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漫画凭借其丰富的隐喻意义成为建构特定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文章从多模态隐喻和视觉语法的角度出发,对70幅以教师为主题的新闻漫画进行分析,就其映射类型、多模态隐喻主题以及隐喻建构展开讨论,揭示新闻媒体中教师形象的呈现表征。结果表明,70幅教师新闻漫画中,跨模态映射所占比例最大,且在不同的映射方式中,作为源域的图像占比最大,以“图像—文字”的映射方式呈现为主。“教师是为人师表者”作为占比最高的隐喻主题,反映了新闻漫画倾向于从师德师风的内在要求方面刻画教师形象;被刻画为负面形象的教师主题反映出部分教师没有从严于律己、举止得当、廉洁从教等方面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视觉语法通过其三大机制对教师形象进行多模态隐喻建构:再现意义中,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主要通过对常规要素和非常规要素的判断来实现隐喻建构;互动意义中,通过“图像—读者关系是拍摄位置”的框架对隐喻进行建构;构图意义中,利用“信息价值/显著性/框架是空间位置”的框架对隐喻进行建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职业形象,另一方面能够净化媒介环境,对媒体塑造客观公正的教师形象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视觉语法;新闻漫画;教师形象;隐喻映射
中图分类号:G212;J2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075-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视觉语法视域下新闻漫画中教师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HDMZD-23-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师德师风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通过不同方式来报道与教师相关的社会现象。其中,新闻漫画较为常用,其通过视觉隐喻及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揭露特定社会现象,从而影响大众对教师形象的认知。
本文拟在视觉语法框架和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师新闻漫画语篇中所呈现的多模态隐喻进行研究。
(一)视觉语法
韩礼德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突出了语言系统的功能性以及语言使用的社会性[1]。克瑞斯和勒文以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创建了图像分析的多模态系统,找到了图像中与其相对应的三大基本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2]20。视觉语法可帮助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建构和分类,建立隐喻系统[3],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二)多模态隐喻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概念隐喻,其实质是“人们利用某一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4]。其后,它被应用在诸多领域,如社会学[5]、教育学[6]、心理学[7]。近年来,多模态理论的发展让人们开始关注多模态隐喻的研究。2009年,福尔切维尔和尤里斯-亚帕拉西出版的论文集《多模态隐喻》标志着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正式形成[8]。多模态隐喻在狭义上指包含不同模态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广义上则被定义为由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建构的隐喻[9]。
漫画是一种包含图像和文字两种符号,且富含隐喻的多模态话语方式[10]。多模态隐喻的使用是建构教师漫画形象的主要途径,视觉语法让教师漫画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更加立体化,二者互为补充,从语言和认知层面为教师形象的表达提供理论依据。
以“教师”为关键词在中国新闻漫画网搜索近十年(2013年6月—2023年6月)共计220幅漫画,参照福尔切维尔[11]和多数研究者对多模态隐喻的广义界定,筛选掉不包含多模态隐喻以及涉及教师但不以教师为主题的漫画后,最终对选出的70幅漫画进行分析。研究问题如下:
第一,教师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呈现出何种映射方式?
第二,这些漫画体现了哪些多模态隐喻主题?呈现了怎样的教师形象?
