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传承

2024-12-06 00:00:00李伟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传统村落中流传的传统民歌很多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传统村落的各个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迁,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传统民歌传承带来新的生机,而重新审视其发展现状,创新其发展范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湘南江永勾蓝瑶寨传统民歌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它的价值及其传承,以期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未来合适的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传统民歌;乡村振兴;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03

一、问题由来: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的传承缘起及价值

“传统村落是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就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指出了传承和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已经颁布了4批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村落数据已达4157个[1]。

湘南江永县勾蓝瑶寨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其传统民歌即瑶族民歌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旋律风格上主要以羽、徵调式为主,清代诗人屈大均曾有“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和”的诗句。具体类别如下。

1.起源歌。此类瑶歌主要以叙述该村落的历史为主,记述了勾蓝瑶族历史上的发展变迁和其中发生的一些主要大事,能体现出勾蓝瑶族村民的文化认同。“天下瑶族是一家”,瑶族人民代代歌颂盘王,《千家峒源流歌》《水浸天门》《盘王大歌》《密洛陀》《磐瓠歌》等传统歌谣文本中记录着他们同根同源的故事[2]。

2.训导歌。此类歌谣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通过瑶歌的形式来让村民接受教育和熏陶。《传家训》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内容主要是教育后代诚实守信,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不做不道德之事。

3.农事歌。其主要包括一年12个月的生产知识和季节变化规律的内容。瑶民为记录种稻、种麻等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将农耕经验汇总,形成了许多用于传授农业知识的农事歌谣。譬如在《十二月歌》中如何把握自然规律去播种、插秧、收割,体现瑶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表达劳动的满足感和收获的喜悦[3]。

4.情歌。瑶族情歌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素以“歌为媒”而著称。其内容主要是包括恋爱择偶、婚嫁方面的歌。瑶族人民往往不用媒人牵线,而是通过唱瑶族情歌达到了解对方、相互沟通、增进感情的目的,你唱我和,情趣盎然。

5.风俗歌。风俗歌与勾蓝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思想情感、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瑶族风俗,婴儿出生,三朝满月,长大成年,建房上梁,新房落成,婚姻丧葬等都有相应的风俗歌吟唱。譬如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洗泥节”中,瑶寨中家家户户都要祭祀,族中长者要吟唱祭祀风俗瑶歌,如《祭祀酒歌》,祈愿谷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4]。

6.苦歌。其主要以反映勾蓝瑶族在迁徙、生存过程中经受的种种艰苦为题材,描述瑶族人民在旧社会长期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故事,以及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冷酷无情的批判。如《瑶人穷》:“瑶人穷,一日三餐苦菜根,芭蕉叶子当被盖,龙头叶子做斗篷。”

7.歌堂歌(哭嫁歌)

勾蓝瑶寨的传统婚礼男女双方都要有三天或三天以上的准备时间,这三天中每天都会有唱歌活动。其歌词内容很丰富,有叙述父母生养之恩、兄弟姐妹手足之情,亲戚朋友难舍之意,贺新人、谢客、谢媒、谢亲、辞别等内容。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是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的精品[5]。

8.童谣。勾蓝瑶寨的人为达到教育儿童和寓教于乐的目的,往往结合乡村和农耕文化,将一些经验、知识、故事编成儿歌,以让孩子增长知识、获得愉悦。如《泥鳅告状》:“月亮光光,月亮球球,那个奶崽养水牛。水牛过沟,踩死泥鳅。泥鳅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告到观音。观音过海,告到螃蟹。螃蟹捉鱼,告到团鱼。团鱼睡懒觉,养牛奶崽哈哈笑。”非常顺口、有趣,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客观事物认知兴趣[6]。

但是,湘南少数民族地区目前仍是我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生存困境: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传承面临的困难

尽管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一直是村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唯洋是美”“唯洋是尊”的思潮,有的甚至是贬低、漠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现象。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它在传承中具体的现实困境呢?

首先,从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的传承保障看。一则传统民歌的传承人缺乏相应的保障。因为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这个关键因素来开展活动;二则传承缺乏自觉和组织保障。传统民歌在传统村落中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是一种自发的文化活动和娱乐行为[7]。

其次,从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的传承形态看。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一般分为三个形态,即口头传承、书面传承、电子传承。其中,口头传承是过去传统村落传统民歌的基本形态。在农耕文化时代中,由于一般没有音乐专业人士来记谱,也没有专业理论来谱曲,只有口头上的互为传唱,因此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且由于口头传承的局限,在传承的稳定性、准确性上更是难以保证。因此,从传承的形态看,传统民歌在当代环境中出现了传承危机[8]。

三、着眼将来: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的传承方向

传统民歌要传承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地“创新”,这也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歌的重要途径。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把“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提倡举国上下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开拓发展创新渠道路径是其中关键一环[9]。

