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实现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时代所需和大势所趋。数字技术的赋能,带来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和评价的革新,但也面临着观念层面上技术至上遮蔽育人本真、实践层面上场景虚拟窄化具身体验、课程层面上内容庞化挤占教育时间、评价层面上重量轻质弱化育人成效、建设层面上基础弱且失衡等诸多挑战。为促进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发展,应将技术与价值相辅助,突出劳动精神;虚拟与现实融合,强调具身实践;传统与科技共生,整合课程内容;量化与质性结合,优化评价体系;硬件与软件同抓,筑牢数字底座。
关键词:数字技术;劳动教育;劳动素养;云课堂;数字鸿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11.006
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直接决定着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变化,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1]。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前瞻性、时代性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劳动教育必然应以积极之姿迎接数字化转型。然而,劳动教育的时代跃迁并非一蹴而就,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在新机遇中也存在着诸多挑战。本文以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探究劳动教育的革新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从而使数字技术成为劳动教育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助力劳动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劳动教育革新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工具、劳动场所、劳动生产模式等劳动形态的变革,也催生了带来了劳动教育从内容、途径、方式到评价的革新,引领劳动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成长空间。
(一)内容更新:数字劳动教育登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劳动教育面临数字劳动内容的扩充,在此背景下数字劳动教育应运而生。数字劳动教育是指教师以数字劳动教育内容为载体,采用数字化的教育方式与手段,通过数字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字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1]。具体来说,即在认知层面上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社会、数字劳动的基本概念;在实践层面上引导学生有道德且有智慧地使用数字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科学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意识;在情感态度层面引导学生体会数字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塑造学生诚实劳动、积极劳动的态度与品质[2]。此外,在数字时代,闲暇教育、消费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也成为了数字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加突出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劳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途径拓新:劳动教育时空延展
依托数字技术的互联性、开放性和便捷性,劳动教育的时空范围得以延展。一是利用XR(即AR、VR、MR)等数字技术虚拟劳动实践场景,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立体动态空间沉浸式体验劳作,加深教育效果。二是师生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的劳动教育云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和交流等,不仅uZJ4K46hs0grtzR7U7XS+Q==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促进教育资源流动,还能使学生不受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开展学习,延展劳动教育的时空。三是利用云计算平台,可以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参与者、监督者、发布者等多重身份实时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助力形成全方位劳动教育格局。
(三)方式创新:教与学方式灵活化
数字技术带来劳动教育方式的创新,教与学呈现“灵活化”态势。一是数字技术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灵活化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工具。如在线课堂、教育软件、教育游戏等教师可以选择视频、音频、文字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劳动教育的内容,增添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和生动性。二是大数据支撑劳动教育精准化教学,通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收集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分析群体特征及个体差异,进而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课程和教学资源,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三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使劳动教育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获取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化、自主化。
(四)评价鼎新:全息式的精准画像
数字技术的引入,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地收集学生的信息,以“全息式”的精准画像实现评价的转型升级。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劳动教育评价工具的革新。电子档案袋评价、计算机化验测试、全过程伴随式数据采集系统等评价工具的运用,能够全面、立体、客观地呈现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样态[3],勾画出学生的“精准画像”,伴随式、跟踪式地记录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确保劳动教育评价的客观、真实与高效。二是依托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功能,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和效果评估工作,有力支持劳动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二、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每一样技术,在它取得某些进步的地方必定有所丢失[4]。数字技术为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劳动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观念层面:技术至上遮蔽育人本真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易使师生陷入技术依赖。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拍照搜题、图片识别等智能工具快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借助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炒菜机等智能家电轻松完成劳动任务。然而,学生对机器的过度依赖,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却禁锢了大脑和身体,从而滋生好逸恶劳的惰性观念,产生劳动象征困苦卑微的错误认知,模糊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彰显个人价值的真理。而教师若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将学生视作可观测、可计算的数据,仅用数据进行教育决策和管理,也将忽视学生的情感及个体差异,使劳动教育陷入程式化的窠臼,使教学的创造性与艺术性大打折扣。对数字工具的过度崇拜,易使学生产生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的行为,易助推数字理论及技术的学习成为劳动教育的热潮,进而使得劳动教育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素养的教育走向单纯的技术教育,消弭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5]。
