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仅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在数字时代,如何将黄河文化的独特元素与数字艺术创作相结合,既是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全新机遇。通过数字艺术创作,黄河文化将以更现代、更生动的形式展现于世,跨越时空限制,走向世界。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更是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为古老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领略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主要对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与创作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技术逻辑;创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3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强劲推动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符号、艺术遗产以及文化故事。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尽管历史悠久,但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始终具备现代价值意义。然而,当前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年轻群体接触和认知方面的断层现象,迫切需要借助数字技术,以探寻与现代生活的契合之处。数字艺术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依托先进技术,黄河文化的元素能够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得以再现和传播,这无疑是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时代性课题。
一、数字艺术对黄河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一)数字艺术展现黄河流域历史遗址的虚拟重建
数字艺术为黄河文化的传承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历史遗址的虚拟重建领域,彰显出极具震撼性的力量。那些于漫长时间洪流中消逝的古老文明,借助数字技术得以重新呈现,仿若穿越千年的时空壁垒,再度浮现于我们眼前。当我们踏入这些虚拟的遗址空间,似乎能够真切感受到古人往昔的生活氛围,触及那段厚重深沉的历史脉络。3D建模、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使曾经仅留存于考古报告中的遗迹变得可触可感,黄河沿岸的古城、庙宇、桥梁、河道等皆得以逐一复原,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从而获得复苏。数字艺术不仅在视觉层面重塑了这些历史遗址,更凭借其互动性体验,将现代人与古老文明紧密地联结在一起[1]。
(二)数字化影像技术再现黄河传统工艺及非遗文化
数字化影像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为黄河流域那些濒临失传边缘的传统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拂去岁月所积淀的厚重尘埃,使其得以再次呈现在世人的视野中。这些传统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技术的熠熠光辉照耀下,重新焕发出璀璨光芒。黄河两岸的剪纸、泥塑、刺绣等技艺,它们承载着历代先辈的智慧结晶与深沉情感,借助数字化影像技术,不再仅仅是静止于历史长河中的符号象征,而是转变为在屏幕上跃动不息的生命之光。影像技术能够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细节、每一道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都极为清晰地予以呈现,仿佛工匠的双手正穿越时空的隧道,在我们面前缓缓而又生动地进行操作演示。数字影像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再现过去,它更赋予了这些古老技艺全新的生命力,犹如一条紧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坚固纽带,使人能够透过屏幕深切感受到工匠内心深处的炽热热情与高度专注,进而体悟到那份深深沉淀于黄河之水中的厚重文化底蕴。
二、数字艺术在黄河文化元素创作中的技术逻辑
(一)数字建模技术再现黄河流域地貌的动态演变
黄河流域的地貌演变历程丰富而复杂,深刻影响了该地区的文化与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经历了多次洪水、干旱和沉积的自然过程,这些变化不仅塑造了河流的形态,也影响了沿岸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数字建模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历史演变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生动再现。艺术家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使黄河的河道、山脉和湖泊的变迁可视化,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
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数字模拟再现黄河的洪水泛滥、河岸侵蚀和土地沉积等动态过程。这种动态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力量,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艺术作品中的动态地貌,不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一个充满生命的场景,观众可以在这种沉浸式体验中更深入地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变化及其文化意义[2]。此外,数字建模技术也为黄河文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创造出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例如,通过虚拟场景重建,观众可以在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探索古代文明,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3D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黄河古文明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黄河古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从原始社会的陶器、雕刻,到后期的青铜器、壁画,黄河流域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人们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古人的信仰、情感与智慧。特别是在古代的陶瓷艺术中,黄河地区的陶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许多陶器上刻有动植物的图案,象征着丰收与繁荣,显示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
随着3D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黄河古文明的艺术场景得以全新还原,带来沉浸式体验。通过虚拟技术,观众不仅能够直观地欣赏到古代艺术品的精细之处,还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虚拟展览中,用户可以“走进”古代的陶器作坊,观察工匠们如何用双手创造出这些艺术珍品,了解背后的文化意义。此外,虚拟现实还能够重现黄河流域的历史场景,如祭祀活动、民间节庆等,通过动态表现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不仅推动了黄河古文明的传播,也为现代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唤起了对古老艺术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三)数字交互技术实现黄河非遗文化的多维度呈现
数字交互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逻辑和强大的功能,为黄河非遗文化的多维度呈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黄河非遗文化在数字化展示、虚拟场景再现、增强现实融合以及在线互动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位于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其“黄河文化展”中引入了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只需使用手机扫描展品,便能看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制作过程,尤其是在展示传统的黄河泥塑时,观众可以通过交互界面选择不同的泥塑,观看工匠如何用双手将泥土变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不仅让人们了解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还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感。此外,在黄河文化博物馆的一次特别展览中,利用触摸屏和投影技术,观众能够“亲手”体验传统的黄河刺绣。通过数字交互,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刺绣图案,并在虚拟画布上练习刺绣技巧。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人们在操作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也让他们对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数字交互技术不仅为黄河非遗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通道,更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意识[4]。
