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域下高密聂家庄泥塑艺术的美学活化路径

2024-12-06 00:00:00贺琳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本研究通过生态文化视域,探讨高密聂家庄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综合理论模型,分析泥塑在生态变迁、社会需求变化下的适应与演进策略,并提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路径。本文重点探讨了高密聂家庄泥塑的生态基础、民俗交融、文化共鸣和艺术交响,评估其“活态”传承的理论模型和现状分析,最终提出了活化路径和创新策略。本研究对高密聂家庄泥塑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密聂家庄泥塑;生态文化;美学视角;活态传承;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03

高密聂家庄泥塑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传统技艺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体。这种泥塑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和工艺闻名,既体现了地方民俗,又展现了艺术的精湛。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一传统技艺正面临严峻的传承和发展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弱,传承人群的老龄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高密聂家庄泥塑的生存环境变得愈发困难。为此,本文通过生态文化视域,深入探讨高密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从生态基础、文化共鸣到艺术交响,全面分析影响泥塑发展的因素,并结合社会需求变化,提出具有可持续性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策略。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够为高密聂家庄泥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确保这一珍贵遗产在现代992db97d20bfb5197cb057e55e9fec40社会背景下得以继续焕发光彩。

一、高密聂家庄泥塑的生态基础

(一)聂家庄泥塑的生态溯源

1.古城密水。密水古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对聂家庄泥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密水古城作为泥塑艺术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泥塑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通过研究密水古城的历史脉络和地理特征,可以揭示其对泥塑艺术发展的潜在作用,并理解泥塑艺术的历史背景。这不仅有助于泥塑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也为进一步研究其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2.源迁历程。人口迁移在聂家庄泥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推动了泥塑艺术的多样化发展。通过重构人口迁移与泥塑艺术起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探讨文化交流如何塑造艺术创新。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为泥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保持活力。理解这些迁移和交流的动态,对于把握泥塑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路径至关重要[1]。

3.生态取材。本土自然材料在聂家庄泥塑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材料的使用不仅确保了泥塑艺术的生态友好性,还赋予作品独特的地域特色。通过研究这些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方法,可以发掘其在泥塑创作中的潜力,推动泥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取材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更是对现代环保理念的践行,为泥塑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聂家庄泥塑的民俗交融

1.信仰创作。民间信仰在聂家庄泥塑的造型创新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泥塑作品中,民间信仰的故事和象征常常被具象化,这不仅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激发了艺术家的创意。展望未来,民间信仰将继续在泥塑艺术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造型和主题的多样化,进一步丰富泥塑艺术的表现形式。

2.习俗节日。民俗节日在现代泥塑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新角色。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为泥塑艺术提供了展示和传承的舞台。这些节日活动不仅使泥塑艺术得以传承和展示,还通过文化实践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将现代元素融入节日泥塑创作中,可以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促进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从而确保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2]。

3.审美文化。民间审美在现代泥塑创作中的转变同样值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泥塑艺术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现代受众对泥塑艺术的审美期待,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方向。研究这种审美转变对泥塑艺术风格和受众接受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现代观众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动泥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例如,现代泥塑作品可能更多地融入抽象和现代艺术元素,以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三)聂家庄泥塑的文化共鸣

1.“泥韵”渲染。近年来,聂家庄泥塑在地方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新的形象和韵律。通过艺术与文字的结合,泥塑不仅为文学作品增添了视觉魅力,还以其形象化的表达刷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种跨界融合为泥塑艺术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其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技艺”表达。泥塑技艺与当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创作出既具时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的艺术作品。这种融合不仅扩大了泥塑艺术的应用领域,也为传统技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3.“土语”印记。聂家庄泥塑在地方方言表达中的运用,为其艺术传播和演绎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通过挖掘泥塑在方言中的新形式,可以看到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如何丰富了泥塑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方言不仅增强了泥塑作品的地域特色,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泥塑时产生更深的文化共鸣。

(四)聂家庄泥塑的艺术交响

1.口耳相传。通过深入探讨年画技法与泥塑艺术结合的新路径,试图在现代视角下重构“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这种结合不仅为泥塑艺术引入了新的灵感和技巧,也为其在当代语境中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种创新性的融合,泥塑艺术得以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实现风格上的突破[3]。

2.互补共生。研究聚焦于聂家庄泥塑与高密四大民艺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探索如何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实现艺术上的互补和共生。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不仅丰富了泥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其在更广泛文化背景中的发展,确保传统技艺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活力。