要传承好传统村落的民歌就需要既要保护原有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又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从传统的一般传承方式看:一是家庭传承。唱民歌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家庭成员常常通过唱民歌来学习历史、农业生产规律、文化习俗等,有时还通过学唱民歌来表达爱情,各种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生活场面都会唱民歌。二是民间艺人的传承。在传统村落中,民间艺人在传统民歌的传承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民间艺人由于生存需要,他们往往掌握了大量的传统民歌,有的出于谋生需要,有的为了在一些乡村仪式中娱乐大众。他们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他们不仅自己能唱丰富的传统民歌,也能根据一些素材创作出各种民歌,还能培养出其他民间艺人。三是歌场传承。所谓歌场就是相对固定唱传统民歌的场所。传统村落的歌场与其歌唱习俗密不可分。他们的唱歌习俗主要有婚嫁对歌和重大节日对歌等。在对歌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也给了歌手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10]。

2018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要传承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除了重视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民新的审美需求也理应要注重创新[11]。

一是加大传统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这是艺术创作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但创新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要注重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尤其是要注重经典的传统民歌的元素、风格传承。勾蓝瑶寨不仅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盘王大歌》作为瑶族传统民歌的杰出代表,它是一部瑶族民间的诗歌总集,是瑶族人民世世代代祭祀盘王和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产生并不断发展丰富的古歌史曲,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唱时用瑶族的传统唱腔,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瑶族特点十分突出。这样传统民歌在传统村落中被保护与传承对研究瑶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村落传统民歌的保护,构建民歌的资源保护数据库,以让这些珍品得以保护,以便以后将他们的音调、节奏、题材等运用到今后的音乐创作中。这是音乐创作者尤其是本土创作者吸取创作素材、传承传统民歌文化的宝贵资源[12]。

二是创新创作技法。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在题材的选择上和风格上基本倾向于传统,一定程度还存在曲式单一、结构简单、旋律平板,有不太适合当代快节奏生活的社会人欣赏趣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一些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创作技法来对他们进行改编和改造,但还是需要保证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基本风格不变。譬如由武汉音像出版社出品了一款题为《盘王之女》的CD,专辑中收录了《过山谣》《枯滴》等9首瑶族歌曲。由于这张唱片的创作综合运用了民族音乐、交响音乐、通俗音乐等多种现代语言,也使得作品为古老的瑶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它不仅成为当地文化生活、学习宣传重要的素材,还已经被广西等中小学音乐教材当成经典内容收录学习传承[13]。

三是创新表现形式。传统村落的传统表现形式主要是沿用过去传统的媒介进行传播。现代化社会要求我们学会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譬如利用一些声、光、电之类的现代化音响,使得传统民歌可视、可唱、可感,以满足现代人对音乐的需要。例如“蝴蝶歌”原本是瑶族人用一种方言土语演唱,内容涉及瑶族记事、传情、祭祖、述史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曲调清丽优美,婉转悠扬,经过与旅游相结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广传承,如今已变成当地和永州市旅游表演时的重头戏和压轴戏[14]。

近年来,兰溪勾蓝瑶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两张名片,来村旅游人数日渐增长。如今的“千年瑶寨”已成为远近知名的湖南乡村旅游热点,通过建立“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抓实“村域旅游”、激发“村民创业”、引导“村寨创新”,成立民俗表演、农业生产、农特产品加工等专业合作社,共享创收红利。《洗泥巴》《庆丰年》等原生态民俗节目已成功演出95场,收入近100万元。实践证明,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能丰富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活,也可以使传统民歌中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获得资助和挖掘,增加传统民歌的影响力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15]。

总之,面对今日迅猛发展的科技和媒介时代,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商业化、城镇化,我们应坚持创新,看到乡村振兴战略和信息化媒介时代给传统村落的传统民歌带来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郑德宏.盘王大歌[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7.

[2]邓如金.瑶族民间音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韦瑞峰,李庆福.瑶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兼评《瑶族传统文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54-56.

[4]吴宁华.瑶族音乐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2004(02):48-51.

[5]黄薇薇.瑶族民歌的审美艺术探究[J].音乐创作,2017(06):129-130.

[6]郑长天.圣俗融通——湘南盘瑶“冈介”歌堂与“还愿歌堂”互渗关系初探[J].民俗研究,2009(03):166-178.

[7]邱婧雅.江华瑶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及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8]周红.江华瑶族《盘王大歌》的艺术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1.

[9]常龙飞.湘桂地区梧州瑶民歌研究——兼论其传承与保护[D].中国音乐学院,2012.

[10]杨胜慧,黄薇薇.瑶族民歌的创作特征[J].民族文学研究,2012(04):32-37.

[11]张卫民,黄桃.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和保护的路径探讨——基于花垣县“非遗”保护的现实调研[J].文史博览(理论),2014(11):30-31.

[12]龙仕平,李玉香.湖南江华瑶歌文化探微——以平地瑶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01):124-127.

[13]何红一,王平.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传统及当下意义[J].民族文学研究,2015(03):22-26.

[14]陈新宇.瑶族民歌艺术特征探究[J].音乐创作,2015(09):149-150.

[15]赵书峰.国内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87-9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江华瑶歌的保护与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21A0517)。

作者简介:李伟(1977-),男,湖南永州人,硕士,从事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