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8月国家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遗保护及振兴的原则调整为谋求传统和现代协调的方向,鼓励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山东省凭借丰富的非遗资源,探索文创融合新方向。通过“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非遗文化在山东焕发新生,丰富了旅游业态,提升了文化品质。在“互联网+”助力下,非遗广泛传播,文创产品不断创新。山东深化非遗与文创融合,展现非遗魅力,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地方经济文化注入新活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既保护了非遗文化,又促进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非遗;文化旅游;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3
山东省位于祖国的东部,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山东省9个地市,被称为“齐鲁大地”。历代帝王泰山封禅,又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近年来,山东省在文化旅游方面提出了众多举措,大力发展非遗游、民俗游、文博游等,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能够被深度挖掘并完善传承的并不多。
在“互联网+”时代,山东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开发旅游产业、提升文化品质提供了独特优势。将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能激活乡村经济,还能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全面记录和展示非遗的形态、技艺及其背后故事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通过互联网平台,非遗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面对这一背景,山东省需积极探索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结合文创旅游,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体验非遗魅力,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一、山东省非遗研究现状与“活态”传承
(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山东文化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在“互联网+”时代,应利用科技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传播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据统计,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但从具体分布区域来看,目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大部分集中在鲁中和鲁西地区,位列前三的地市分别是菏泽、济南和潍坊。
尽管山东省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山东非遗的自身特性,如纯手工类往往学习周期长,对技艺要求精湛,学艺期间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对于年轻一代缺乏吸引力等,种种因素导致了个别非遗项目正在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小,这些都对山东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1]。
1.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相关制度体系
山东省在全国较早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且利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和支持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另外,山东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设立非遗研究院,加大非遗传播力度,非遗传承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2.山东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现状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山东三大秧歌各具地域特色,节庆活动历史悠久且内容多样,以民俗庙会及历史文化为主题形成了诸多非遗项目,如胶东花饽饽、泰山石敢当等。此外,众多手工艺产品如年画、黑陶、风筝等也极具旅游开发潜力。在当前背景下,坚持保护原则,推动山东非遗的旅游产业化发展,对于传承与弘扬山东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提升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2]。
(二)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现状
“活态”是相对于“静态”而言的。我国最早提出非遗活态保护概念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在活态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和人民群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承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人民群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使用者”和“反馈者”,敦促着传承人提高技艺水平、开发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非遗商品。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进行保护与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民间,才能建立起传承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活态传承。
二、“互联网+”对非遗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互联网+”时代为非遗传承带来新机遇。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非遗文化得以数字化创意和品牌转化,焕发新生。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数字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接轨,非遗在虚拟数字空间中得以保存与传承,同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新的活态传承方式。这一转变不仅让非遗文化在数字记忆中得以延续,更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非遗不再是沉寂在数据库中的记忆,而是成为互联网中流动的文化符号,迎接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性的尝试和探索,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3]。
(一)引入“互联网+”的服务理念,利用虚拟数字技术复刻记忆,实现数字记忆“活现”非遗
“互联网+”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核心在于创新与创意,特征包括万物互联、创新驱动等。为实现非遗数字化空间的文化再造,需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创新服务方式。这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促进其与现代社会融合,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迈向新高度。
(二)设计出个性化的虚拟交互界面,完成人机互动,实现数字记忆“活动”非遗
非遗“活态”传承的交互界面设计,涵盖软硬件环境、虚拟界面、交互方式及传承合作等多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非遗服务或产品更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鼓励用户参与非遗创意、文创产品生产及制作过程。为此,非遗“活态”传承应紧密围绕用户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数字交互界面,确保用户能深度融入非遗传承的各个环节,提升体验感和参与度,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创新记忆模式,构建引人入胜的传递过程,实现数字记忆“活传”非遗
信息传递系统创新需与“互联网+”时代下非遗活态传承需求相匹配,涉及资源、管理、运行等多方面的优化。在“互联网+数字非遗”时代,数字技术成为非遗传承的关键。通过创新传递记忆模式,不仅可精准营销引导受众,提升服务效率,还能营造个性化消费环境,使非遗文化更贴近生活和审美。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增强非遗吸引力,助力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升传播效果。同时,将非遗元素融入生活,挖掘其审美价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综上,信息传递系统创新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4]。
