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楚剧音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近年来,楚剧在挖掘和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尝试融入流行音乐元素,涌现出了许多优美动听、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推动了楚剧音乐的发展。《万里茶道》作为近年来原创的重点剧目之一,积极推进楚剧音乐的发展创新,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楚剧音乐的创新不仅要强化剧种意识,注重发展与时俱进,还要吸收并借鉴其他艺术的优长之处。
关键词:戏曲;音乐;楚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03
一、创新需要深植戏曲之根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又风貌独特的戏剧艺术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表演为中心,融歌、舞、剧为一体,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枝独特的奇花,其渊源可溯至先秦的乐舞和俳优,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从它的萌芽状态开始,便一直有音乐伴随。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极为重要,与剧本、表演、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相结合,从而集中地表现戏剧内容,是区别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戏曲似乎可被称为音乐戏剧。但是它有唱却不同于歌剧,有舞也不同于舞剧,有对白又不等同于话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结合各地方言演唱,形成各剧种的不同风格韵味。尽管不同的剧种,有时会上演着同一剧本,剧情、场次、角色、唱词完全一样,但人们总不会把京剧听成豫剧,也不会分不清哪里在唱越剧,哪里在唱评剧。方言和音乐,虽都是区别剧种的标志,但起着主导作用和关键作用的,仍然要数音乐。因为在同一地区内,不同剧种之间,所使用的语言是一致的,而音乐却各具特色,可能是腔系有别,剧种相异,甚至伴奏乐器、音阶、音调、旋法、唱法、音乐结构形式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例如,北京一带流行的剧种有京剧、评剧、曲剧及河北梆子等,曲种有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和北京琴书等,真可说是诸腔杂陈,百花竞放。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和念白,器乐部分的伴奏和开场、过场音乐。戏曲器乐是戏曲伴奏、开场、过场音乐等器乐的总称。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和创造,形成了中国戏曲器乐的独特形式和表现手法。它是为剧本主题的体现,戏剧矛盾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塑造,思想感情的抒发和舞台气氛的渲染等服务的,与唱、做、念、打有密切联系。
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指管弦乐器部分,武场指打击乐器部分,统称为文武场。文场除为唱腔伴奏外,并演奏器乐曲牌、过门等过场音乐。常用的乐器有京胡、板胡、二胡、坠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笛、笙、海笛、唢呐等。在不同的腔调和剧种的唱腔中,由于文场所使用的主奏乐器以及其他乐器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各腔调和剧种唱腔的音乐特色。如皮黄系统的剧种用京胡,梆子系统的剧种多用板胡,昆腔用笛子,越剧、锡剧用二胡和琵琶等为主奏乐器。武场的锣鼓点,除配合身段表演外,还具有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烘托舞台气氛,有机地协调统一“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的作用。武场以鼓板为领奏乐器,并以不同类型的鼓、板、大锣、小锣、铙钹构成主体,有时加用其他打击乐器,如堂鼓、星子、云锣等。由于所用打击乐器不同,也构成各剧种的不同音乐特色[1]。
戏曲音乐创新就是要不忘初心,明确发展之源,深植戏曲之根,为取得创新实效筑牢坚实基础。
二、创新需要传承剧种之基
