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风骨,笔下芳华

2024-12-06 00:00:00杨慧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妍美之风不仅体现在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上,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意境之美。本文从形式之美、内容之美、意境之美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兰亭集序》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形式上,它以行草结合的创新笔法、疏密有致的布局结构、抑扬顿挫的用笔节奏,将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内容上,它以优美的景物描写抒发生命感悟,思考人生哲理,实现了言志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在意境上,作品透过物我相融的审美体验,表达出豁达旷达的人生况味,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兰亭集序》以其跌宕多姿的艺术表现,成为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传诵千古,影响深远。

关键词:《兰亭集序》;书法艺术;妍美之风;言志抒情;艺术境界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03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而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整个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这篇洋洋洒洒共324个字的文章,以其跌宕多姿的笔致、洗练通畅的语言、豁达高远的情怀,广受世人赞誉。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赞曰:“羲之之《兰亭》,可谓书中之圣。”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则认为:“《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自唐宋以来,仅宋拓本就流传有十多种之多,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绵长。

一、形式之美: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书法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形式美感是其立足之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其独创性的艺术语言,把书法线条的抒情性、律动性、装饰性发挥到了极致,堪称形式美的集大成者[1]。

(一)行草结合的独特笔法

《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开创了行草相融合的新风格。王羲之在汉隶的基础上,吸收了章草的意趣,以中锋起笔,笔画一波三折,形成了圆转飘逸、刚柔并济的独特用笔方式。他的笔法时而遒劲有力,时而轻灵飘逸,粗细、长短、疾徐、顿挫变化万千,既有行书的朴茂厚重,又有草书的灵动洒脱,可谓集两种书体之大成。这种“难以求其妙处”的笔法,彻底打破了此前汉隶的严谨、方正和章草的凌乱、松散,从而开创出一种婉丽清隽、灵动跌宕的全新面貌。其笔画舒展、错落有致,似随意而成,却字字精工,无一笔一画不经营,给人一种心手相应、挥洒自如的美感。王羲之对当时流行的章草笔意进行了革新,融入行笔意趣,摆脱了汉隶的古板呆滞和章草的散乱不羁,形成了雍容高华、英姿飒爽的独特书风。这种集众家所长而自出机杼的“新格”,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书坛,更使得《兰亭集序》跃升为永垂青史的传世名作。

(二)结构布局的疏密有致

王羲之在章法布局上可谓匠心独具,通篇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颇具美感。《兰亭集序》并非中规中矩地把字排列成整齐划一的方阵,而是采用了参差错落、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变化多端的布局[2]。字与字之间时而紧凑,时而疏朗,排列组合灵活多变,给人一种错落有致、高低参差的视觉美感。同时,王羲之在字的大小、疏密方面也巧妙变化,突出强调一些关键词语。譬如“暮春”“会于”“修禊”“群贤”“天朗气清”等处,他均使用较大字体,笔画粗重有力,与其余文字形成鲜明对比,使这些词语更为醒目夺人眼球。而在过渡衔接处,他则采用较小的字体,笔画轻灵蕴藉,从而构成全篇疏密得当、繁简相间的动人节奏。王羲之以其娴熟的构图手法,将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艺术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在视觉节奏感上达臻化境,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品之尤”。

(三)用笔节奏的抑扬顿挫

《兰亭集序》的笔法极富动感和韵律美,用笔随着作者的思绪和情感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王羲之以圆润挺秀的中锋笔,一波三折地挥就字里行间,点画无不飘逸灵动、酣畅淋漓。他的笔势时而如山泉飞瀑,奔腾矫健;时而如游龙戏水,蜿蜒婉转;时而如惊鸿振翼,矫捷潇洒。种种笔姿笔态,无不给人一种律动飞扬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兰亭集序》的用笔节奏与内容情绪完美契合,使书法线条蕴含丰沛的情感表现力。比如,描写兰亭胜景的“暮春之初”“有崇山峻岭”“清流激湍”等,王羲之便多用轻快柔美的笔法,与欣喜雀跃的心情相呼应。而当感叹生命无常、人生聚散时,其笔锋骤然一转,以沉郁顿挫的笔势传达了悲慨惋惜之情。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正是这种笔法节奏与情感内蕴的巧妙呼应,使《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跳跃的灵性和鲜活的情态,体现出书家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对情绪、意境的精准把控。其所营造的美妙韵律感,不仅令观者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更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兰亭集序》方能常读常新,经久不衰,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内容之美:言志抒情的完美统一

