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觉下客家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2024-12-06 00:00:00钳维芝冯欣怡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本文着眼于探索客家音乐非遗文化在广东惠州中学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应用,选取了惠州惠南学校七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客家非遗音乐文化的教育价值;设计了两个关于客家音乐文化的校本课程,并进行创新教学和本土化教学;调查并研究了教学前后惠南学校七年级学生对客家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有助于刷新他们对客家非遗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的理论认识。并且,对今后如何将客家非遗音乐文化或传统音乐融入中学音乐教育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客家非遗音乐文化;中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3

一、客家音乐文化的教育价值

客家音乐文化是由人民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和民俗文化形式,它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于继承客家的卓越传统文化、培养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省惠州市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广东汉剧、渔歌、山歌、舞龙、舞狮、舞春牛等各种文化活动盛行,是传承客家音乐文化的重要城市。而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法是将其融入学生的教育中,将传承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因此,本文将探索客家音乐文化在惠南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以中学七年级为例,将客家音乐文化更好地在学生中进行传承,探索教学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音乐文化的兴趣。

在深入探讨客家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时,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一个基本观点:客家音乐文化并非只是广东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简单组成部分,而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特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域特征,它不单单体现了一种音乐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和气质形成。

(一)文化教育方面

在文化教育价值上,客家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它们是客家古老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记忆和地域文化内涵,记录了客家族群的历史和文化特征。这些音乐作品在教育中的运用,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地域文化,还能增强学生对地方民间音乐的认同感,为全面素质教育提供文化知识储备。例如,通过学习客家山歌,学生能够了解客家人的生活哲学、工作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看法,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1]。

(二)审美教育方面

审美教育方面,客家音乐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贴近实际的内容,展现了高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它们常以拟人化手法描绘动物、植物以及人和事件,使得抽象的音乐艺术变得具象而易于理解。采茶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描绘劳动妇女上山采茶的场景,一边工作一边唱山歌以激发劳动热情,展现了客家人的生活和乐观精神。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引入这些音乐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充分体验客家音乐的真实美、形式美、情趣美和艺术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客家音乐文化在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客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培养下一代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具体的教育实践,对于培育具有历史感、责任感和审美能力的现代公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客家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推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投资,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塑造民族和个人身份的重要媒介。

二、设计合适的客家音乐文化校本课程

(一)客家山歌《梅县公园景色靓》

《梅县公园景色靓》是一首梅州地区的客家山歌,由四个乐句构成,描写了梅县公园的自然景色。这首歌曲简单易学,适合作为七年级学生客家山歌的第一课(见图1)。

1.音乐特点

(1)节奏节拍

这首客家山歌的节拍为2/4拍,以“前十六、后十六、四十六”节奏为主。在这首歌曲中,作者往往会在两个十六分音符一起出现时,使用一字对两音形式或者用实词加衬词的方式。这样的使用方式,使得歌曲中即使出现大量十六分音符,但也能保证整首歌曲的速度适中,便于演唱。这首歌曲一共四句,在每一句的末尾处都有一个较长的延长音符,这种节奏形式通常运用于对歌(斗歌)中,句末的延伸可给歌手思考下一句唱词的时间。

(2)曲式调式

这首山歌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整首作品中只出现了“宫、商、羽”三个主干音,因此是一首C羽调式山歌,曲调的旋律以迂回级进为主,没有大跳音程。同时,使整首客家山歌也更具有抒情性。

(3)唱腔特点

这首歌曲的唱腔是拖腔和润腔相结合。前三句最后的衬词上都有颤音和后倚音,第四句的尾音以下滑结束,这四个句尾都要用拖腔演唱,不仅用于抒发感情,也可给歌手留有时间思考下面的歌词。除此之外,后倚音的使用,使得原本被拉长的乐句与下一个乐句连接在一起,为下一个乐句做了准备。

2.教学创新

(1)客家方言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客家方言发音与客家歌曲的唱腔风格、旋律及调性特色有直接联系。在歌曲中,由于歌者的个人情感、年龄、身份等不同,发音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可以说语言中的读音是一个前提与基础。由于是梅州的地方歌曲,授课时应选用梅县方言演唱,才更能体会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梅县方言共有6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客家方言,教师可以设计一项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向熟悉客家方言的长辈学习,用客家方言准备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展示。这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它使学生有机会在正式课堂学习之前接触和了解客家方言;其次,同班同学共同学习,彼此间的熟悉程度使得他们即使在不完全理解语言的情况下,也能够猜测出所表达的内容,从而为学习客家方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难以正确发音的字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旁边标注拼音。一是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二是在演唱过程中,如果忘记某个字的发音,拼音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2]。