第三,视觉语法角度下,这些多模态隐喻是如何建构的
(一)隐喻的映射类型
冯德正认为“图像—文字”隐喻映射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单模态映射、跨模态映射和多模态映射[12]。
根据表1,跨模态映射占比最大,其次是单模态映射,多模态映射占比最小。这一结果可解释为双向映射留给读者解读漫画的空间不大,而单向映射不仅能够传达漫画的意义,也能减轻作者的创造负担。第二,在不同的隐喻映射模式中,作为源域的图像所占比例最大,且以“图像—文字”的映射方式为主。这与俞燕明关于漫画隐喻图文表征最典型形式的结果保持一致[13]。
(二)多模态隐喻的主题
根据漫画的源域表征,将漫画划分为“教师是爱国守法者”“教师是爱岗敬业者”“教师是教书育人者”“教师是关爱学生者”和“教师是为人师表者”5大主题,再根据各个主题划分出教师的正面形象、负面形象和困境形象。
根据表2,漫画中教师负面形象占比60%,且5个主题均有涉及,其中“为人师表者”主题的负面形象比例最高;正面形象和困境形象占比分别为24.29%和15.71%,均只出现在3个主题中。5大主题中,超过80%的源域为教师,目标域的表现形式多样,包含“捐款人”“主播”“天使”“蜡烛”“花匠”等形象。
(一)再现意义与隐喻建构
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2]42,是否存在矢量为区分二者的标志。识别源域和目标域所依据的原则是区分漫画中的常规实体和非常规实体。前者为源域,后者为目标域。
1.叙事再现。叙事再现分为动作过程、反应过程和言语和心理过程。叙事图像中存在矢量。
动作过程中,当某一动作要素被非常规要素替代时,便产生了隐喻。图1中,一名满头大汗的农村教师手中拿着“晋升”字样的纸张,跨越写着“论文”“科研”“荣誉”字样的栏架。漫画通过动作者替代,将跨栏运动员这一常规要素映射到非常规要素农村教师身上,将栏架(障碍物)这一常规要素映射到非常规要素“论文”“科研”“荣誉”(晋升条件)上,构成了“农村教师是跨栏运动者”“晋升条件是障碍物”的隐喻,展现了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困难的农村教师形象。
反应过程与动作过程相似,区别在于矢量由目光体现。反应者看向的是现象,构成“反应者—矢量—现象”的表现形式。图2中,一名教师(反应者)看向(矢量)不断飘来的写满工作任务的纸张(现象)。源源不断的工作任务使教师忙到停不下来,建构了“工作压力是飘来的纸张”的隐喻,展现出一些教师工作量大,承受了过大工作压力的困境形象。
言语和心理过程通过言语或思维气泡体现,用来表达话语内容或内心活动。图3中教师口中说的“这些都是我教过的学生”就是言语过程,体现出教师对自己教出众多考上重点大学学生的自豪感。
2.概念再现。概念过程相较于叙事过程,建构的是更为持久的状态或更具概括的事实[2]42,可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
分类过程建构的是种属关系。当某非常规实体被归入常规实体的类别时,该非常规实体便被视为该常规实体类别的成员。图4中,常规成员蜡烛上画了一个戴着眼镜的教师,教师构成非常规要素,成为目标域,建构了“教师是蜡烛”的隐喻。在此过程中,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显著特征被映射到教师身上,树立了一个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正面教师形象。
分析过程建构的是部分—整体关系。非常规实体占据了常规实体的位置时便携带了常规实体的显著特征。图5中,一名家访教师的眼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铜钱,建构了“铜钱是眼睛”的隐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观察学生、与家长交流的重要媒介。铜钱被附上了眼睛的属性,由此得知,该教师家访别无它意,只为钱财,传达出违反廉洁自律、贪财的负面教师形象。
(二)互动意义与隐喻建构
互动功能主要包括三类:接触、社会距离和视角。
1.接触。接触指的是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通过视线建立的虚拟人际关系,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种。前者为二者的目光有对接,后者则无。图5中,家访教师的眼睛是铜钱,伸手朝着家访学生家的方向走去,目光看向观看者,传达出索取的含义。研究所选取的教师漫画大部分属于提供类图像,主要以第三者视角呈现客观事实。
2.距离。距离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与图像取景的亲疏远近有关。本文选取的漫画主要以远距离呈现图像内容,以客观的陌生人视角传达漫画中的意义。
3.视角。视角指的是漫画作者作图时所选取的角度,表达对图像参与者所持的态度。图1中,图像观看者以俯视的角度观看一位正在跨越障碍物的教师,表现出弱势地位的农村教师在晋升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由此引发读者对农村教师的职业困境进行思考。
(三)构图意义与隐喻建构
构图意义将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整合为一个整体,包含三个元素: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
1.信息值。信息值是指构图时人物/物品等图像元素的放置位置。一般说来,画面左侧是已知信息,右侧则为未知信息;主体信息在图中央,次要信息则在边缘;上方是理想状况,下方则是现实状态。
图6中,图像下半部分是教师在地下给学生补课,上半部分是一只小鸟停留在空旷的道路上,体现了“上方是理想,下方是现实”这一隐喻映射,揭示了一些教师违规补课的现象,突出了“教师是违规补课者”的隐喻。
2.显著性。显著性指的是图像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图像元素离画面中心越近、颜色越鲜明、尺寸越大,就越能吸引观看者的目光。图3中,居于画面中心位置的女教师手中捧着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尺寸的人物构图让观察者给予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和言语行为更多关注,结合漫画中9月10日的背景知识,建构出“最棒的节日礼物是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隐喻。
