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构建与实践应用。基于创新创业领域的核心能力理论及“就创融合”理念,提出了市场需求导向、综合性与系统性创新以及可操作性与可评估性等构建原则。具体构建了包括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市场洞察与商业分析、资源整合与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及持续学习在内的核心能力体系,并通过现实分析,展示了这些核心能力在推动创新创业项目成功、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65-04
①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就创融合’视角下粤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重构研究”。
作者简介:张文倩(1986—),男,汉族,四川自贡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五年来,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正在日益成为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长极之一。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23年11月22日至23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专场招聘会暨第27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聚集了1395家大湾区重点用人单位,为国内高校毕业生及海外留学生提供了5万多个优质岗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二、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的研究基础
(一)创新创业领域的核心能力理论及其应用
1.创新创业理论
创新创业理论作为现代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领域,不仅涵盖了创新思维、创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创新等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创业过程管理、风险承担与控制等实践环节。在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的视域下,这些理论成为我们理解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通过系统学习和应用创新创业理论,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预测行业走向,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还促进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和可持续性。
2.核心能力理论: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石
核心能力理论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应用,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该理论强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拥有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核心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创新思维、市场洞察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核心能力理论的应用,我们可以对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进行细致剖析,明确培养目标和路径,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人才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核心能力理论还鼓励创新创业人才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二)“就创融合”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就创融合”理念,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核心在于构建就业与创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这一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与就业观念的一次革新,更是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重塑。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单一的就业技能或创业激情已难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唯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就业能力又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而言,“就创融合”理念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它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深度挖掘与培养,鼓励学生以创业者的视角审视就业市场,将每一次工作机会视为创新实践的舞台,从而在就业中孕育创业梦想,在创业中践行职业理想。其次,该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通过模拟创业、项目实训、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为未来的创新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就创融合”理念还倡导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灵活的思维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的构建原则
(一)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在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的宏观战略框架下,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能力首要遵循的是市场需求导向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不是孤立于市场之外的学术探讨,而是必须紧密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特别是要敏锐捕捉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能力需求变化。通过深度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关键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政府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及企业实际需求调研,确保所构建的核心能力体系既具有前瞻性,又能够精准对接当前及未来市场的迫切需求。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复审与更新能力标准,确保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有效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综合性与系统性创新原则
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能力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单一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性,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能力网络。具体而言,应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市场洞察力、团队协作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模拟创业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还需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确保每一环节都紧密围绕综合能力提升的目标,形成闭环管理,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三)可操作性与可评估性原则
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持续优化,必须坚持可操作性与可评估性原则。可操作性要求所设定的核心能力指标必须具体明确,能够通过具体的培训活动、实践项目或考核标准加以实现和验证。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充分考虑资源的可获得性、方法的可行性和学员的接受度,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实际、易于操作。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量化考核、质性评价、同行评审等,对学员的核心能力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效果的最大化,还应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养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学员进步的重要依据,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具体构建
(一)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
在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背景下,首先需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专门的创新思维课程、创意工作坊和跨学科项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跨界融合的思考方式。同时设置案例分析、模拟创业项目等实践环节,这些环节通过模拟真实市场环境,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决策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培养了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灵活应变的能力。
(二)市场洞察与商业分析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市场洞察与商业分析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使学生敏锐捕捉市场动态,精准把握商业机会,教育体系需进一步强化市场教育和商业分析技能的培养。可以邀请行业领袖、资深企业家及市场分析师走进课堂,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和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及新兴商业模式,以及系统教授市场调研的方法论,包括目标市场定位、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行为研究等,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技巧,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市场潜力。在财务规划方面,强化预算制定、成本控制、风险评估等内容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基于严谨的数据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商业计划,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精准的决策能力,为他们的创业之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资源整合与项目管理:高效协同,确保成功