三、“互联网 +”背景下山东非遗产业“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互联网+非遗”认证系统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非遗”正改变着传统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山东省应抓住数字化变革的机遇,加强非遗的数字传播、媒介融合与保护传承。为此,需政府、文化部门、网络企业及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合作,共同建立标准化的非遗网络认证系统,并与山东省非遗保护名录系统相连接,利用网络广泛推广,同时验证非遗传承人身份,确保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纯正性。此举旨在帮助网络用户更快捷、更全面地了解优质非遗产品与文化,推动山东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新时代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打造“互联网+非遗”NFT(数字资产)
遵循《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山东省构建了非遗数据库,推动数字文化服务升级。该数据库分类整理数字化信息,为综合性数字展示平台提供支撑,激发文化消费新活力。“海豹数藏”作为山东首个官方数字藏品平台,利用数字技术传承传统文化,实现其现代化表达与正规交易。平台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及济南皮影戏传承人合作,以《西游记》经典角色为蓝本,运用AI技术打造数字皮影藏品NFT,融合数字技术与国潮文化。在开发NFT过程中,区块链技术有效遏制盗版,确保数字藏品唯一性。其开放性架构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生成内容(PGC),丰富平台生态,激发创意灵感,促进IP创新。数字与实体并行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新路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山东省在数字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探索,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推出“互联网+非遗”文创产品
在“互联网+”新时代,文创研发成为激活非遗活力、驱动旅游产业的桥梁。我们运用虚拟仿真与3D打印技术,挖掘地域文化,设计文化旅游产品及艺术衍生品,解决市场创意与销售难题。数字文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精准提炼非遗魅力,促进文化经济双赢。同时,我们注重构建特色数字文创品牌,避免文化同质化,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整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优化文创产业链,提升设计效率,拓宽传播渠道,加速商业变现。青岛工学院以胶州秧歌为例,探索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承路径,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为文化旅游与教育领域注入新活力,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范例。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文化旅游市场,提升了地方旅游吸引力,还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技,才能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路径,推动文创产业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四)构建“互联网+非遗”数字博物馆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诸多传统技艺正遭遇失传的困境,亟须创新手段进行保护与传承。在此背景下,数字博物馆的兴起为非遗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利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及音视频录制等尖端技术,我们得以系统记录并保存非遗的精髓,将现存优秀技艺的工艺细节、复杂流程等,通过数字影像或虚拟场景进行高度还原与展示。实时互动功能的融入,更是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保存、解读与利用方式,有效唤醒了公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并提升了其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能力。
数字博物馆以其快速传播、直观呈现的特点,为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展示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岛市博物馆的360度全景展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细细品味历史的深邃韵味;《青岛史话》借助AR导览眼镜,带领观众踏上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探索之旅,让科技与文化在虚实交融中绽放光彩。这些实践案例不仅展现了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巨大潜力,也为山东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让非遗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实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传承。
(五)孕育“互联网+非遗”文化生态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山东省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对山东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宏观视角审视,“互联网+非遗+文化”这一“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已被山东省提升至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山东省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所谓的“核心文化圈”,成功地将非遗文化延伸至互联网领域。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在互联网上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非遗文化生态。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广泛覆盖与深入渗透,山东非遗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山东省逐步构建了一个健康的非遗文化循环体系。这一体系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与传播策略优化,使山东非遗在互联网上生根发芽,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这一循环体系还促进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结束语
“互联网+”引领人类社会步入全新数字化时代,为传统产业及非遗保护与创新注入新动力,拓展新视野。山东非遗亦需紧跟“互联网+非遗”步伐,迎接时代挑战。但在此过程中,需谨慎科学地处理非遗文化产业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避免因盲目追求新技术而忽视非遗深厚的历史传承。应聚焦于新技术对非遗的“活态”传承,让非遗在互联网平台上焕发新生,未来,非遗定能在互联网中生动展现,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艳红,黄小洪,王丹丹,等.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优化路径探索[J].全国流通经济,2020(36):129-132.
[2]袁贝贝.元宇宙赋能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J].新传奇,2024(25):38-40.
[3]袁菡瑶.互联网背景下扬州非遗活化提升途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3(06):208-210.
[4]王广文,盛馨颍.论新博物馆学背景下文创产业发展的意义[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1):102-103.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构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CLYJ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玫玫(1978-),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品牌构建与文创产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