书法固为线条艺术,但深厚的文化内涵则是其血肉精髓所在。《兰亭集序》即为集言志与抒情于一炉的典范。一方面,它以优美的景物描写营构出引人入胜的意境,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另一方面,作者又借集会雅聚的场景,抒发个人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言志中寓抒情,抒情中蕴言志,浑然一体,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3]。

(一)景物描写的优美意境

1.山水环境的精妙勾勒

《兰亭集序》开篇便以短短八个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将兰亭的山水美景跃然纸上,可谓开门见山、快人心旷。“崇”与“峻”二字用得极其传神,让人仿佛看到群山巍峨耸立、高耸入云的壮阔景象。“崇”字突出山峦高耸,直插云霄;“峻”字则体现出山峰陡峭,势如刀削。这两个字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兰亭周围崇山峻岭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茂林修竹”一语又给山石间平添了几许郁郁葱葱之感。“茂”字点明树林繁茂,绿意盎然;“修”字则写出竹子修长挺拔,清新俊逸。青山绿水、丛林修竹交相辉映,使幽静秀丽的兰亭胜景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够听到竹叶飒飒、闻到泥土芬芳。紧接着下文“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再次笔锋一转,从静态景物转向了动态的流水。“清流激湍”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溪水湍急、奔流不息的动人画面,与上文山岭竹林的静谧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动静相宜、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溪流蜿蜒曲折地流淌在兰亭四周,烘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盎然生机。

2.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不仅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秀丽幽美的自然景观,更将修禊雅集的人文活动与山水美景巧妙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写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流觞曲水”指的是沿着蜿蜒曲折的溪流漂浮酒杯,文人学士依次坐在溪边赋诗饮酒的雅集活动。此情此景与兰亭的青山绿水、竹林修篁浑然一体,自然与人文和谐交织,相得益彰。“列坐其次”一句则将参与雅集的众多文士学人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修禊现场,感受山阴道上群贤毕至、高朋满座的盛况。王羲之以简练而概括的笔法,为我们展现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齐聚兰亭畅叙幽情的动人场景。在此美景美意中,众人赋诗唱和,抒发胸臆,其乐融融。“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尽管没有奏乐起舞那般的喧闹排场,但一杯美酒、几首诗词,也足以让文人雅士尽情抒发内心的欢愉之情。高山流水、修竹茂林,本就是陶冶情操的绝佳环境,再加之倾心交谈、酒酣耳热,更让众人的心灵在山水间获得升华。王羲之笔下,天人合一、诗情画意,将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令人神往。

(二)哲理思考的深刻内涵

1.生命无常的感悟

作者由身边好友的不期而聚想到聚散无常的人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段文字发人深省,点出了人生聚散离合的必然规律,进一步又引申到对生命短暂、死生无常的体认:“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感叹昔日欢愉转瞬即逝,生命如白驹过隙,令人扼腕。这种及时行乐的生命意识,正是魏晋名士的普遍心态[4]。

2.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面对生命无常的体悟,王羲之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语,道出了作者对美景的由衷赞美和毫不吝啬的享受态度。这种把握当下、及时行乐的旷达胸襟,正是《兰亭集序》的精神内核所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这句话表明作者虽然同情古人的悲欢离合,但却能达观看淡,体现出超越生死的豁达心境。

三、意境之美: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兰亭集序》在王羲之的笔下,书法与文章浑然一体,书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而高远的艺术意境。这种物我交融、寄情山水的审美体验,正是作品意境之美的集中体现。

