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中钢琴三种基本奏法的教学策略

2024-12-06 00:00:00李赫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任何在舞台上看似得心应手、不假思索的演奏动作,都需要演奏者在台下不断打磨。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来自演奏者在求学阶段自觉、严格且有意识地对基本技术进行训练。现今,我国高校的钢琴教育面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有必要从三种基本奏法开始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弹奏动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钢琴演奏中三种基本奏法的动作要领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期望对钢琴演奏与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钢琴演奏;钢琴教学;非连奏;连奏;跳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3

演奏者在舞台上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音乐而服务。在钢琴演奏中,没有绝对正确的技术,也没有绝对规范的动作,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性质与风格,结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选择合适的弹奏方法与演奏动作来表达音乐。然而想要做到得心应手的演奏并非易事,这需要演奏者在学习阶段时不断练习基本技术,克服困难,反复辛勤练习,为其后自由的表达音乐打下牢固基础。现阶段我国本科钢琴教育需要面对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演奏水平,但动作细节仍需规范调整的钢琴表演专业学生;也不乏对钢琴演奏知之甚少甚至零基础的第二器乐或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因此,在本文将从基本奏法的三个方面:非连奏(non—legato)、连奏(legato)和跳奏(staccato)详细阐述基本奏法教学的步骤与动作要领,并根据教学实践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连奏

非连音奏法也称“断奏”奏法,是钢琴学习者在入门阶段三种奏法中应首先掌握的奏法。这种奏法可以使初学者较快地感受到用手臂的“重量”去演奏,并可以较好地体会手指的支撑。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非连音奏法的学习时,应在左右手的五根手指上分别练习,并可以采用分解动作的方式,从“提起、下落、支撑、放松”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提起

开始学习断奏技术时,可以先将琴盖合上练习,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在琴凳上采用标准坐姿坐好,并在琴键上摆放好基本手型(此时应注意手腕的高度应由大拇指控制,大拇指需平行于琴键)。然后由手腕带动手掌,将手掌提起。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学生在初次练习这一步骤时不会放松手腕,导致手腕与手臂“僵”在一起。因此,教师需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保持手腕向上提起而手掌放松下垂的状态。此外,手掌提起的高度要避免过高,距离琴键2—3厘米的距离即可。

(二)下落

这一步骤是断奏奏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从手腕提起的状态采用自然重量下落。用力下砸或手臂僵住无法落下都是错误用力的表现。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步骤时,教师可以提起学生的一只手掌并左右晃动,同时提醒学生放松手臂,后突然松手,使学生手臂自然下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学生有无用力下压或控制手臂导致无法下落的情况。等学生掌握好放松下落的要领后,可督促学生在腿上或琴盖上进行双手的下落练习[1]。

(三)支撑

可以说,几乎所有钢琴学习者在求学时都被教师纠正过有关“折指”的错误,但甚少有教师为学生仔细讲解其中的原理。在学习钢琴的入门阶段,教师就应该为学生灌输一个概念——“良好的声音来自良好的支撑”,并且这一概念应伴随其演奏生涯终身。只有经过科学严谨训练的强大的指尖支撑能力,才能保证演奏时力量的通畅,使手指运动与手臂重量的运用完美结合。“断奏”就是训练手指支撑能力极好的手段之一,学生将手臂自然落下后,用手指的三个关节支撑住手臂的重量,指尖要牢牢地吸附在琴盖表面,此时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手指关节有无凹陷的情况出现。

(四)放松

关于放松的问题也是钢琴演奏者与学习者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怎样放松,如何放松经常使钢琴学习者摸不着头脑。在断奏技术中的放松指的是当手掌下落并且指尖支撑好后手臂的放松。但同时,保持指尖的紧张和手臂的放松这两种看似冲突与矛盾的状态经常使学生一头雾水。因此,此处提出一个有助于学生感受放松状态的建议,想象演奏时的手臂拥有两个支点——肩关节与指尖,除此之外,手臂的所有部分都像水一样可以自由流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吊桥”练习,即把手指与肩关节想象成“桥”两端的支柱,中间部分的“桥身”可以自由摆动。

当学生在琴盖上完成基本动作的分解练习后,就可以在琴键上练习五根手指的单音断奏的连贯动作了。可以让学生先在琴键上进行单音的断奏练习,以级进的方式使用五根手指依次弹奏五个音。在完成单音的练习后便可进入用五根手指依次弹奏五个音的练习。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手臂的放松与手指的支撑,且以级进的方式进行练习对于熟悉键盘的位置有极大帮助。

