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2024-12-06 00:00:00王紫竹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对策。马林巴音乐作为一种源自非洲的打击乐器音乐,其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也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文章首先概述了马林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引入和本土化过程。随后,分析了马林巴音乐在中国演出、文化交流以及媒体和数字化平台的传播现状。文章指出了文化差异、资源和资金限制以及市场和受众开发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优化演出与文化交流活动、创新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式、创新演奏技法与乐器改良。通过案例研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成功的传播案例,以期为中国马林巴音乐的传播提供实践指导。最后,文章总结了观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马林巴音乐;文化交流;媒体传播;数字化传播;文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03

一、马林巴音乐概述

(一)马林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马林巴音乐起源于非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马林巴是由几块音板构成的简单乐器,人们在地面上挖坑,将音板放置其上,用木槌敲打发声。这种最初的马林巴虽有一定的音高,但主要用于打击节奏而非演奏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林巴经历了多次优化改良,最终具备了演奏音乐的能力,现代马林巴乐器由此诞生[1]。1894年,危地马拉音乐家塔多模仿钢琴琴键的排列,为马林巴加上了半音琴板,使之半音齐全,便于演奏新的作品。这一创新标志着马林巴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20世纪初,马林巴传入美国,并迅速适应了美国大众对娱乐性音乐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马瑟(Clair Omar Musser)组织了大量的马林巴演出及推广活动,成功地将马林巴带到古典音乐的舞台,丰富了马林巴的表现形式,并挖掘了乐器的发展潜力。现代马林巴是中美洲传统马林巴的制琴工艺与木琴的乐器形式的结合。它不仅在节奏性上突出,还拥有如同钢琴般丰富的音乐语言功能[2]。马林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共鸣器改进与发展阶段、音域扩张与发展阶段、演奏技巧完善与提高阶段。如今,马林巴已成为打击乐学科中发展最快的独奏乐器之一,也颠覆了人们对节奏打击乐器在音乐内容上比较单调的看法。

(二)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引入

马林巴音乐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传入中国,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在中国,马林巴仍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乐器,许多中国人对它并不甚了解。1986年,中国第一台马林巴制作完成,并受到日本演奏家的称赞。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产马林巴的结构和做工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中国,马林巴的发展与推广也得到了一些杰出音乐家的贡献。

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也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随着越来越多的音乐院校将马林巴纳入专业教学体系,马林巴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和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

二、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一)演出和文化交流

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演出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青岛国际马林巴音乐节作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打击乐盛会之一,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汇聚一堂,为音乐爱好者和本地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出。这样的音乐节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还推动了青岛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为青岛的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艺术节期间组织的专场音乐会和展演,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青年音乐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媒体和数字化传播

在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面,马林巴音乐也展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马林巴音乐传播的新渠道。例如,2024箭丽马林巴艺术节在爱达·魔都号邮轮上举行,艺术节期间共组织8场马林巴音乐会和8场马林巴大师课,这种形式为音乐学子带来多彩的夏日文化生活,并通过海上马林巴艺术节的形式,拓宽了马林巴音乐的传播渠道。通过这样的活动,马林巴音乐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增强了马林巴音乐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综上所述,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显示了演出和文化交流的活跃以及媒体和数字化传播的新兴趋势。这些进展不仅提升了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知名度,也为马林巴音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马林巴音乐传播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文化差异与接受度

马林巴音乐在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面临着显著的文化差异和接受度挑战。首先,音乐风格和审美上的差异是一个重要障碍。由于中国听众习惯于本土音乐的风格和节奏,马林巴音乐的独特性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欣赏。此外,教学体系的差异也影响了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因为马林巴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乐器,其教学和演奏方式可能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

在公众认知度方面,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对较低,许多中国人对这种音乐形式并不熟悉,这限制了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接受度和流行度。同时,马林巴音乐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合也是一个挑战。尽管马林巴可以演绎中国民族音乐,但由于其音质特点,可能无法完全复制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如滑音等,因此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扭曲民族音乐的本质。

最后,市场接受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马林巴音乐在中国尚属小众,需要通过教育推广、演出和文化交流等方式,逐步加深公众对马林巴音乐的认识。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在多个层面做出努力,以提高公众对马林巴音乐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并探索马林巴音乐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合方式,以促进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二)资源和资金限制

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教育资源和资金限制的双重挑战。在教育领域,专业的马林巴教师稀缺,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这限制了马林巴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同时,学校和音乐学院可能缺乏足够的预算来购置和维护高质量的马林巴乐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资金方面,高质量的演出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但许多有潜力的艺术家和团体因资金不足而难以参与重要的国际活动,错失展示和提升的机会。此外,推广和宣传活动也因预算有限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资金筹集方面,中国的私人赞助和众筹体系不如西方国家成熟,使得马林巴音乐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文化资助项目竞争激烈,许多项目可能因缺乏知名度或竞争力而难以获得资助。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可能需要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国内外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寻求合作伙伴共同筹集资金,支持马林巴音乐项目;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如在线众筹平台,吸引私人赞助和公众支持;鼓励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共同资助有潜力的马林巴音乐项目,以促进其在中国的发展。解决资源和资金限制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的解决方案[4]。

