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博物馆里最遥远的距离是“你说好美,我却看不懂”。的确,无声有言的文物需要“解语人”才能走近观众。2020年以来,由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策划、故宫志愿者参与撰稿并出镜的“志愿讲国宝”系列视频,每期选取一件或一类馆藏文物,以生动却不失严谨的语言,将文物的艺术内涵、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知识乃至展览信息一一向观众们娓娓道来。这时,文物才称得上凝固的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遗存。
缘起需要一个契机。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故宫博物院不得不暂时闭馆。如何让观众在难以实现面对面交流,甚至无法走进展厅的情况下,也能接触到博物馆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端看展势在必行。
“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对既往的志愿者与新媒体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近年来的积累,我们沉淀了丰富的互联网新媒体实践经验,在新华网客户端、快手等网络平台开设了新媒体账号,关注用户超过35万。同时,我们还拥有一支专业的视频拍摄、制作团队,可以独立制作适应各类网络媒体传播需要的视频节目。”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介绍,能够实现“志愿讲国宝”项目日常运行“零支出”的关键还离不开一支约200人的成熟志愿服务团队。从严格的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到系统专业的面对面培训,成为一名故宫志愿者通常需要6个月的时间。精心的团队建设,打造出一支动机纯粹、知识过硬、业务娴熟的志愿者队伍。自2005年起,他们在故宫博物院各专馆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平均每年服务观众不少于4.5万人次,至今已服务公众近百万人次。
就这样,“志愿讲国宝”正式进入制作阶段。社教部志愿者管理团队会依据工作节奏,结合时事热点、时令文化等因素,预先框定出3—5期节目的选题方向,并据此推选出能够胜任出镜任务的志愿者。有时,志愿者也会主动联系社教部,提供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历史科普,听得懂更要讲得对。在社教部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每篇讲解稿都会经过不少于5轮的精心打磨。
对文化知识进行严谨的核实固然重要,但有时,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帮助志愿者理顺逻辑关系,会使原本的文稿顿生柳暗花明之感。
2024年4月,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举办了为期两月的主题展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而那一期“志愿者讲国宝”上新的视频《万里交晖》,正是通过讲述3件国宝背后的故事,展现康乾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中法交流的一剪侧影。然而,在志愿者撰写第一版文稿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难题:重点展品银镀金浑天仪的制作人南怀仁并非法国人,这似乎无助于讲好中法交流的故事。后来,社教部工作人员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发现这样一条逻辑线索:身为比利时人的南怀仁曾积极向法国致信,描述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知识的热忱,并向更多耶稣会士发出来华邀请。而这也成为了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数学家来华的契机,由此开启了中法交流的新篇章。
如今,藏在文物里的历史故事正从云端走进更多人心里。截至2024年10月,“志愿讲国宝”视频项目已完成节目摄制30期,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400小时,点击量超过3300万次。创建于疫情防控期间的“志愿者讲国宝”还在持续更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理念、文明交流互鉴等热点议题,以一期期精美的节目为故宫博物院的基地建设、重点项目推进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