三、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对策
(一)利用3D建模技术重现黄河古代文明遗址,增强文化场景的沉浸感
黄河古代文明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多个时期的丰富文化遗产,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为代表的遗址,不仅展现了古代人类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信仰体系。仰韶文化遗址,如河南的仰韶村和西安的半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这里出土的彩陶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几何图案而闻名,象征着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仰韶文化的陶器通常以红陶为主,装饰有繁复的图案,展现了古人对形态和色彩的独到理解[5]。
龙山文化遗址,如山东的龙山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艺术风格。这里出土的黑陶器物以其简约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技艺著称,常见的器型有碗、罐和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美学的追求。龙山文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感,还在功能上满足了生活的需求。青铜器则是商周时期的代表,如河南的殷墟和陕西的西安遗址,这些地方出土的青铜器展现了复杂的铸造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艺术,许多青铜器上雕刻着神话故事和图腾符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在利用3D建模技术重现这些黄河古代文明遗址时,可以将它们的独特艺术价值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呈现出更为立体的文化体验。通过3D技术,观众不仅能欣赏到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的精细细节,还能直观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重现仰韶文化的场景时,可以模拟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制作陶器、举行祭祀等活动,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艺术品的文化意义,龙山文化的黑陶器和青铜器的展示,可以通过动态效果与交互体验,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与象征。
3D建模还可以利用光影效果和声效设计,创造出沉浸式的体验环境。通过虚拟展览,观众可以在历史场景中自由探索,了解每个遗址的特征与艺术风格。这种多感官的体验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还能有效传播黄河文化的精髓,使更多人意识到这一文明的深远影响与重要性,现代科技的结合,黄河古代文明遗址的艺术内容得以更生动、立体的呈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提升用户互动体验
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凭借其沉浸式、交互性强的特点,成为打造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有力工具,能够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提升互动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比如,使用VR 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的黄河文化场景,使用户仿佛置身于黄河流域的历史时空中。通过360度全景展示和逼真的视觉效59z+L1wD+F7H1NRgvK4IEV2mwD18FdPEzmb++pU9gIg=果,用户可以亲身感受黄河的壮丽风光、古老的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例如,在展示黄河壶口瀑布时,用户可以感受到瀑布的磅礴气势,听到水流的轰鸣声,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用户对黄河文化的感性认识。
与传统博物馆的单向展示不同,VR 技术支持多种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柄、手势识别等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展品和场景进行互动。比如,用户可以亲手操作古代的黄河治水工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参与虚拟的黄河祭祀仪式,感受古代人们对黄河的崇敬之情。这种交互性设计不仅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还使用户更加主动地探索黄河文化,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虚拟现实(VR)技术的结合为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合理的艺术创作对策和用户互动体验提升策略,可以打造出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交互性和教育娱乐价值的数字博物馆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三)推动黄河传统手工艺品的线上传播,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黄河流域的传统手工艺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涵盖了陶瓷、刺绣、皮影戏等多种形式,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以山西的盂山陶艺和陕西的西安刺绣为例,盂山陶艺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著称,常见的器物如壶、碗、盘等,往往在色彩和纹饰上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6]。盂山陶艺的特色在于其采用天然泥土与传统手工制作相结合,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耐用性,陶器上常常刻有当地的民俗故事或自然元素,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西安刺绣则是另一项非遗文化的代表,以其细腻的针法和丰富的图案闻名。西安的刺绣艺术融合了汉民族的传统与当地特色,常见的主题包括山水、花鸟以及民俗故事,色彩丰富且构图精美。刺绣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表达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传统手工艺品的线上传播,可以有效提升其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线上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展示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文化背景以及艺术价值,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与参与。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将能够生动地展现手工艺品的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四、结束语
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在技术逻辑的支撑与创作对策的引导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技术逻辑方面,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赋予其沉浸式的体验维度,再到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个性化创作与智能推荐,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创作方向提供精准指引,这些技术手段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框架。它们不仅让黄河文化元素得以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式呈现,还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使数字艺术创作能够突破传统的局限,实现与观众更为深入的互动与交流。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需要创作者持续学习与适应,文化内涵的挖掘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参考文献:
[1]杨扬.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新探——以河南博物院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4(05):77-79.
[2]韩永丽.数字文化助力黄河文化传播[J].文化产业,2024(13):121-123.
[3]朱慈君.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价值与数字化传承探究[J].大观(论坛),2024(04):102-104.
[4]周蕾.视觉重构视域下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价值与路径[J].记者摇篮,2024(03):33-35.
[5]王玉娟,陈娟.文旅融合视域下山东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研究探索[J].东南文化,2023(S2):58-64.
[6]张志安,吕伟松.增强“虚拟现实”: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质生产力[J].青年探索,2024(05):25-36.
作者简介:贾汉卿(199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