(二)实践层面:场景虚拟窄化具身体验
各种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虚拟课堂、全息智能教室成为劳动教育的新载体,且这种虚拟劳动场域的比重在不断加大,但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劳动实践场域将不断从现实生活的田间地里、工厂社区转移到虚拟世界。数字技术建构的全息仿真劳动场景虽能优化学生的感知,却无法为学生营造鲜活的劳动氛围,也遮蔽了学生身体的可感知性和实在性[6]。“出力流汗,脚下有泥”的真实劳动场景被丰富多彩的虚拟环境所代替,劳动教育局限于以大脑为主、指尖触碰的技术操作,使得劳动教育去身体化,窄化了劳动实践。而虚拟的劳动场域、去身体化的劳动实践如果无法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生活中体认劳动之辛、感悟劳动之美、享受劳动之成,那么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品质培养将无从谈起。
(三)课程层面:内容庞化挤占教育时间
数字劳动教育的登场,伴随着闲暇教育、消费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的呈现,劳动教育的内容日渐丰富多元,同时传统劳动教育本身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仅中学阶段劳动课程内容就包含九大项目群。然而根据国家规定的课时量以及结合学校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每周平均只能开展一个课时的劳动课,如此紧促的课时却要应对如此庞杂的内容,不免会挤占传统劳动教育内容的课程比重,也难免会让劳动教育浅显化、去实践化。与此同时,生长在数据化、智能化环境的学生本能地倾向于选择数字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呈现出对新型劳动实践的偏好以及推崇。如何平衡新旧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比重,如何消解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价值失衡的冲突,这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必须面对与审思的问题。
(四)评价层面:重量轻质弱化育人成效
数字技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其评价方法主要以实证主义定量研究为基准,受科技理性的裹挟,易使劳动教育以量化评价为主,呈现重量轻质的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评价工具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捕捉、收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外显行为,并将获得的信息进行量化统计,以此来分析、衡量劳动教育的成效,而那些不能被技术表征的,如学生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等将被排除在外。单一的量化评价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的适用性受限,其结果的反馈与利用反而将会阻碍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弱化育人成效。
(五)建设层面:基础薄弱拉大数字鸿沟
劳动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且存在地区、校际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使得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并未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学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以及后期维护,学生端也需要个人承担网络及电子设备的费用,这无疑需要较高的成本,受制于经济状况,部分地区、学校尚不能实现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二是“数字鸿沟”拉大教育不公。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数字化水平较高,能够有力地推进劳动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同时,随着数字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其与尚未实现数字化转型地区的差距也将会不断扩大。此外,城市中的学生相对更早接触互联网、电子产品,在数字化的劳动教育学习中获得更多优势,而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将大部分乡村学生阻挡在“数字化”门外。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教育不公。
三、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发展的策略
在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理性分析利弊,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的同时要主动克服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各责任主体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实现数字技术对劳动教育的优化升级。
(一)技术与价值相辅,突出劳动精神
数字技术对相关劳动的工具性替代,存在着社会无限依赖数字技术,失去对创造性劳动追求的风险,也存在社会过度崇拜数字技术,将劳动降格为卑微困苦象征的错误认知的风险。为防范这些潜在的风险,在数字化时代,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习得数字化的技术及知识,帮助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未来数字社会的适应者与建设者,更要强调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精神的塑造,使其领会劳动是个体生命价值与幸福的源泉,感知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任何时代不变的精神追求。劳动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获得劳动技能的教育”,而是“通过劳动而获得教育”的教育。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在扩充,劳动教育的手段在升级,但劳动育人的价值导向不会变。应让数字技术服务于劳动育人,让价值驱动创新创造潜力,引领学生“成人成事”。
(二)虚拟与现实融合,强调具身实践
将虚拟的场景构造、线上资源与现实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一是要将全息的模拟技术与现实的劳动用具相结合,根据劳动教育主题利用虚拟现实、触觉通信等数字技术,模拟出劳动场景,解决场地有限的困顿,同时在虚构的劳动场景中使用现实的劳动用具,增强学生的现实感,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虚拟劳作。二是要善于利用微课、慕课等线上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还可打造劳动教育“云课堂”,实现劳动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学生的居家劳动实践提供指导。三是要协同家庭、社会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线下劳动实践,如校内的大扫除、种植责任地管理、家务劳动、农庄体验、社区志愿服务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体脑并用、具身实践中多维度提升劳动素养。
(三)传统与科技共生,整合课程内容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得以革新扩充。面对劳动教育课时的限制,以及劳动教育需体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的内在要求,应将传统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技术优化整合,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将传统劳动领域与新兴的数字劳动工具相结合,如在农业生产劳动项目中,融入新兴灌溉技术、大棚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理论讲解与实践。二是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的劳动品质相结合,如在传统手工艺劳动项目不仅让学生体悟古代人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分工、创新创造等体现时代性价值的劳动品质。三是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如将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等应用于元宵节花灯制作、剪纸制作等,让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劳动新体验[7]。