任何演奏者在演奏时都应以制造美妙的声音为第一要务,技术与音乐应相辅相成并服务于音乐。在钢琴教学的入门阶段,教师就应植入给学生“制造美好声音”的理念,并以这一理念为目的进行训练,实现“以终为始”的学习方式。由一连串正确动作做出的“断奏”的声音应是集中的、通透的、圆润的,反之则是生硬的、干瘪的。多数学生在初学断奏时出现后者音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下落”与“放松”两个步骤不得要领,因此需要教师在传授学生动作要领的同时,引导他们聆听并分辨不同的声音,判断什么是好的声音什么是坏的声音,并且培养学生自行纠正影响声音的不规范动作的能力。

二、连奏

相较于断奏奏法,连奏奏法更多地运用了手腕、手臂以及手指动作的协调配合,在学习时演奏者应尽可能使以上几个肢体部位协同运动。对于刚刚掌握断奏的初学者以及需要规范基本技术动作的学生来说,从两个音的“小连线”开始进入连奏的学习是比较好的选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2指与3指进行练习。其中,两音连线的第一个音与断奏奏法相同,仍采用自然下落的断奏奏法,在手指支撑并且放松好之后,由手臂与手腕协调配合将手臂的重量转移到下一根手指。此时需要注意将声音延续过去,即第二个音落键的同时才可以松开前一音的手指。第二个音发声后,由手腕带动手掌将手提起,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弹奏第二个音时手指不需离键,贴键提起即可。这种第一个音落下,第二个音提起的弹奏动作也被称作“落提”[2]。

学生掌握“小连线”的动作要领后便可继续增加连线内音符的数量,直至五个音为止。以三音连奏为例,学生使用1指、2指和3指练习。第一个音仍按照断奏的方式落下,接下来与两音连奏不同的是,其中第二个音应该从掌关节处开始将手指抬起,而第三个音采用手指贴键并由手腕提起的方式演奏。此时,手臂的重量就实现了从1指转移至2指最后由3指收回的过程。四音连奏与五音连奏的动作要领依此类推。整个过程中,手腕手臂要始终保持放松柔软,而手指保持紧张以支撑来自后方的重量,这种重量由第一音落下,经由中间手指的“接力”,再由最后一根手指收回的演奏方式便称作“重量转移”。

换把位即长连线的连奏方法是在“重量转移”的基础上,增加了“转指”的技术要点。该技术要点通常在音阶以及琶音这两种基本技术中大量出现,因此“转指”技术的熟练与否直接决定了音阶与琶音的质量。以C大调右手的上行长音阶为例,多数学生在演奏该音阶时时值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好转指的时机。正确的转指做法应是在右手3指弹奏mi的同时,1指主动“穿”进手掌下面放至下一个音上做好准备,并在1指弹奏fa的同时,上方手掌主动移向右侧,2指放至下一音上做好准备。如果学生转指时出现时值不均匀的问题,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因为弹奏与转指的准备工作没有同时进行。另外,演奏力度的不均匀也可能造成音阶弹奏质量大打折扣。大拇指是我们五根手指中最有力量的手指,因此在演奏音阶与琶音等需要换指的连奏乐句时,要时刻注意控制好大指的力度以保证音乐的连续性。因此,在学生演奏此类乐句出现力度不均匀的情况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在转指时大指是否用力过猛,抑或是转指时大指不积极穿指,而是依靠手腕的“上下”动作来让开位置。这种不规范的转指动作也会使声音像是“砸”进去一样,从而极大地破坏乐句的完整性。

对于演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或对于连奏奏法已熟练掌握的学生,教师应当训练他们的音程连奏以及和弦连奏奏法以为更高级的技术做好基础工作。音程连奏与和弦连奏同单音连奏的区别在于,它们并不总是能将所有的音符连接起来。因此,对于此种类型的连奏来说,应当至少保证其中一个音能连接到下一个音。此时,就需要学生对相邻音程以及和弦的指法进行合理编配,教师在此可以指导他们此时指法的编配应以“使尽可能多的音符连接起来”“尽可能地连接旋律声部”以及“尽可能地减少把位的变换”为基准。另外,在多数情况下,演奏音程与和弦时需要突出处在旋律位置的高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此类连音技巧时,可以采用高音用强力度弹连奏、低音用弱力度弹断奏的方式进行练习。

