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促进机制涵盖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深度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激励机制,以及高职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保障机制,旨在为高职院校在科技与教育融合方面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深入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产学研融通对两者绩效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构建联动促进机制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53-04
①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20CZY079)。
作者简介:裴琴(1985—),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课程改革、图像处理。
一、引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既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者,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202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出版科技著作15148部,发表学术论文1203369篇,申请专利368170项,专利授权308548项,专利出售合同16015项,总金额100.14亿元。高职院校面向企业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服务型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上都与本科院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科技产出也逐渐增加。2022年全国高等专科院校出版科技著作3890部,发表学术论文596079篇,申请专利47527项,专利授权43331项,专利出售合同2169项,总金额9484万元。整体占比分别为25.68%、49.53%、12.91%、14.04%、13.54%、0.95%。从数据上看,与科技成果产出相比,高职院校的成果转化差距更大。
企业侧重于技术的创新向生产力或产品的转化,高职院校侧重于知识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向人才培养的转化。从创新链的末端来看,二者都注重知识释放的水平。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培养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生产”活动。而科技的产出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更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其社会效益。《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鼓励高校通过无偿许可专利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这意味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注重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增强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职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
(一)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活动的主体是人,创新创业人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通常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或满足市场需求,这需要具有开放、灵活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并愿意冒险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才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科技成果需要有具备科技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发掘其科技价值,而创新创业人才通常具备科学、工程或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理解和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方协作,涉及科技项目工程师、商业开发人员、法律和知识产权专家、投资者、市场营销和销售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需要各种类型人才紧密合作,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化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利用和商业化成功,因此团队合作能力很重要。创新创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协调团队资源,推动项目的实施和落地。实践证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仅需要各项政策和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和良好的技术市场环境,更需要一批能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熟知法律法规、勇于并善于创业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推进高职院校乃至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技能,科技成果可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案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将科技成果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过程、相关技术的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培训提供重要的内容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亲身体验从科技成果到商业产品的转化过程,锻炼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教育通常包括创业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模式设计等内容,而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知识产权、市场分析、商业化策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既具备科技背景又懂得商业化操作的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学生获得来自产业界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和合作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支持和商业合作的契机。因此,科技成果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为教育内容、实践机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和资源。
三、产学研融通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绩效的影响
产学研融通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模式通过多方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从而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产学研融通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
(一)产学研融通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绩效
科学成果转化绩效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效益的重要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者,因此其转化绩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成果的先进性、市场需求与导向、人才与资金支持。产学研融通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使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提高了成果的市场竞争力。这种合作模式提供了市场验证机制,帮助科研团队在研究初期就进行需求调研和评估,避免后期市场适应性问题。产学研融通促进了人才流动和专业网络构建,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平台,而这些人才也正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的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能进行科技推广人才。产学研融通能够吸引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为稳定和充足的资金保障。通过产学研融通,资金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到有潜力的科技项目中。
(二)产学研融通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绩效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实践项目和实践平台的缺乏是制约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一个重大因素。产学研融通通过促进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直接响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产学研融通各方协作搭建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和支持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和产品原型。在产学研融通下,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活动,基于企业发展需求,共同建立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实践。这种项目不仅提供了理论学习的补充,还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企业提供导师加入学校导师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创业热情。
四、产学研融通背景下高职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促进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产学研融通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扮演着连接教育、产业和科研的重要角色。这种机制不仅仅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延伸,更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涉及高职科技成果转化和双创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以深度融合为基础,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而在产学研融通的框架下,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种融通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课堂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更是将企业的实际问题、科研的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和实践中。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项目开发和研究,从而培养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高职院校中,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虽然没有大学那样的研究深度,但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导向,大多数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在高职人才培养机制中,要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能够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学生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不仅能够了解创新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管理能力。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与市场接轨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企业深度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企业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对行业趋势的深入理解,能够为高职院校指明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发展方向,能够向院校反映行业最前沿的需求,确保教育内容、科技研发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在产学研融通中,企业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不仅指导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具体需求定制和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与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还可通过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和优化,共同塑造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双创”人才。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对实现以上目标至关重要,这种关系植根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原则。高职院校与企业首先要确立合作意向,并构建全面而生态化的伙伴关系,双方共同制定合作框架,明确共同的发展目标、期望达成的时间节点、资源投入、责任分工等具体内容。例如,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开设或调整课程和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实际紧密结合。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和策略。通过这种方式,院校可以及时将科技成果和行业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同时,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这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工作坊、孵化器等,以及相关的资金、政策、技术培训和导师指导等技术支持。在这个平台中,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师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作品和产品,参与各类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合作机制,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能够学习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潜力的产品或服务。
(三)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平台和实践项目的缺乏这一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项目,但这种尝试往往是个别行为,尚未形成规模,缺乏系统性的支持和评价。科技成果在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其社会效益可能不如直接转化为商品和经济活动那样明显,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为此,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该评价体系应当综合考量多个维度,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和参与度、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教学质量的改进情况以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效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考核,可以更准确地衡量科技成果转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其在社会效益方面的贡献。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社会效益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是确保教师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能够得到相应激励和认可的有效手段。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对那些在教学资源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研究经费、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实现。
为提升教学资源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应用,高职院校积极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在校内外平台上进行交流与分享。此举有助于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面和提升实用价值,同时加强院校间的学术对话与协作。通过策划和实施一系列教学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和互动工作坊,教师有机会呈现其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例,交流转化心得,以及收集同行的反馈与建议。这些活动构筑了一个展示教学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平台,不仅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也为观摩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启发。
在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
(四)构建高职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保障机制
高职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一种互相关联协调的活动,只有在完善的保障机制下才能稳健运行,这种保障机制应包括顶层的管理体系构建、政策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
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基础,它涉及清晰的组织架构、明确的职责分配以及高效的决策流程。为此,学校需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统筹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估效果,确保教育、科研与产业合作的无缝对接。领导层需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纳入学校发展的核心规划,保障政策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推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政策保障机制是激发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科学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从宏观角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意见保障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把产学研融通、科技成果转化和“双创”人才培养联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需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导向,制定一系列全面的支持性政策,包括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为“双创”教育资源的指导性政策、奖励和激励政策、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创业项目和竞赛活动资助政策、设备配置政策等。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持。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吸引和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通过引进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和行业专家,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导向,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项目支持。学校还应实施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此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趋势和科研成果,进而将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学校能够为二者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涵盖设备采购、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的初期转化和创业团队的启动资金。学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包括政府资助、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的申请、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透明、高效的资金管理和评估机制,确保每一笔资金用于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项目支持,最大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效果。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化产学研融通,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它显著提升了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动力。推动这种合作落地、有效,就需要构建一套全面、协调、高效的联动机制。面向未来,不断优化和创新这一机制,将可进一步释放高职教育的潜力,激发创新活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赵文芝,王燕,等.高校科研转化教学的实例研究及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7,41(4):72-75.
[2] 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3] 谢晓鹏.科研转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2):55-56.
[4] 郑国萍,张雪,姚志刚,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困境与改进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1):6-11.
[5] 盛明科,杨可鑫,牛敬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6):5-10.
[6] 尹小雁,陈冲.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6):130-132.
[7] 张铭芳,付博.“双创”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9(6):51-54.
[8] 宋福明.科教融合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5(7):29-30.
[9] 李斌,翟雪峰,李德才,等.科教融合如何支撑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5(12):40-41.
[10] 陈雪,李偲睿.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8):247-248.
[11] 彭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理论与实践,2015(1):48-4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