二、高密聂家庄泥塑的“活态”传承

高密聂家庄泥塑的“活态”传承包括其理论模型、当代诠释和现状分析,为保护与发展这一传统艺术提供了深刻见解。

1.探讨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模型时,需首先关注其动态存在特性。泥塑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变化和适应的特性。环境和主体变化对其传承的影响不可忽视。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泥塑的传承环境和创作主体也在发生变化,这对泥塑的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群体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社区、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参与,泥塑艺术得以在集体记忆和共同实践中实现传承。其次,从时间深度和空间广度两个维度对聂家庄泥塑的“活态”传承进行当代诠释。在时间深度上,历史层次的时代沉淀解读有助于探究泥塑在“时间的深度”中的历史活态性和未来演化,揭示其在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和创新。在空间广度上,地域维度的遗产属性辨析可以考量泥塑地域活态性的扩展,推动泥塑艺术形态的发展,通过对不同地域泥塑表现形式的研究,促进其在现代语境下的新发展[4]。

2.现状分析是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现代化进程中源生环境变化对泥塑文化传承的冲击显而易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泥塑所依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了其材料获取和创作氛围。对此进行深入探索,有助于理解现代化对传统工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影响。其次,传统泥塑在现代社会需求减少的背景下,面临生存挑战及其生存空间的限制。现代消费文化的变化使得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泥塑艺术在经济上难以为继。同时,教育程度提升导致手工艺人减少。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多人选择离开传统手工行业,影响农民从事泥塑手艺的意愿。这导致从业者减少,泥塑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缩小。最后,技术创新重塑传承活态轨迹。现代技术为泥塑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工具和传播手段。泥塑在传统手艺技术变化下如何适应并促进技术与艺术形式的活态传承,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泥塑作品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文化生活。

3.高密聂家庄泥塑活态传承的价值重估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生态环境方面考察文化价值。重新评估泥塑的文化价值,可以揭示其在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和作用。泥塑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不仅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还在传承地域文化与生态智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泥塑文化价值的重新评估,可以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从艺术特色方面分析市场潜力。可以从市场需求的变化出发,审视和分析泥塑艺术在当代市场中的新潜力。传统手工艺品在全球化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化策略,可以推动泥塑艺术与现代市场的有效对接,拓展其市场空间和受众群体。

综上所述,高密聂家庄泥塑的“活态”传承在理论模型、当代诠释和现状分析中展现出多层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促进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高密聂家庄泥塑的“活化”路径

1.制定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平衡策略至关重要。传统艺术的“活化”传承必须在保持其原有魅力的同时,融入现代创新元素。为此,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保护与创新的双重机制,确保泥塑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不失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制定以艺术生态为核心的文创新模型是另一个重要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如文化遗产、艺术社区、教育机构和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保护泥塑艺术的传统技艺,还能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其现代市场价值[5]。

2.推进“发展性保育”的创新模式也是泥塑艺术“活化”路径中的关键环节。首先,人才承载非遗精髓至关重要,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传承创新体系,确立其在泥塑艺术传递和发展中的中心作用。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培育能够携带和发扬传统技艺的新一代艺术家。这不仅有助于技艺的传承,还能为泥塑艺术注入新的创意和活力。其次,技艺流传和经验共享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建立和推广技艺传递的现代化手段,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提升泥塑艺术的现代传播效率,拓宽其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此外,从传统的“锅子花”朴素形态出发,将实物象征吉祥的意义进行转译,探索如何在保留原有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创新泥塑的形式和功能,赋予其更多现代审美和实用性能。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泥塑艺术的吸引力,还能促进其在现代消费市场中的应用和推广。

3.非遗体验引领功能创新。通过开发一系列互动体验活动,如泥塑制作工作坊、互动展览和文化体验项目,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态,增加公众对泥塑传统的认识和兴趣。这种体验式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还能增强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构建泥塑文化传播品牌,通过研究泥塑艺术传播的新策略,如品牌营销、跨界合作和媒体宣传,打造具有特色的泥塑文化品牌,拓展高密泥塑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潜力。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泥塑艺术的市场价值,还能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提供支持。

通过制定全方位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涵盖物质与非物质层面,保障泥塑艺术及其生态环境的长期繁荣。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保护泥塑艺术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还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最后,打造非遗展示传承平台也是“活化”路径中的重要环节。设计并实施非遗融合展示与传承的创新平台,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空间、互动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非遗保护活动的可见度和参与度,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从生态文化视域出发,系统探讨了高密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的重点是从生态基础的溯源到民俗交融、文化共鸣和艺术交响,揭示了泥塑艺术与地域生态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提出了“活态”传承的理论模型和创新策略,为泥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表明,泥塑艺术的延续不仅依赖于其技艺的传承,还需要其与生态环境和文化动态共生的适应能力。这些活动通过非遗体验、文化传播和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创新尝试,增强了公众对泥塑艺术的兴趣。

最终,本研究为高密聂家庄泥塑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创新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圣龄,崔研因.一块泥巴一支笔——高密聂家庄泥塑的艺术特征[J].美术,2012(01):109-110.

[2]李章惠.试析高密聂家庄泥塑的技术与精神[J].美术研究,2007(03):109-111.

[3]宋佳琪.民间泥塑的品牌化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23.

[4]夏兆冬.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5]崔研因.聂家庄泥塑工艺调查与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贺琳(199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助教,从事设计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