此外,建议在未来的音乐课程中,每当学生学会一首新歌后,都尝试用客家方言进行演唱。将客家方言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客家方言,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并推动文化的传承。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方音乐文化,并通过语言的力量,将这一文化传递给未来的听众和学习者。

(2)借助趣味性游戏强化客家山歌节奏练习

在节拍方面,这首山歌节拍为四二拍。四二拍的强拍和弱拍交错进行,给人以欢快、活泼的感觉。在节奏方面,歌曲主要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在出现十六分音符的地方,多使用一字对两音的形式,使得歌词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紧凑,并显得宽松,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节奏节拍较为简单,在教学时需要立足学生生活主体,在节奏练习中引入一些学生容易接受和感悟的趣味性元素。学生往往会对一些类比游戏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借助趣味性游戏,如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可以将抽象的音符知识与轻松的游戏氛围融为一体,强化客家山歌节奏练习。

(3)通过比较法强化客家山歌民族调式概念

《梅县公园景色靓》的调式为C羽调,整个旋律构建在三个基础音之上,其特点是以连续的反复级进为主。

这首山歌是典型的五声性的民族调式,七年级的学生对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的概念相对模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学生学习过的西洋调式的歌曲进行比较,以此强化学生对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的概念[3]。

(二)惠州本地山歌《声声山歌唱博罗》课例引申教学

《声声山歌唱博罗》是来自惠州博罗的客家山歌,教师可以在教授完《梅县公园风景靓》后,引出这首唱惠州山水风光的歌曲。

1.音乐特点

(1)节奏特点

传统的粤东客家山歌一般是2/4拍或3/3拍,而《声声山歌唱博罗》是4/4拍,体现了新山歌与传统山歌的区别。这首山歌整体上以切分节奏型为主,节奏富有变化,张弛结合。

(2)曲式调式特点

这首山歌是g羽六声调式,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一段体结构,结尾处有四小节的尾声。

(3)唱腔特点

这首歌曲是一首高腔山歌,曲调高亢嘹亮,跳动较大,其中有不少五度(d₂-g₁)、六度(e₂-a₁),甚至是七度(d₁-c₂)、八度(g₁-g₂)的大跳。在唱腔方面,歌曲中有不少拖腔的运用,如3--、6---等。

2.教学创新

(1)不同地域的客家方言语调

教师在讲授时以欣赏为主,教唱为辅,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客家方言有语调、咬字的区分。了解客家话语调与客家山歌音韵的结合,以及地域性音乐因语言语调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教学目的以音律带领学生感受惠州山水的优美和惠州本地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

(2)不同地域的节奏变化

使用多变的节奏型、交错型的节奏对位,可以体现热情、欢乐的山歌特色。由于不同地域的性格特征,客家山歌呈现不同的情感情绪和节奏变化,使作品的旋律、节奏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特征不仅诠释了客家山歌表达山水情的主题旋律,还使其优美并富有音乐色彩、民族色彩以及山水风景特色,从而实现了旋律与客家山歌音乐色彩的融合。

(3)诗歌手法体现歌词特色

歌词中运用了“赋、比、兴”等诗歌修辞手法,传递出客家民俗和渔民风情,表现出悠远而欢快的情感,同时也具有变化的色彩。通过运用音画交融的“通感”手法,歌词展现了客家山歌中的修辞特色,将“赋、比、兴”巧妙应用其中。让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及客家山歌的美学意义。

三、非遗客家音乐课例融入教学的实践意义

作为探索客家音乐文化融入惠南学校七年级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对客家音乐文化的喜好程度在课后有了显著提升。非遗客家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和民俗文化形式,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于继承客家的卓越传统文化、培养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课程实践从客家音乐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设计合适的客家音乐校本课程两个方面,探索了客家音乐文化在七年级音乐教学中具体应用。设计了歌唱课《梅县公园景色靓》和本地山歌教学《声声山歌唱博罗》,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客家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他们的兴趣,并且教授了关于客家音乐文化的简单知识。这种实践将非遗客家山歌的传承带入课堂,通过创新实践将文化传承应用于中学教学中。将教学与非遗本土音乐传承、文化传承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惠妍.赣南客家童谣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探索[D].赣南师范大学,2023.

[2]陈凤至,商宪春.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传承路径研究[J].艺术评鉴,2023(12):124-128.

[3]杨靖.客家音乐的艺术特色与现状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22-12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创新项目“东江流域客家山歌钢琴化研究与实践——基于惠州客家山歌创新发展视角”(项目编号:纵2019ZX027)。

作者简介:钳维芝(1985-),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音乐表演、音乐学研究;冯欣怡(2000-),女,广东茂名人,本科,从事音乐学、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