资源整合与项目管理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成功实施项目的关键。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实战项目锻炼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和项目管理技巧。一是要设计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识别、筛选和整合各类资源,包括资金筹集、技术引进、人才招募等,以支持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要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如甘特图、敏捷开发等,通过理论讲授、模拟演练和真实项目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项目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的全过程管理技能。三是要强调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和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由此学生将能够在未来的创业和工作中高效整合资源、科学管理项目,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项目的成功落地。
(四)团队协作、领导力与持续学习
在“就创融合”视域下,团队协作、领导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同样重要。通过团队建设活动、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通过实践锻炼其领导力、决策能力和团队激励能力。还需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新技术和新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另外,为了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还需建立实践平台和创业孵化体系,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扶持和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学生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实践应用
(一)创新思维引领市场突破
在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背景下,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是创新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创新创业者需不断突破传统思维束缚,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引领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他们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及自身资源,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差异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市场中独树一帜,这种能力在科技研发、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多个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为背景,核心能力是高校与培训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参照和指导依据。科技部、财政部于2018年5月出台规定,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深圳和香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推动港澳高校对接广东科技成果转化,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高校与培训机构可按照这一核心能力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区域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核心能力。
(二)精准洞察,科学决策
市场洞察与商业分析能力的应用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机遇的舞台上,创新创业者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精准的商业分析能力。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市场趋势、行业动态及消费者行为,准确捕捉市场机会,评估项目可行性,并据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商业计划,如此不仅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还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目前,广东已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体系,大湾区内地9市已经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4家,其中粤港共建18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可以根据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来评估人才,了解三地青年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表现。
(三)资源整合,高效执行
资源整合与项目管理能力是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创新创业者需善于调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以支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他们还需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确保项目规划、执行、监控及收尾等各个环节的高效运作,这不仅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和整体战斗力,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香港青年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2022年,在前海就业的港澳青年人数同比增长206%。对企业来讲,该核心能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可按此进行人才引进策略设计,以保障引进的人才具备所需的核心能力,为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企业还可以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团队协作,持续创新
团队协作、领导力与持续学习能力的应用是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2022—2025)》《深圳市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推动各个城市行业高质量发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也提出一系列“抢人才、留人才”的策略举措,描绘出人力资源服务业新蓝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团队协作和领导力是推动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者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带领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还需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紧跟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潮流,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仅促进了个人职业成长和团队发展,还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推动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核心能力的研究,构建了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综合性与系统性创新以及可操作性与可评估性三大原则的核心能力框架。这一框架具体包括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市场洞察与商业分析、资源整合与项目管理以及团队协作、领导力与持续学习等关键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些核心能力在推动创新创业项目成功、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克服多重困难,实现了经济OqojS3p6Sl4dmM7VHvKofQ==的恢复式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广东省九大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小幅增长,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快速恢复。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有望开启新周期,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复苏进程之后,经济增速会逐渐向潜在水平收敛,粤港澳大湾区外需整体恢复,居民消费的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支撑投资增速保持稳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就创融合”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创新创业生态的持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将面临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持续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完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另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创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胡欣悦,林绮薇,范纹郡,等.粤港澳大湾区跨边界产学合作中的高校角色定位及其演化[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2[2024-10-11].
[2] 廖嘉鹏,杨开,危文韬,等.数字经济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与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4(5):32-35.
[3] 黄炳超.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跨境协作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3):24-33.
[4] 方妙英,黄婉丽.老龄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4(7):131-134.
[5] 周振江,刘毅,石义寿,等.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实践探索与突破路径[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4,8(2):46-55.
[6] 王茂涛.粤港澳大湾区夜间经济发展现状与能级提升研究[J].城市观察,2024(2):31-48,160.
[7] 欧阳润.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
[8] 王洪才.论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格特质、核心素质与关键能力[J].江苏高教,2020(12):44-51.
[9] 廖俊杰,周小平,李桂峰,等.职业核心能力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8):54-57.
[10] 杜明义.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于CBE和OBE模式比较与借鉴[J].职教通讯,2019(18):55-63.
[11] 贺峻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9.
[12] 蒋达华,刘玉兰,费华,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3):131-134.
[13] 周艳,赵曜,殷俊.校企深度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J].中国市场,2021(19):183-185.
[14] 张玥珩.“00后”大学生就业观引导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3.
[15] 金芯茹.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1):161-163.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