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教授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中将解读文本的过程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其实,我们除了能在阅读课上借助“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还能在写作课上借助该理论引导他们审题立意,寻找写作的思路以及评价所写的文章。如此,我们的写作课会更加富有“理趣”。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地谈一谈。
一、“释义”: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写作的要求
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中,“释义”是获取关键信息的过程。只有读懂了题目的意思,才能进入后续的环节。如今,相比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读懂题目,明确写作的要求。
有的作文题简洁明了,写作要求也很明确,如:
例1. 2023年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中只给出了一句话。这句话将“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学生需自拟题目,围绕二者之间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作文材料则稍微复杂一些,要求学生条分缕析才能弄清写作的要求。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联想,体会其中的“言外之意”,如:
例2. 2023年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拿到这道题,一些学生觉得写作要求就是题目给出的“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其实,其中还有一些隐含的要求。
这道作文题给出了两则材料,且两则材料的关键句分别为“吹灭别人的灯”和“一花独放不是春”。从表面上看,两则材料似乎毫无关联,但是题目中却说这两则材料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释义”,帮助他们找出这个“普遍的道理”。对比两则材料,他们会发现“吹灭别人的灯”是为了阻挠他人,以实现自己“独自美丽”的目的,这跟“一花独放”的意思是相同的。由此,他们可以认识到“独自美丽”不可取,共同奔赴美好的未来,让“百花齐放”才是正确的做法。
这个“普遍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材料中的场景,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在学习、比赛和生活中,这个道理是否同样适用?为什么?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才算是对这两则材料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由此可见,这道题其实有两个隐含的写作要求:一是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普遍的道理”;二是结合材料中的“普遍的道理”展开联想。
二、“解码”: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的方向,理清写作的思路
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中,“解码”是深入思考的过程。高考作文题一般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但是,想要拿到高分,他们必须从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进而理清写作的思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能力和偏好去选择。
以第一道作文题的教学为例。在写作课上,我班的学生确定了这样两个论点:一是“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二是“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
好奇心也许是一个人探索陌生世界的原始动力,但仅有好奇心并不足以支撑一个人走完艰难的探索之路。因此,第一个论点显得过于片面,想要自圆其说是有难度的。第二个论点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探索陌生世界需要好奇心”,这是学生在写作时必须论述的内容;二是“探索陌生世界还需要其他东西”,这是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部分。
经过讨论,他们认为探索陌生世界需要这样一些东西:
从结果来看:好奇心+崇高的目标
从过程来看:好奇心+强大的毅力(永不言败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觉没有东西可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拓展延伸。设置“解码”的环节,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束缚,通过联想与想象来拓宽写作的视野,找到合适的写作方向。
示例:
某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了解得比较深入,认为“探索陌生世界”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仅凭好奇心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的,还需要社会的帮助。因此,他选择以“好奇心+社会的力量”来立意。
其写作思路如下:
①哥伦布之所以会踏上航海之旅,是因为他对大海深处的那个陌生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航海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支撑,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③在成功探索了陌生世界后,万万不能忘了造福社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与偏好去选择写作的方向,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评鉴”: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对文章作出合理的评价
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中,“评鉴”是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在写作课上,当学生写完了文章之后,我们还需要引导他们品读自己所写的文章,并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
具体来说,可以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去点评文章:
1. 文体是否明确
文体是指一篇文章的体裁,一般有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应用文、诗歌等。在起笔之前,学生应当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写人、记事首选记叙文,论证观点当选议论文。在选定文体后,应当按照文体的要求进行写作。混淆文体是写作的大忌。
2. 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
一篇文章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立意要正确。立意除了要符合写作的要求外,还必须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是立意要新颖。要尽量选择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展开写作,使文章给人以新鲜感。
三是立意要深刻。立意深刻的文章往往能引人深思。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要能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关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如此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在指导学生品评文章的时候,要让他们注意文章的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
3. 素材是否典型
在写作时,学生常常需要选择一定的素材来说明或佐证自己的观点。在选择素材时,他们要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典型的素材,让素材尽量贴合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指导他们品评文章的时候,我们要让他们思考所选的素材是否典型。
4. 结构是否清晰
一般来说,文章的篇幅在800字左右。在有限的篇幅下,既要阐述观点,又要论证观点,非常考验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指导他们品读文章的时候,要让其判断所写文章的段落是否分明,层次是否清晰,开头是否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结尾是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 语言是否规范
在指导学生品读文章的时候,要让他们判断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文章中是否出现了错别字,有没有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及时地鼓励他们自查自纠,有利于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文中写道:“写文章,往往会在某些地方写得不合法则,有了作文法的知识,就会觉察到那些不合法则的地方。于是特地留心,要把它改变过来。”在“评鉴”环节引导学生品评自己所写的文章,既能帮助他们改正写得不好的地方,又能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久而久之,他们的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简而言之,在写作课上,我们可以合理利用“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去指导学生写作,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米脂中学)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