、评估。

依托庞大的数据支撑,延安市气象局还研发出次公里级(500米)果业精细化预报模式。在时间上达到24小时内逐1小时、24—240小时逐3小时的延安气温客观预报产品,实现了智能化的苹果生育期气象预报预警。

为精准应对气象灾害,2021年起,陕西省气象部门和果业部门联合开展新一轮果树区划研究。研究融合应用陕西及周边省份154个气象站和1000余个加密区域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果品产量品质、果树气象灾害历史信息等多源数据资料,创新开展苹果产量、品质、褐斑病气候区划,编制完成7种主要果树精细化种植气候区划图147幅,为陕西苹果、猕猴桃等果业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应对气象灾害提供直接参考。

陕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在猕猴桃园内开展防霜冻演练。

“我们和市果业中心一起制作了苹果花期冻害防御作战图,重点地区、重点时段一目了然,灾害预防工作提质增效。”延安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志超算起了一本“人力账”:在苹果花期冻害防御工作中,延安组织的干部群众人数由2018年的100万减少到了现在的10万,效果十分显著。

精细服务做好果业“守护人”

从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知天而作”。

近年来,陕西气象部门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从顺利开花到硕果累累,助力苹果产业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2021年,我们根据气象部门和县果业中心的指导,对400亩果园采用‘双覆盖’技术种植管理。当年山地苹果就比上年增产50%,亩产达到3000斤左右。”这两年,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标准化果园负责人赵永东尝到了气象赋能农业带来的“甜头”。

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当地并无灌溉条件,完全依靠自然降水。针对这一情况,陕西气象部门研发出覆膜、覆草“双覆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苹果产业雨水利用率,解决了山地苹果最关键的灌溉难题。

陕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苹果防霜冻模拟测试。

“‘双覆盖’技术使桂玲合作社的‘长富二号’山地苹果成为全县技术标杆。”榆林市米脂县果业中心技术员马学海是桂玲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对“双覆盖”技术带来的益处体会颇深,“这项技术已在米脂县全县推广,不仅提升了苹果园防灾抗灾能力,也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除了花期冻害、春季连旱以及秋季连阴雨,苹果生长中最怕的还有冰雹灾害。因此,每年夏季,防雹作业成为果农们牵挂的头等大事之一。

“延安容易发生极端强对流天气,每年6月至9月,冰雹往往说来就来,这时候正值苹果生长关键期,可不能让它影响苹果品质呀。”这些年,延安市宝塔区果农马文昌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那就是防雹作业人员。

今年7月21日至22日,延安连续两天出现了强对流天气,针对此次天气过程,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连续发布人工防雹作业预警和作业预案,指导延安市相关县区共作业68次。在人工防雹作业的干预下,没有出现冰雹灾害。

“准备作业的时候,我们紧盯微信群里的每条指令,生怕错过时机。”提起这次成功的防雹作业经历,马文昌很是骄傲,“防雹作业可以帮老百姓保收成,如果下了冰雹但苹果生产没有受影响,乡亲们就知道是人工防雹作业做得好。”

为了让果农精准掌握天气预警信息,专业应对灾害天气,今年陕西省气象局采用“前店+后厂”运行模式,联合农业农村、科协等部门建成苹果、猕猴桃等农业气象科技小院,推广农业防灾减灾适用技术达600万余亩,各类气象服务有效提升全省苹果优果率7%,提升猕猴桃优果率12%。

“这个融合了气象、果业、科研等多方资源的小院,通过专业的防灾减灾试验研究、产量预报、气候资源优化研究分析等,为猕猴桃全生育周期和全产业链提供精细服务。”在邓晓庆看来,有了这个小院,眉县猕猴桃产业将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今年2月,猕猴桃气象服务中心也在陕西挂牌成立,将推动全国猕猴桃气象业务服务智慧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如今,放眼三秦大地,一个个气象监测站如哨兵站立,一项项先进技术落地生根,一座座农业气象科技小院扎根基层。气象专家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气象服务人员将先进的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