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12-08 00:00:00王捍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1期

[摘 要] 随着近些年我国顺应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一线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外部挑战,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变化。职业本科院校作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其传统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亟须随之变革。针对目前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应以“五有三性”作为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价值观重塑、创新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以及深化“三教”改革等方面构建职业本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57-04

①基金项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度校本研究教育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本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BYB23-07);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3年度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Z23B71)。

作者简介:王捍天(1989—),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本科教育、产教融合。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低端制造业的转移与高端制造业的回流,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根据工信部和教育部的调查报告,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 000万人。[1]其中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是制造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生产型企业而言,一专多能的生产一线主力军人才队伍是基层生产追求的目标,利于资源调配,提高人力资源效率,降低成本,解决一线人员不足,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院校作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其传统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亟须随之变革,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特征

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指的是在企业中生产制造、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一线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服务,能够第一时间对改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设备效率、规范操作流程提出解决办法。与传统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需要“常在一线”,体验真场景、接触真任务、解决真问题。随着近些年我国顺应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出现了交叉融合、高度集成以及快速多变的特征,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人才的专技能力、发展能力以及通用能力更为看重。通过对北京精雕、南京康尼、熊猫电子等企业的调研发现,大部分生产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逐渐转变为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三、职业本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一)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正确的技能人才价值观

通过对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和家长的调研发现,他们对一线生产岗位往往持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极力避免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涉及这些岗位。同时很多自媒体、网络博主等新型媒体从业者在宣传生产技能岗位时,过度放大了其艰辛和困难,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和偏见。对于考上职业本科的学生和其家长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学校的本科属性,以及在公务员、研究生考试等领域中的表现。而对于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他们却知之甚少。事实上,职业本科教育并非仅仅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水平,为他们考研考公提供便利,它更是一种以职业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类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重塑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技能人才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本科院校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师资队伍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不足

师资力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国家政策要求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师比重不得低于50%。[2]根据各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的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023年底,33所本科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比重方面呈现出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的问题,最高的学校占比高达92.4%,而最低只有30%,其中占比超过50%的虽有26所,但多半是在“及格线”附近徘徊,尤其是民办院校60%以下的有19所。同时针对教育部对于升格院校专任教师高学历的要求,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在近几年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引进了很多应届博士生。如某公办院校2018年前博士专任教师仅为40人左右,占比8%,而到2024年,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已达300多人,占比39.5%。此类院校虽然博士学位占比已大幅提高,提升了作为本科大学的科研学术能力,但实际上大量年轻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缺乏足够的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在职业本科高技能人才教学培养方面实践能力不足。

(三)校企合作深度欠缺

职本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仅依赖院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必须形成院校、企业、行业与政府等多元主体紧密合作的链条。经调研发现,办学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满意度好的职业本科院校,往往具有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如南京工业技术职业大学68%的专业与江苏“十四五”规划的新兴产业紧密相连。然而,当前仍有许多职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存在流于表面的现象。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标准的制定上,缺乏企业与行业的深度参与,进而造成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其次,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不够扎实。企业往往处于次要地位,同时学生在校实训和企业实习往往形式化,一线技能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最后,在技能学习评价机制中,行业和企业评判话语权不足。[3]学生的考核多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技能应用、实操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最终影响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职业本科制造类专业“三教”改革思路不明确

作为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制造类专业教师、教材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及未来就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根据对多所职业本科一线教师的调研发现,56%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后课堂和实训教学模式上没有明显区别,67%的教师职业本科教材选择的是传统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45%的教师认为目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四年制版的专科培养方案。而随着职本院校队伍的逐年壮大,职业本科“三教”改革已迫在眉睫,急需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团队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统一改革思路,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新模式。[4]

四、职业本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一)建设高水平职业本科师资团队

1.落实教师企业一线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院校应出台相关制度,包括专项培训,双师资格认证与相应待遇管理、考核与奖惩等,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第二,为强化新进教师的生产一线实践教学能力,在进校的第一年应到相关生产型企业进行半年的生产实践,同时配备一位校内具有丰富职业教育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完成半年的教学跟岗能力提升,帮助新教师通过“实践关”“教学关”。第三,所有专任教师每五年必须有累计6个月及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参与一线产品研发和技术培训、技术论坛交流,确保持续提升所有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全校教师“双师”素质。[5]

2.持续引进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组建“大师工作室”

职业本科作为高职教育的本科化改革,在引进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对于生产一线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的引进,在职业教育和本科学术培养两方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针对引进的技术能手,可按专业分类成立相应的“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引领作用,推荐、选拔青年教师与技能大师结成师徒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参与教师技能竞赛、讲课比赛、教案交流、教学展览和教学质量评估等“传帮带”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3.聘任企业兼职教师和产业教授,校企共建产学研师资团队