(一)物我相融的审美体验

面对兰亭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王羲之将自己的情感意绪与美好的自然景致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景物不再只是外在的客体,而是与作者的心灵交相辉映,彼此感发。读者在欣赏字里行间的同时,也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兰亭曲水之畔,与王羲之等文人墨客把酒言欢,吟诗作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面对大好风光,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胸臆,将内心的欣喜之情倾注于景物描写中。他所感受到的天地之大、万物之盛,已然与胸中之豪情壮志融为一体,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此正是“兴之所至,诗言志”的生动写照。在《兰亭集序》中,优美的自然山水成为寄托心灵的载体,而作者真挚的情感抒发又赋予了景物以灵魂。“俯仰一世”“放浪形骸之外”等词句既是对眼前美景的感叹,又寄寓了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感悟。如此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恰如禅宗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精妙意境,堪称“妙在象外”的神来之笔,令人回味无穷。

(二)豁达旷达的人生况味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命的短暂与生死无常,体现出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胸襟气度。尽管人生在世,难免经历悲欢离合、生死兴衰,但他却没有为此而悲观失望,而是选择积极面对,及时行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一方面感叹人生苦短,稍纵即逝;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活在当下、把握现在的豁达心境。他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已逝的过往,也没有惶恐不安地面对未知的将来,而是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这种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正是魏晋名士普遍推崇的人格理想。王羲之的这种生死豁达,既源于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思想,讲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也体现了他个人洒脱豪迈、旷达豁达的性情气质。纵观《兰亭集序》,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作者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珍惜当下的高尚情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生启迪。透过王羲之的笔端,我们不仅感受到其率真豪放的魏晋风度,更领悟到了人生应有的从容淡定与处世智慧。

(三)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兰亭集序》虽然描写的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一次雅集,但其清新脱俗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渲染力,却能引起广泛共鸣,历来为雅俗共赏的传世佳作。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这篇书法作品中,感受到王羲之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豁达胸襟。一方面,文人雅士对《兰亭集序》推崇备至,将其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欧阳修赞叹“古来能书者多,而王右军独妙,亦千载一时也”。苏轼则盛赞“《兰亭》之书,可谓书中之圣”。这些评价充分体现了文人阶层对其笔法、章法、气韵的高度赞赏,可谓倾倒众生。他们不仅欣赏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巧,更被其寄寓其间的玄理思辨和生命况味所折服。另外,普通老百姓虽不懂书法的玄妙之处,但也能从王羲之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明媚春光,体味到山水田园的诗意闲情。同时,作品蕴含的及时行乐、珍惜眼前的人生哲学,更能引起芸芸众生的情感共鸣。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难免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苦短和生死无常,王羲之笔下的豁达与超然,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堪称王羲之的笔下风华之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乃至文学史的璀璨瑰宝。其在形式美上以独创的行草笔法、布局章法、运笔节奏开创先河,在内容美上将才情与学识完美结合,在意境美上达到了物我交融、豁达旷达的艺术境界。三者浑然交融,相得益彰。《兰亭集序》把书法之美、诗情画意、玄理思辨熔于一炉,成为魏晋风骨的集中代表,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书法艺术,更以其卓然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正如明代学者何良俊所言:“右军之迹,圣品也。其笔纵横倚伏,如天马行空,亘古独步。”衡之于前,品之于后,《兰亭集序》实乃书坛绝唱,艺苑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影响绵延而弥新。

参考文献:

[1]王畅彤,王磊,蔡俊.倾情演绎再现兰亭之美国风雅韵尽展中华之魅[N].乌鲁木齐晚报(汉),2024-08-17(002).

[2]西门杏庵.文脉绵长,灼灼其华——关于书法名帖《兰亭集序》的文学赏析[J].南腔北调,2024(08):32-63.

[3]胡重实.“一法三步”:搭建古代散文细读脚手架——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17):23-26+2.

[4]朱萍.《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赏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4(03):24-25.

作者简介:杨慧(1980-),女,江苏海安人,硕士,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国画创作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