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对于大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高校美育教育的内涵,分析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深入探究高校美育教育实施内容及方法,提出了优化高校美育工作的路径,创建学生美育发展体系,提升学生美学素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推进相关改革并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新时代美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3
当前,我国正处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阶段,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生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活动。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美育工作,把美育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深入贯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帮助学生不断拓展,近距离感受体验美育文化,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积极承担起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重任。
一、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国内外对美育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中的实践研究呈现出多维趋势。国内方面,中国学者多关注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强调中国传统美学对大学生审美情感和道德修养的影响,同时探讨如何将传统美学理念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国外,欧美地区的研究聚焦于跨学科教育模式下的美育教育实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并探索艺术作品对人文素养的影响机制。同时,国际也存在合作交流的趋势,一些国际性论坛和研究项目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育教育的共同探讨与交流。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这赋予了美育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内涵。同时,要从多个层次理解新时代美育的重要性,从理论方面讲,美育融入学生综合发展,是顺应“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从实践方面来讲,通过教材体系、评价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等,把关于美的体验、美的感知融入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单一,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倾向于学习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对于美育课程等素质类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教育目标相对模糊,对于美育教育达到的目标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美育教育形式方面,运用现代技术是比较匮乏的,如慕课、翻转课堂的使用,没有将现代技术融入育人过程中,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只能被动接受,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在美育的具体表现中,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视角,缺乏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力,如没有重点关注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对大学生情感态度、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转化为实际行为和思想上的变化,没有深入挖掘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文化价值;没有关注美学教育课程设计和实践模式构建、设计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美学教育课程。因此,要结合当代青年审美需求与特点,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激发其审美情感、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实践方式较少,未形成联动
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主要为理论知识的传授,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理念不够深入、实践环境与资源保障缺乏,未形成协同机制,因此探索基于新媒体平台或线下社交互动形式的美育教育实践模式,促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美学知识,从而提升其美学素养也极其重要。美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启迪智慧,形成科学审美标准,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观[2]。另外,美育教育需更多地依赖于文化场馆、第二课堂等资源,并且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美育教育方面可能存在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专业指导教师较少,美育实践活动较少,这就制约了美育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中的有效实践。因此,如何通过改革机制和资源整合来解决这些问题,探讨美育实践的工作模式,营造向善向美的美育环境,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评价指标不完善,要多元化、合理性
高校育人空间具有多维性,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将美育融入学校整体育人规划中,营造美育育人大格局。在学生完成美育教育之后,要及时进行相应评价,量化指标,重视参与的过程,注重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也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这也要求要建立起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可邀请专家进行综合评价。美育教育所涉及的审美情感、批判性思维、道德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如何通过量化或定性的方法来准确评估大学审美素养提升的效果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校美育工作领域,美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动力,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品格的重要途径,而且其评价指标必须更加注重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挖掘和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促进高校美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实践路径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美育教育既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而言,美育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更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和塑造。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有力地开展高校的美育教育工作,培养出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激发创新活力,是高校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高校应该深入挖掘美育资源、创建美育课程、实施美育实践、构建各项评价指标,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美育教育形式,实现对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与锻炼[3]。
(一)注重提高审美情感与鉴赏能力
美育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的研究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强化美育理念,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审美的需求与期望,了解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下对于审美教育内容、形式和方式等方面的需求与期望,结合他们的特点构建更加贴近学生美育需求的教育模式。通过对艺术类作品及各类审美活动的欣赏、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其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修养,从而增强个体对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情感体验,提升对审美现象的认知水平。艺术作品及各类审美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事物多元化、全面性的认知方式,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通过对文化作品及审美现象等的分析与评价,大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对社会、文化和政治议题的理性思考能力。这些实践价值也将为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提供重要实践支持。同时,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学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注重美育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构建
高校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更是一个独特的教育体系。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课程架构[4]。重点关注美育教育课程设计和实践模式构建,结合现有的美育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贴近大学生思想教育需求。通过设计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美育教育课程,结合当代青年审美需求与特点,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激发其审美情感、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情操。通过开展课程教学实验、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等方式,观察不同形式美学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塑造的效果,并分析其具体机制和路径。同时,也可以探索基于新媒体平台或线下社交互动形式的美学教育实践模式,促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美学知识,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通过美育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审美体验,同时开发一些相关的美育实践选修课程,如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感受,采用“双线教学”,线上线下多引入一些艺术专业领域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讨美育教育在启发大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观察来了解不同类型的美育教育活动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影响,培养他们对事物多元化、全面性的认知方式,并借此为今后更好地设计相关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三)注重实践环境与资源保障
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在对美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外,还需要关注美育凸显出的社会实践价值。要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挖掘美育资源,依托新媒体途径、当地文化资源、专业背景等,开展“第二课堂”美育教育,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感知美、体验美。针对传统美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提出创新型美育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如有针对性地组织艺术实践活动、参观展览古城市建设、举办文化沙龙、提升校园文化内涵,通过红色文化融入、开展社区关爱活动、摄影、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和理解美,探索艺术审美体验对大学生多元认知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作用。可以设计实验性课程或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量化调查和定性分析来评估这些活动对大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从而激发其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美育教育方面可能存在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这就制约了美育教育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效实践。因此,要通过改革机制和资源整合来解决这些问题,强调美育教师体系的搭建和完善,提高教师队伍的美学素养和育人技能,言传身教,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拓宽美育渠道,更新教学技术,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所创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美育教育注入新的元素。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提供更加直观、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教学资源,突出艺术的独特之处,丰富视觉直观感受,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感知与表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美和体验美,以此来实现更高效的教学目标,用相对较短的时间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四)注重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和合理性
高校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美育育人模式,对美育活动及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和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剖析,为后续的美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反对美育育人的形式化主义,注重内容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感知美。在进行评价时注重量化或定性的方式方法,要全面、客观,将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整合在一起,请专家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化。同时,注重过程化的学习,评价的结果采用考核和考查两种方式,在育人过程中注重育人整体情况,采用多元教学平台,使课堂生动有趣。在考核时,建立个人美育学习档案,规定每个学期修满美育学分,确保能够学习到相关技能,不采用单一考核形式,同时提倡采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美。因此,在美育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要围绕问题、育人过程、育人结果进行整体评价,提高思想认识,建立美育导向机制。
在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对当前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内涵及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美育是跨学科整合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知识的有机整体,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美育工作,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教学,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美育教育注入新元素,提高教师美学素养,整合资源,优化美育评价体系,补齐美育工作的短板,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思维能力以及对人文艺术的理解与鉴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家萍.高职院校师范生美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3):40-44.
[2]杨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时代价值与实施策略探究[J].教师,2024(15):3-5.
[3]胡淼.基于体验美学视角的高校美育教育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23(14):153-155.
[4]黄晓璇.美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进路[J].汉字文化,2024(11):187-189.
作者简介:李媛鑫(1993-),女,山西运城人,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