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的互动关系及文化生态

2024-12-06 00:00:00张军辉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犹如一幅细腻繁复的织锦,每一线每一缕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韵味。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长廊,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了江苏民间美术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文章从文化血脉的交织、艺术风格的互鉴、经济繁荣的驱动以及社会变迁的见证等角度,剖析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策略,旨在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的艺术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民间美术;互动关系;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3

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水利工程,也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文化纽带。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传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江苏,作为大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其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旨在剖析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的互动关系,揭示两者间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以更好地理解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江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一、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的概念解析

(一)大运河文化带的概念

大运河文化带是大运河这一历史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延伸与拓展,其既包括运河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也包含由运河催生、滋养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社会习俗、艺术风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见证了我国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开凿,到隋唐的繁荣,再到明清的鼎盛,大运河文化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见的多元而包容的文化景观。在这一文化带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北方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的温婉细腻,都在大运河文化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共同绘制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1]。

(二)江苏民间美术的特点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苏民间美术富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苏民间美术的特点,一是体现在其细腻精巧的工艺上。比如,苏州的刺绣、无锡的泥人,扬州的剪纸、南京的云锦等,都蕴含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展现出江苏民间美术的高超水平。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二是在色彩运用上独具匠心。江苏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浓郁而富有活力的艺术氛围。色彩的运用体现出江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热爱,更反映出当地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三是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许多作品都取材于日常生活,通过艺术的手法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使江苏民间美f16a50592aa870d0197e9a14b83979eaaf0f48b8ca8330a3da3a51cbd9511733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内涵

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是一个由大运河文化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美术共同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该文化生态以大运河为核心,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等多重元素,既包含大运河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涵盖江苏民间美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大运河文化带作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文化纽带,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江苏民间美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交流平台。而江苏民间美术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大运河文化带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和活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

二、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血脉的交织与传承

大运河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的桥梁,也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江苏民间美术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文化血脉交织与传承关系。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全线通航里程最长、运输最繁忙的航道,也是沿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数量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利用率最高的区域。大运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从淮安到苏州,从扬州到无锡,每一个城市都因运河而繁荣,也因运河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苏民间美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得到了极大发展。例如,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手工艺术,能够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人文、习俗风尚和审美取向,彰显吴越艺人的个性风格、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承,离不开大运河文化带的滋养[2]。运河的流动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江苏民间美术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各地的艺术精华。此外,大运河还孕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纪念场所和文化符号,如“古镇河下”“千年斋”“总督漕运部院”等,为民间美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源泉,如画家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对这些文化符号进行再现与解读,使大运河文化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二)艺术风格的互鉴与融合

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之间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文化血脉的传承上,还体现在艺术风格的互鉴与融合上。大运河连接南北各地的艺术风格,使江苏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地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苏州刺绣为例,这种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精湛,在色彩运用和图案设计上独具匠心。苏州刺绣的图案通常取材于自然景物和人物故事,而这些故事和景物又常常与大运河文化紧密相连。同时,大运河文化带也促进了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在“大运河新颜”系列美术作品中,画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技法,展现了运河沿线的城市风光和人文景观。此外,大运河还促进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创新。例如,在扬州的运河三湾景区,专门设有与大运河非遗相关的文化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作品进行数字化和互动体验化展示,以加深游客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使大运河文化在民间美术中的传承与创新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三)经济繁荣的驱动与支撑

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体现在经济繁荣的驱动与支撑上。大运河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能为民间美术的繁荣提供支撑。大运河能够促使沿岸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商业贸易更加繁荣。例如,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点,因运河而兴,于唐代中晚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种经济的繁荣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在经济的驱动下,江苏民间美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比如,苏州的金砖、扬州的玉雕和漆器、常州的梳篦等传统手工艺品均在市场上享有盛誉。这些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也使得民间美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为民间美术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例如,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民间美术作品被广泛应用于景观设计和文化展示中,提升公园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的同时也为民间美术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多平台。

(四)社会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体现在社会变迁的见证与记录上。大运河历史悠久,见证了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变化。而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也记录了这些变迁和事件。例如,在江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的非遗展演,其形式和内容保留了很多历史价值,也是当地人民情感连接的纽带,承载着不同时代下的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大运河考古的丰硕成果也表明其关于社会变迁的见证。例如,在淮安古末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宋代邗沟盘粮过坝码头遗址,这一发现填补了古末口没有遗存的空缺,也为当代了解宋元时期的闸坝水工技术和淮安城市的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文化基因的保护与活化

在大运河文化带和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保护方面,一是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具体可以通过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梳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以及江苏民间美术的种类、技艺和传承情况。例如,挖掘苏州的核雕、苏绣、苏扇等民间手工艺的共同特性,融合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手工艺档案、开设传承人培训班、举办技艺展示会等措施来激发新的创作活力。二是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创新文化基因保护与活化的途径。比如,搭建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生动直观地呈现大运河的历史事件、文化遗存、人文景观等内容。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的历史风貌。三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运河沿线地区可以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发展设计、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二)生态系统的重塑与优化

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重塑与优化其文化生态系统。这一过程中,需深刻理解文化生态系统的内涵,即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元因素的互动关系。首先,依据文化适应理论,文化生态系统应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其生命力与活力。针对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与研究,如社会经济变迁、技术进步等,及时调整文化保护与发展策略,确保文化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大运河为核心,构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格局。例如,可以借鉴生态学中“物种多样性”理论,保护并发展多种类型的民间美术,如苏州的核雕、苏绣等,避免文化同质化,保持文化多样性。其次,注重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和谐共生,如在大运河沿线设置文化雕塑、艺术装置,将文化元素融入自然景观。此外,文化生态系统的优化还需注重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3]。在传承民间美术技艺的基础上,鼓励创新。

(三)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本的有效转化与文化治理的科学实施。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例如,扬州的“运河十二景”、苏州的“水乡古镇”等,这些文化景观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载体,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4]。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将这些文化景观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从而吸引游客与投资,实现文化资本的有效转化。在文化治理方面则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以江苏为例,其构筑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试图通过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通过部门联动、城乡联合的方式,充分挖掘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大运河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这一方法为其他地市提供了具体借鉴。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与文化治理科学实施相辅相成,需要进行完备的资源整合和融合运用。

(四)社会参与的引导与激励

文化发展离不开社会传播,因此想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社会参与的引导与激励。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而江苏民间美术与大运河文化相互依存,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审美价值。为了保持其生命力,必须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例如,研究制定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的文件政策,并将其纳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范围,以助力解决资金问题,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大运河文化和江苏民间美术的认知和兴趣。例如,开设乡土教育特色课程,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大运河文化读本读物等,都能有效增强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对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互动关系及文化生态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深刻而复杂的联系。大运河文化带为江苏民间美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同时也促进了其艺术风格的互鉴与融合。江苏民间美术作为文化带的一部分也推动了其深化发展。目前,可以采取文化基因的保护与活化、生态系统的重塑与优化、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社会参与的引导与激励等措施,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与江苏民间美术的融合和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白金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沂实践与路径研究[J].江南论坛,2024(10):69-73.

[2]刘佳亮,孙琮罡.扬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8):42-44.

[3]史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江苏百年美术风云[J].美术文献,2022(07):44-46.

[4]胡南.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运河十二景”为例[J].明日风尚,2024(07):125-127.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民间美术类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料的采录整理与数字化保护”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YSB013)。

作者简介:张军辉(198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