所有技巧的训练应以音乐的表达为目的,在学生掌握连奏技术后,应学会运用连奏技术表达出两种性格迥异的音响效果——“颗粒性”与“歌唱性”。“颗粒性”即我们经常听到的“集中的”“清脆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声音。教师经常会在练习曲中譬如车尔尼或是贝多芬、莫扎特奏鸣曲等作品的跑句中要求学生奏出这一音响效果。为了呈现出“颗粒性”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在演奏时尽量增大触键的角度,也就是在手指回收时将指尖立起,并且在下键时以稍快的速度按下琴键,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加快琴槌击打琴弦的速度以获得更加集中的声音。在此阶段的练习中,可以同时对学生掌关节的独立性与灵活性进行针对性训练,如高抬指快下键的练习、改变节奏的练习等。“歌唱性”需要大量运用“重量转移”的技巧,在使用这一技巧时,演奏者应将手指摊平,使用指腹触键,尽量增加触键的角度并使手臂与手腕相互配合。此时需要注意触键的速度相较于“颗粒型”的触键应稍放缓,同时保持后面手腕以及手臂运动的连贯性,这样演奏出来的音符才更加丰满、圆润。众所周知,钢琴是一件击弦乐器,终究无法实现如同声乐与弦乐一般真正意义上的连奏。多数学生在演奏快速跑动的乐句时奏出比较连贯的线条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较慢乐句的演奏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因此,在歌唱性乐句的演奏中,在熟悉乐句旋律起伏走向的同时也应熟悉并利用钢琴这件乐器的特性。在钢琴音乐中,声音在琴槌敲击琴弦的瞬间就开始减弱,所以当我们想奏出一个较慢速度的长线条渐强时,可以想象一个音在发声之后,在心中继续渐强直到下一个音出现;而当想奏出一个较慢速度的渐弱时,只需要仔细聆听第一个音发声之后减弱至第二个音位置时的音量,并在演奏第二个音时将它再现即可。由这种内心联想以及配合乐器本身特性的方法奏出的连奏乐句,虽然仍不能达到如同弦乐或声乐般真正的“连”,但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钢琴这件乐器的最“自然”的歌唱性连奏效果。

三、跳奏

在学生掌握断奏奏法之后就可以进入跳奏阶段的学习,根据具体演奏时的速度所需,跳奏的演奏方式可分为两种,分别是自然下落并借助琴键反弹力跳起的跳奏和贴键并依靠手指关节主动跳起的跳奏,初次接触跳奏的学生建议从自然下落的跳奏开始。依靠自然下落方式演奏的跳奏适用于演奏速度较快、音符较为密集的段落,由于其动作要领与断奏相似,因此经常作为初学者学习跳奏奏法的首选。其演奏方式为摆放好基本手型后,由腕关节带动手掌自然提起,自然落下后不在琴键上停留,而借助琴键的反弹力跳起。跳奏与断奏在动作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断奏时,手掌一直处于放松的状态,而进行跳奏时手掌则需要保持一种微微聚力的紧张感。这是因为在初步的学习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将每一个音弹到底,音头要实,声音要透,充分发挥钢琴点状发音的特点,因此要求手掌以及手指保持有一定的“张力”。教师在讲解这一动作时,可以将该动作与拍篮球的动作进行类比。球拍下后只有在充满气、表面张力足够的情况下才会重新弹回空中,反之球体干瘪、表面张力不够则无法弹起。除手掌外,手指的支撑能力在该动作中也应充分发挥作用。软弱无力、支撑能力不足的手指关节也无法弹出饱满的音色效果。因此,跳奏奏法也经常应用于学生手指支撑能力的训练,这种下落并弹起的运动方式对于增强手指关节的力量大有裨益。

贴键并依靠手指关节主动向上跳起的跳奏也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方式,适用于演奏速度不太快、音符不是特别密集的段落。其动作要领为在手指贴键的状态下,手指与手掌以一种类似“抽离”的动作向上快速离开琴键。在训练这种跳奏时需要注意的是,手指的动作看似向上,但在跳起瞬间手指的运动方向仍然是先向下再向上,手指的一关节要有略微的回勾动作。多数学生在初次接触此类型的跳音动作时难以找到快速向上抽离的感觉,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被开水“烫”到或被琴键“电”到的感觉。

任何演奏家在舞台上令人目眩神驰的高超技巧都来自他们在求学阶段日以继夜的刻苦练习,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学习好任何一项操作技能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准确识别每一位学生在技术上的不足之处,并因材施教补其短板,通过非连奏、连奏以及跳奏三种基本奏法针对在演奏技巧上略显掣肘的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引导他们将技巧与音乐相结合。由此才能使学生厚积薄发,自如地在舞台上表现音乐。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露丝·史兰倩斯卡.指尖下的音乐[M].王润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赫(1997-),男,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钢琴演奏、钢琴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