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萃土成“金”的稀土院士

2024-12-08 00:00郑敏
小火炬·智漫悦读 2024年11期

有这样一位院士,他为了祖国建设需要,多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成了“中国稀土之父”。

我知道,他是徐光宪院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非凡成就吧!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小到手机,大到制导导弹、隐形战斗机、火箭、卫星,都离不开稀土。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的稀土工业体系。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贡献。

从小,徐光宪的脑袋里就装着无数个“小问号”: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人有多少根头发?这些问题大人们也回答不出来,但他从没有放弃寻找答案。他说:“我不死心,仍然记着这些问题,总希望有一天知道答案。这也让我从小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因为书本可以给我许多不知道的知识。”热爱求知的徐光宪,1951年从美国学成后,与妻子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徐光宪曾数次改变科研方向。他投身稀土行业时,已经年过半百。那时候,已探明稀土储量位列世界第一的中国,由于萃取技术不过关,只能低价出口稀土矿石,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从国外进口深加工过的稀土产品。徐光宪决定转向研究稀土分离的方法,力图打破开发利用稀土技术由国外少数厂商垄断的局面。

从1972年开始,徐光宪带领团队尝试攻克难关。他每周工作八十个小时,白天不停地摇漏斗——这是传统的稀土分离方法,生产速度慢、生产成本高;晚上则不间断地思考和计算,希望能获得准确参数、推导出萃取公式。日复一日的辛苦没有白费,徐光宪终于在美国人因失败而放弃的理论中找到了灵感,创造了一套稀土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利用该理论,原本需要一百多天才能完成的模拟实验流程被缩短到不超过一星期!由此,在稀土分离技术上,我国从世界的“落后生”一跃成为“优等生”,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的格局。

如今,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徐光宪本人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化学、化工界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知识链接:

稀土元素是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最初被发现于18世纪。由于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化学家们无法把稀土元素提取出来,只能得到一些含有稀土元素的氧化物。由于它们不溶于水,通常被称为“earth(土)”,加上那时产量稀少,分离提纯和加工难度极大,故被称为“rare earth(稀有的土)”。但稀土元素并不是“土”,它们是货真价实的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