为满足职业本科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入院校教学团队必不可少。职业本科院校应基于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基础,聘请企业一线技能大师作为学校的产业教授,参与制造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担任企业课程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专兼教师结成互补对子,共建产学研合作团队,专任教师进行“强技”训练,兼职教师进行“琢艺”提升,从而优化专兼互补结构,提升学校整体师资团队教学水平。

(二)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重塑师生、家长技能人才价值观

1.结合校企文化,发挥职业本科院校宣传教育主体作用

职业本科院校应当发挥主体作用,以校企文化为抓手,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通过发布学校实训教学、学生作品、技能大赛、创新创业以及合作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展示师生风采、学校特色和企业生产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本科教育的魅力和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同时,通过校园广播、文化宣传栏、师生讲堂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分享大国工匠的励志故事,培养工匠情怀,宣扬工匠精神。此外,可利用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在如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等制造类专业课程中,讲解一些国内生产一线技能大赛典型事迹等,在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合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并塑造学生的技能人才价值观。[6]

2.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可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视,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如通过新闻媒体、政府公众号、各级教育部门官方网站等,广泛宣传职业本科教育在培养具备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了解职业本科教育的途径。[7]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加深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院校办学特点、就业前景、人才成果等的进一步了解,从而逐步提升职业本科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进一步增加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可度。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1.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为培养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本科院校应联合本地制造类代表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用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培训。企业可同时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成立校企工程师、教师、学生混编科技创新团队,为企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设置接口和载体,与职业本科院校协同育人。

2.共同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以校企双方为主体结成人才培养联盟,在校内共建学徒培训中心,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基础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公共实训基地负责专业技能培养,企业负责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培养并参与专业技能培养,共同打造中国特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双方以技术为纽带、学徒为载体,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

(四)深化制造类专业“三教”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1.坚定“五有三性”,明确培养定位

针对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明确“五有三性”的培养定位,即培养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特质和“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特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8],通过校企协同、做学合一、系统重构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高阶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复杂工作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使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工作场景和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赢得未来,为企业培育合格的一线高技能人才。

2.优化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针对生产一线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优化制造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一是删除个别与培养目标不紧密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等,改为选修课程。二是合并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做实理实一体化课程,例如机械制图、金工实习相融合;数控加工技术及工艺编程、数控化制造技术实训相融合等。三是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提前并拉长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核心领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调整,让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行业产业一线岗位需求更加紧密贴合。

3.依托项目化教学,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规律,通过项目分级教学设计,锻炼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将各类课程分为基础、中等及复杂项目教学,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设计。首先,基础项目以学生个人为主体,在课程学习内通过多个小型项目,完成信息的收集与设计、项目的总体实施等,锻炼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其次,中等项目分为一、二、三级项目,遵循“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原则,以学生团队为主体,通过课程与课程相互衔接,完成多个中型项目,锻炼学生任务分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复杂项目又称为工程项目,依托产教融合,深入产业,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专家辅助,学校教师做支撑,共同完成一个结合工程实际、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的项目,由教师和企业共同进行过程性评价,并颁发产业认可(证)。

4.推动高质量教材开发,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职业本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三教”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职本院校应全面加强教材建设规划,支持学术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制造类专业为依托,联合生产型企业共同开发核心、实践、创新创业类等教材,引入企业工程项目和一线生产案例,建设数字化、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共享,推动课程建设的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有机融入“匠心”教育元素,打造一批符合职教发展规律、适应生产型企业岗位需求、契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开放课程,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本科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5.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人才培养“三性”问题。一方面,可参照硕士生导师负责制,学生入校时,分配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3~5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将专业技能学习融入社团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定期组织企业考察、交流,如参加周边地区的机床展和工量具展,邀请企业工程师面对面交流等,让学生了解、认识专业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生产性项目,学生能创收,多做多得,从经济上体现其价值,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生产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本科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重要的一环,肩负着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并将在未来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锋。只有持续践行学生愿意、企业乐意、教师满意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得到企业认可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技能强国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包丽丽,邹吉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基本内涵、类型定位及培养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6):12-16.

[2] 周雨婷,姚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困境与路径[J].职业教育,2023,22(9):31-35.

[3] 张弘,白玲.制造强国战略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国工匠培养:路向、路障与路标[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5):49-54.

[4] 邵亚军,卢雪红.职业院校课程质量建设提升路径与模式创新研究: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24,59(3):143-147.

[5] 张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57-60.

[6] 刘晓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3):231-233.

[7] 刘鑫珂,陈嵩.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挑战与优化策略[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3,12(4):14-19.

[8] 吴学敏.金铁美强创:黄炎培职教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探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育人育才一体化实践为例[J].江苏高职教育,2022,22(4):1-7.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