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现实探讨

2024-12-08 00:00:00周佳苗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9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但当前,相关工作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既包括来自外部的刻意阻挠甚至破坏,也包括内部传播能力不足、缺乏人才和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机构等。文章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展开思考与探讨。首先,厘清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内外部困境:西方国家的刻意阻挠和破坏是主要外部障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内部挑战;然后,剖析可供借鉴的西方及非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指出应持续从战略高度重视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工作并做好顶层设计,同时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经验丰富的国际传播机构,并借鉴印度、韩国等国家通过电影、游戏和动漫等文化产业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成功做法;最后,文章就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国际传播;顶层设计;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国际话语权;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038-0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不仅明确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还作出专门部署,为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1]。

本文系统梳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内外部困境,并就如何借鉴他国成功做法,进而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出建议。

一、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内外部困境

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客观上已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但在国际传播中仍存在“失语”现象,国际传播体系不够完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这主要是由内、外两部分原因导致。

(一)西方国家的刻意阻挠和破坏是主要外部障碍

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把控着国际传播的主要途径,不断向世界输出能够系统反映其价值观的理念、主张和信息。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2],在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同时,对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国际传播格局构成冲击,客观上使其开始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持自身在国际舆论场的主导地位,故意阻挠和破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努力。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展开“大国竞争”,除在经济和高科技上打压中国外,国际舆论场也成为对华发难的重要领域。

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国际传播格局的有利地位和条件,阻止西方民众接触与中国相关的客观信息。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带着偏见“解读”中国的政策主张和发展成就,在国际传播领域故意打击和封堵中国[3],围绕敏感议题展开恶意炒作,试图把中国塑造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破坏者”“世界秩序的挑战者和改变者”[4]。

这些外部阻挠是中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主要障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际传播效能。

(二)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内部挑战

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把航定向,也需要一批成熟且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机构和媒介,更需要一支长期从事该行业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在上述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国际传播内容主要是对外宣介政策主张和发展成就,并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经验、国际理念主张等融合起来,形成高质量的国际传播内容;国际传播受众主要以外国政府和社会精英为主,未能形成同时覆盖外国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的一体化国际传播布局;未能建立起一支既有较强跨文化沟通和外语运用能力,又充分掌握国际媒介技术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各媒体习惯“单兵作战”,未能形成有效的传播合力。

二、可借鉴的西方及非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

(一)西方国家

西方之所以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成熟做法密切相关。

同时,一些非西方国家也探索出一些成功路径。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1.政府从战略层面重视并持续开展顶层设计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空前激烈,各国为掌握国际话语权,都十分重视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霸主地位,这种地位的取得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驱动密切相关。

早在一战期间,美国就建立了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宣传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二战期间,为服务战争的需求,又先后建立了“新闻协调署”和美国之音(VOA)等机构。冷战期间,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一整套工作机制,成立了大批以苏东地区为目标的国际传播机构。通过这些举动,美国建立起完整的国际传播体系,并逐渐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9·11”事件后,美国更加重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出“战略传播”的概念,将之视作实现国家利益、政策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推进国际传播体系升级换代,还专门制定了《战略传播法》,此后历届政府接续重视并推进国际传播工作。近年来,美国利用自身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国展开全方位舆论战和认知战,使国际舆论场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领域[5]。

2.打造众多成熟的国际传播媒介

西方打造了众多成熟的国际传播媒介,既有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代表的全天型新闻直播媒体,也有1851年成立、在13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的英国路透社,还有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历史悠久的主流报纸。并且,有很多具有政府背景的国际传播机构,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之音”(VOA)等。此外,还有不少将传统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融为一体发展的大型跨国传媒集团。从受众看,这些国际传播媒介实现了对外国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的全覆盖[6];从传播范围看,实现了跨国界的多语言覆盖。

为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还通过政府与市场联手运作等方式,建立起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庞大产业群,通过电影产品输出西方价值观。

(二)非西方国家

为对外传播本国文化,宣介政策主张,一些非西方国家也在探索实践中找到了颇有特色的成功路径。

印度通过发展以宝莱坞为代表的电影产业,推出了很多广受欢迎的优秀电影作品,成功打开了西方市场,开拓出一条国际传播的有效通道。宝莱坞电影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成为国际电影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还成为外国了解印度的重要窗口[7]。

日本政府推动发展出兼顾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的世界级游戏、动漫和图书等产业,并依托先进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国际传播方式[8]。这些产业和产品成为日本在国际上的代名词,成为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通过发展兼顾民族特色和国际时尚的流行文化开展国际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韩国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出包括服饰、影视、饮食、流行音乐等在内的“韩流文化”,不仅在东亚广受欢迎,而且成为欧美市场的热销产品,“韩流”因此成为韩国的代名词[9]。

三、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策略

构建一个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举措,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0]。因此,要在正视内外部困难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及非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力争取得好的成效。

(一)以系统思维开展国际传播工作

从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从战略层面给予指导,做好顶层设计非常关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运用系统思维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对于我国而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充分运用系统思维也非常重要[11]。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国际传播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框架之下进行统筹考虑,既兼顾当下现实需求和长远战略需求,又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展开战略设计,并根据现实变化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继而稳步推进相关工作。

其次,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官民合力的积极作用。政府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就如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展开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并设定短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考虑到国际传播工作的特点,要把“中国主张”“中国理念”和“中国日常形象”有机结合,形成政府与民间合力打造“交响乐”“大合唱”的积极局面。同时,要形成内外宣同步推进的工作布局,形成相关产业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最后,要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关键是要在中国与外国受众之间找到更多可同频共振的文化和心灵契合点,处理好彼此间的差异与分歧,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同”的最大化和“异”的最小化。为此,要积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路径和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2]。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是构建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对外全方位展示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外界对中国形成更直接、更客观的认知。

同时,充分挖掘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内容,并通过影视、音乐、游戏和动漫等多元化形式呈现。如此,既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3]。

(三)发挥科技赋能的积极作用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展开,新型社交媒体和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国际传播格局,尤其对西方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主导地位产生强烈冲击。受益于科技的发展,受众化“被动”为“主动”,有了更大的信息选择权。这虽然对各国的国际传播构成挑战,但也开辟了国际传播的新途径[14]。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积极作用,同时辅以高质量内容,力争在国际传播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四)加大国际传播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从内部看,要发挥好相关院校和国际传播机构的作用,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国际传播事业的专业化人才,打造一支稳定的队伍[15]。

从外部看,要调动相关机构和人员更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跨国视野和跨文化及语言交流能力,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支撑。

四、结语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构建同我国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和现实需求相匹配的更高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尤为迫切。鉴于西方国家不断阻挠与破坏,加之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存在的薄弱之处,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国际传播路径,从战略高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推进相关工作。本文对西方及非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成功做法展开剖析,以期为我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9.

[2] 杨娜,王慧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及中国参与[J].东北亚论坛,2020(6):39-50.

[3] 张维为.谈谈中国的人民民主[EB/OL].观察者网,[2024-06-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700661641629596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