楚剧是湖南、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湖南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的融合,在1880—1890年间流入黄陂、孝感一带,形成西路花鼓。1902年左右进入汉口,1923年加入胡琴伴奏,逐渐取代接腔(帮腔)。1926年定名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楚剧音乐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唱腔丰富多样,包括高腔、悲腔四平、仙腔、迓腔、打锣腔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同时,楚剧还十分注重音乐伴奏,伴奏乐器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等,这些乐器在演奏中相互配合,为唱腔提供丰富的和声和节奏支持。
方言和音乐,虽都是区别剧种的标志,但起着主导作用和关键作用的,仍然要数音乐。楚剧是湖北人民的乡音,它通俗易懂,深受湖北群众喜爱。楚剧姓“楚”,楚剧音乐要保持自身独特风味,是必须始终秉持的创作理念。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类的重要标识就是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既受一方水土的孕育,又是表演者与观众在长期互动中做出的文化选择,它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审美心理与听赏习惯,承载的是“地方性知识与经验”。因此,贯穿“剧种”意识、坚守剧种独特性,是对地方文化的守护与维护,是保护戏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是警惕戏曲音乐流于“泛剧种化”的一种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楚剧也要革新、要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这是个复杂、细致的工作,不是用一两个戏去轰动社会,也不能只是迎合一时风尚,为了创新而创新,刻意标新立异,将剧种优势也“改”掉,会失去自身风格特点,失去原有广大观众。诚如根雕艺术,树根如果被斧劈刀砍,或放在车床上加工,那就不会有树根的影子了,那还是根雕艺术吗?楚剧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增强剧种意识,通过真正的革新创作,让它永葆生机活力,永远能够“活”在舞台上,永远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
《万里茶道》不仅从剧情内容上充分彰显湖北地方特色,还充分发挥楚剧声腔特色,保留楚剧传统唱腔的风格,浓郁的楚风、楚韵、楚味,让楚剧传统观众感受到很亲、很近,很享受,充分体现了地方剧种的重要意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坚持地方特色、夯实剧种之基的创新,才是楚剧音乐得以传承之基,也是走向全国,甚至迈出国门的根本要义。
三、创新需要把握时代之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戏曲音乐的风格和时代精神如何统一,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是戏曲音乐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中国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坚持走革新之路,吸收新的元素,注入新的血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而变革、丰富自己。如果不顾时代的要求,脱离艺术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制约,而去追求风格,其结果必然和当代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不相适应。戏曲音乐的风格,应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审美理想等因素,而创新调整曲调旋法特点、句式结构特点、发声润腔特点,以及乐队编制和伴奏方法特点等。这些体现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作曲者、演唱者的创作个性中,其中的共性,就是这一时期基本一致的风格特点。它一旦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形成一种时尚。人们在创造活动中“一方面要标新立异,另一方面又要求统一于社会流行标准”。因此,它将在同代人或后代人中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新的艺术经验,成为新的传统。当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些经验和传统就成为这一时期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去发展、去创造,从而形成新的时代风格……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3]。
楚剧音乐的创新,积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楚剧。《万里茶道》剧本为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展现空间,如每场都有男女主人公的不同情感唱段,唱多说少。另外,每场开幕都有不同内容的合唱,加上导演借用了歌剧方式,安排了大量的对白音乐、间奏和舞蹈音乐。