(四)量化与质性结合,优化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具有诊断、调节、激励、导向等功能,是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数字化时代,应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创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考核平台,开发学生劳动行为采集、分析和结果评价系统,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在检验育人成效的过程中,迭代优化劳动教育成效。另一方面,要统筹人的评价和机器的评价,实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如教师利用智能机器收集更全面、细致的客观数据信息,再结合对学生内在素质变化的动态观察,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价。总之,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评价,要兼顾评价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标准性,利用评价反馈促进劳动教育迭代优化。
(五)硬件与软件同抓,筑牢数字底座
要硬件与软件同抓,为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提供支持条件。其一,政府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帮助学校建设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同时学校要加强网络监管,防止数据泄露与滥用,确保数字学习环境的安全、稳定。其二,政府、学校、互联网要协同发力,开发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在线教育平台等软件系统,共同搭建劳动教育云平台,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其三,为弥合数字鸿沟,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上向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数字技术较发达地区要发挥帮扶作用,欠发达地区更加要积极向外合作,从而实现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开发及均衡发展。其四,劳动教育教师是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实施者与推动者,是推进数字赋能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软实力,因而教育部门、学校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育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为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所谓“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在新机中潜藏着危机,在推进劳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是时代所需和大势所趋,我们始终应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与应对挑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避风险中抓住新机,促进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金航,余碧林.数字劳动教育:意涵、价值与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38(06):1-15.
[2]王豪杰,李怡.数字劳动教育:革新、风险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2):43-51.
[3]季吴瑕,赵磊磊.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运行逻辑、现实困局与行动进路[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4,34(03):1-8.
[4]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7.
[5]夏颜先.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6]张家军,吕寒雪.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突破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02):61-71.
[7]邱艳萍,郑香花.从矛盾到共生:论智能化时代劳动教育资源的科技化向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3,37(04):56-65.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Labor Education: Innovatio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CHENG Qingxia1 LIU Wei1 XU Dong2
(1.Nanchong Senior High School,Nanchong, 637000 Sichuan;
2.Teachers College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Sichuan)
Abstract: The rapid advanc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necessitate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reflecting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This digital empowerment introduces significant innovations in the content, methods, approaches, and assessment of labor education. However, it also encounters vari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issues related to concepts, practices, curricula, evalua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o advance labor education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it is crucial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with core values that highlight the spirit of labor; merge virtual and real experiences to emphasize practical engagement; encourage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s to promot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ombin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s to refine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sure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are developed concurrently to solidify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Labor education; Labor ethics; Cloud classroom; Digital divide
(编辑 姚力宁 校对 张又文)
作者简介:程轻霞、刘伟,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四川南充,637000);徐东,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四川南充,637000)
基金项目:2024年度四川省南充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现代化视域下中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编号:NC24C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