(三)市场和受众开发

随着音乐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对打击乐器的需求不断增加,马林巴琴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和音乐产业中,马林巴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市场需求的增加也带来了竞争的加剧,国内外众多乐器制造商都在积极投入马林巴琴的研发与生产中,品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消费者需求方面,马林巴琴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特点。消费者对于马林巴琴的追求,不仅仅是其音乐性能,更多的是对艺术品位与生活质量的追求。中高端消费者更加注重马林巴琴的音质、品牌与工艺,而初入门的消费者则更注重价格与易上手性。此外,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消费者对于马林巴琴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对于不同风格与类型的马林巴琴有着更大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开发市场和受众,马林巴音乐的推广需要结合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和定制化服务等方面。例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马林巴琴的音质和演奏体验,同时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外,营销策略也应聚焦于目标市场定位、差异化营销以及品牌故事塑造,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与忠诚度。

总体来看,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市场和受众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以及竞争态势,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策略来抓住市场机遇,推动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四、马林巴音乐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一)演出与文化交流的优化

演出和文化交流是推广马林巴音乐的有效途径。青岛国际马林巴音乐节作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打击乐盛会之一,通过吸引全国优秀人才汇聚一堂,为音乐爱好者和本地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出,推动了青岛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此外,音乐节还设有专场音乐会和展演,为音乐爱好者和青年音乐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因此,优化演出与文化交流的对策应包括定期举办音乐节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音乐家参与,以及通过巡演和国际艺术节提升中国马林巴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

(二)媒体和数字化传播的创新

在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面,马林巴音乐的传播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随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兴起,可以通过线上直播、教学视频和互动活动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马林巴琴的制作过程、演奏技巧等内容,增加品牌辨识度与市场吸引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线上合作项目,如与音乐教育机构合作,进行产品推广与销售,以及组织乐器知识讲座或培训班,提升消费者的产品认知度与使用技巧。因此,创新对策应包括开发专门的马林巴音乐应用程序,提供在线教学和互动平台,以及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沉浸式的马林巴音乐体验。

(三)创新演奏技法与乐器改良

马林巴的演奏技法和乐器形态的创新是其在流行音乐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音乐风格和市场需求,演奏者和制作者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技法和乐器改良。演奏技法的创新包括单音轮奏、滚奏,以及连续跑动性旋律音型等,这些技法的发展增强了马林巴的音乐表现力,并使其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更加灵活多变。同时,乐器形态的改良,如将传统木箱共鸣体替换为金属管体,不仅丰富了马林巴的音色,也拓宽了其音域,使其更适应现代音乐的需求。此外,马林巴乐器制作的精细化和演奏法的多样化,不仅提升了乐器的音质和演奏效果,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这些创新和改良使得马林巴在流行音乐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为马林巴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成功案例分析

1.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传播创新路径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传播呈现出网状交织的特点,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自媒体平台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路径,通过发布、分享、转发等功能实现音乐的传播。这种系统化、专业化的传播方式,使得音乐受众能够准确获取所需的音乐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发表对音乐的看法。

2.激发孩子们内心的律动。上海市三新学校推广马林巴音乐作为美育建设的一部分,通过举办专场音乐会和参与国内外比赛,如“古往击来”专场音乐会和北京首届马林巴艺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对马林巴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学校通过内部指派教师和外聘专业艺术顾问的方式,提升了教学质量,并鼓励学生参与演出和比赛,从而提高了马林巴音乐的普及度。

3.2024箭丽马林巴艺术节。“2024箭丽马林巴艺术节”在爱达·魔都号邮轮上举行,以“海洋之音”为主题,呈现了一场海上马林巴盛宴。艺术节期间组织了8场马林巴音乐会和8场马林巴大师课,为参与者提供了与国内外顶级音乐学院专家交流的机会,这种创新的艺术节形式为音乐学子带来了多彩的夏日文化生活,同时也提升了马林巴音乐的影响力。

4.“在多伦路听见最美的声音”系列音乐沙龙中的马林巴演奏。在多伦路251号公啡咖啡举行的音乐沙龙中,马林巴作为特别有趣的打击乐被介绍给观众。这个活动成功地让马林巴这种不太常见的乐器走进了公众视野,尤其是提到乔布斯选中的iPhone默认铃声就是出自马林巴,这一信息增加了马林巴音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浙江交响乐团上演《竹海聆风》。作曲家郭鸣为马林巴创作了新作——双马林巴(颤音琴)与交响乐队作品《竹海聆风》,这也是交响组曲《多彩浙江》的第七乐章。这部作品的成功上演,不仅展示了马林巴的音乐魅力,也推动了国内马林巴作品的创作和演出。

六、结束语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采取的对策,得出结论:尽管马林巴音乐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传播进展,特别是在演出与文化交流、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面,但仍存在文化差异、资源和资金限制、市场和受众开发等挑战。成功案例显示,创新的传播路径、教育推广策略以及丰富的演出交流活动能有效提升马林巴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望未来,我们应加强对马林巴音乐的学术研究,探索更多创新的传播路径,加大推广力度,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和地区,以及促进国内外马林巴音乐的交流与合作,以提升中国马林巴音乐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期待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丰富中国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华.国内马林巴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研究,2020,40(02):45-52.

[2]李明.20世纪上半叶马林巴及其音乐的发展[J].音乐艺术,2018,34(04):78-85.

[3]王丽.打击乐器马林巴琴及其音乐研究[J].乐器,2019,37(03):60-68.

[4]孙涛.论马林巴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及演变[J].现代音乐,2021,29(06):112-120.

基金项目:2022年四川音乐学院校级项目“马林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CYXS2022076)。

作者简介:王紫竹(1994-),女,山西太原人,博士,讲师,从事打击乐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