3.框架。框架通过分割线或框架线条划分或者连接图中元素进行表达。框架或线条分割越明显,被分割元素就越孤立、相关性就越弱。图6中,一条分割线将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是小鸟在天空下自由自在地休息,地下部分是教师在黑暗的地下违规补课。两个场景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是违规补课者”这一隐喻所表达出的负面教师形象。
文章从多模态隐喻和视觉语法角度对70幅教师新闻漫画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师漫画的多模态映射有三种类型,按照占比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跨模态映射、单模态映射和多模态映射。在不同的映射方式中,作为源域的图像占比最大,且以“图像—文字”的映射方式为主。
第二,所选取的70幅教师漫画形成了“教师是爱国守法者”“教师是爱岗敬业者”“教师是教书育人者”“教师是关爱学生者”和“教师是为人师表者”5大隐喻主题。从总数上看,“教师是为人师表者”所占比例最大,反映了新闻漫画倾向于从师德的内在要求方面刻画教师形象。此外,所呈现出的负面教师形象说明当前部分教师在严于律己、举止得当、廉洁从教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样刻画出较多负面形象的还有“教师是爱国守法者”“教师是关爱学生者”这两大主题。这体现出新闻漫画具有揭露社会问题、批判不良行为的语类特征[14]。
第三,视觉语法的三大机制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其皆是多模态隐喻建构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再现意义,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都可形成隐喻潜势,隐喻的建构主要通过判断常规要素和非常规要素来实现;对于互动意义,作者通过“图像—读者关系是拍摄位置”的框架进行隐喻建构;对于构图意义,则利用“信息价值/显著性/框架是空间位置”的框架进行隐喻建构。
新闻媒体中所使用的多模态隐喻是了解社会如何看待教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塑造了公众对教师形象的理解[15]。通过以上结论可发现:漫画中刻画了一定比例的负面教师形象,这与一直以来将教师神圣化的形象不符。长此以往,教师的社会威望会逐渐降低,社会环境也会恶化。但另一方面,教师形象过度神圣化也会使其道德形象固化,将教师架在道德的高地,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除此之外,教师的困境形象也需要被社会看到,职业发展、外界舆论、工作压力等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堪重负,这会削弱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通过研究新闻漫画中教师形象的多模态隐喻,文章揭示了新闻媒体中教师形象的呈现表征。根据表征结果,一方面要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净化教师发展的媒介环境,缓解教师的社会压力,营造一个既能让教师表达正当诉求又不会将教师过度妖魔化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 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伦敦: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1994:33,82-84.
[2] 甘瑟·克雷斯,西奥·凡·勒文.解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M]. 2版.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6:20,42.
[3] 亓玉杰,冯德正.多模态隐喻与广告语篇分析:隐喻系统的建立与定量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8-13.
[4]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5.
[5] 李山,吴理财.乡村社会个体化:春节Rkkqp+bB/DI3S2dFzbmajQ==流变的叙事与隐喻:基于一个鲁东南乡村春节的政治社会学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4,47(6):1-7.
[6] 宋晔.隐喻语言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评论,2003,40(1):17-19.
[7] 熊韦锐,于璐.心理学中的隐喻以及隐喻3jsBKXj3VLAj7qTf17RNzQ==对于心理学的启发[J].理论月刊,2012(5):145-148.
[8] 朱菊芹.多模态隐喻意义理解的制约因素研究[J].外国语文,2020,36(4):93.
[9]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41(1):1-10.
[10] 佑斯特·席尔佩鲁德,阿方斯·梅斯.社论漫画中的视觉隐喻概念化[C]//查尔斯·福尔切维尔,尤里斯-亚帕拉西.多模态隐喻.柏林:德古意特穆彤出版社,2009:213-240.
[11] 查尔斯·福尔切维尔.图像隐喻和多模态表征[C]//雷蒙德·吉布斯.剑桥隐喻与思想手册.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462-482.
[12]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41(1):24-29.
[13] 俞燕明.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研究[J].外语研究,2013(1):1-9.
[14] 筱原和子,松中義弘.日本漫画中的图像情绪隐喻[C]//查尔斯·福尔切维尔,尤里斯-亚帕拉西.多模态隐喻[M].柏林:德古意特穆彤出版社,2009:265-293.
[15] 刘熠.教师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与教师身份建构[J].语言学研究,2017(2):161-173.
作者简介 万宇婷,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