(一)戏曲语言音乐化
所谓语言音乐化,即按照字的声调高低,随着情感的变化,用流畅的音符连接,而形成一种优美的旋律,给人以美感享受。楚剧唱腔,特别是女腔,语言性强,旋律性差,俗称“报字腔”。《万里茶道》中的各腔,均采用语言音乐化的方法,使唱腔旋律流畅自如,便于歌唱,听来悦耳,克服“报字腔”的缺点。
(二)腔调旋律发展化
楚剧腔调几乎无腔(这里的腔指甩腔或长腔),可是仙腔却有着两个固定不变的长腔,而且这两句腔分别在两个不同调式和调性上。《万里茶道》第四场主人公玲珑唱的仙腔,就是利用这两个不同调式,在上下音区内发展了两个新的旋律层。当人物悲怨时唱“天孕地养如万春”,唱腔在高音区环绕,发展微调式旋律,形成高音区旋律层;当人物沉思着“进城与不进城”的利害冲突时,唱腔转入低音区,商调式旋律在低音区迂回,形成低音区旋律层。两个旋律层保持着仙腔调式和调性特征。由于音域的扩充,使唱腔旋律变化幅度大,形态色彩丰富。然而这些新的旋律均是以传统仙腔音调为元素,借鉴西洋作曲技法而形成的,因此,怎么唱令人感觉还是仙腔。
第三场和第六场的女迓腔,在语言音乐化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深挖人物内心世界,用各种不同的作曲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复杂的感情。创作实践证明,人物感情表达得准确、深透,腔调旋律自然丰富多彩。
(三)楚剧板式创新化
第四场男女主人公激烈争辩“进城与不进城”的道理时,在导演的启发下,创造了一个“京板楚腔”的慢流水板与快流水板。所谓“京板楚腔”,即京剧的流水板型,用楚剧腔调演唱,效果很好,这个板式的输入,丰富了楚剧板式变化,扩大了楚剧唱腔的表现范围。
(四)唱腔色彩丰富化
观众经常听到的楚剧是迓腔和悲迓腔,因此他们以为这些腔才是楚剧。但是,在专业人员眼中这两支腔用得太多(全剧反复唱),显得唱腔色彩十分单调乏味。
实际上,楚剧声腔很丰富,它拥有板腔、高腔、小调三类声腔,而这三类声腔又有各自不同的腔调,如板腔包括男、女迓腔、仙腔、思儿、悲腔、西江月、四平、十枝梅、应山腔。高腔曲牌有近百支,小调也有八十支左右。如果所有腔调都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楚剧音乐将会大放异彩。
《万里茶道》的音乐布局,有意运用了楚剧的三类声腔,以此来丰富唱腔色彩。如第一场两位主人公唱腔,采用了富有小调色彩的应山腔,使戏在欢悦的情景中拉开剧情序幕。第三、第四场又采用小调表现欢乐情绪。第三场表现玲珑痛失叶天韬后的悲痛情感,在怀念二人年幼时两小无猜的美好情境时,所唱大段唱腔采用了高腔曲牌梧桐雨。第四场是主人公玲珑的核心唱段,采用了有着“楚剧反二簧”之称的仙腔演唱。第五场叶天韬唱段和第六场玲珑唱段均属中心唱段,采用楚剧的主腔——迓腔演唱。第六场玲珑的“三杯茶”唱段,则以女迓腔旋律为素材,借用分节歌体音乐形式,创作了一段别具风格的唱腔,为全剧唱腔增添色彩,使全剧音乐旋律多姿,腔调丰富。
四、创新需要借鉴他山之玉
“纵向继承横向借鉴”是我国早就提出的文艺方针,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关系,应该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借鉴。也就是说,在传统艺术无法表达下,则必须向其他艺术品种借鉴。《万里茶道》每场开幕都有合唱,导演对这些合唱的处理,从意义到色彩均是不相同的。有写“茶道漫漫”意境的男女声合唱,有水上航行的船夫号子,有茶队行走在高山上的山歌劳动号子,有地域风情的女声小合唱等。这些音乐形式戏曲是没有的,必须借鉴歌剧写作方法和寻找素材。另外,剧中大量的配乐写作,为了旋律色彩统一,必须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音乐变奏才行,这样就不会杂乱无章。因此,学习西洋作曲方法,首先创立一个主题音乐,另向京剧样板戏学习,为剧中主人公创立一个形象音乐。在《万里茶道》剧中,将主题音乐的旋律片段与人物形象音乐融会在一起,以此为动机,通过对动机的各种变奏,而形成了全剧各种不同情景的配乐。同时,为了与唱腔衔接自然,将人物形象音乐的后部分融进楚剧音调。这种方法能使全剧音乐色彩达到完美统一。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在保持楚剧音乐风格中,坚定走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之路,将不断丰富楚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楚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永,孟宪辉.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罗周,周淑莲,傅江宁,等.楚剧《万里茶道》[J].中国戏剧,2016(01):2.
[3]孙凡.荆楚音乐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论文选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7-),女,湖北武汉人,本科,从事琵琶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