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辙归韵在流行演唱情感表达中的应用

2024-12-06 00:00:00包莉
艺术大观 2024年27期

摘 要:现在流行演唱界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淡化语言因素,丧失语言美感的倾向。例如,现在一些流量歌手,他们的歌曲在快速的节奏和现代化的旋律下,演唱毫无语言技巧,随意性极强,模糊了许多语音,情感表达毫无起伏,与歌词意义脱节。中文演唱是以中文语音为基础的,情感表达也建立在语音清晰、准确性上。不尊重中文语音发声规律的咬字、吐字、演唱将是干瘪无味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中文流行演唱的基本要求。在流行演唱中,只有理解和运用好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如“咬字头(出声)—吐字腹(引腹)—收字尾(归韵收音)”,才能够表达好中文歌曲的意义和情感。更进一步地,我们要使流行歌曲演唱更细腻、出彩、灵活与丰满,就需要根据歌词的句法、表达的情绪和作品整体风格,进行更细致和有意识的吐字归韵调节。

关键词:流行演唱;合辙归韵;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7-00-03

一、传统韵脚理论概述

(一)十三辙的理论来源与基本内容

十三辙的发明人和发明时间,至今已难以考据。可以肯定的是,十三辙的发明是随着北方戏曲艺人的逐渐摸索,在群体中形成的。直到民国时期,有学者将韵部归纳总结并审定为《北平十三辙》,并出现了一些以十三辙冠名的戏曲韵书,以指导京剧的创作、演唱[1]。它将之前纷繁复杂的韵部归纳出来,以“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为原则,形成十三个相近的韵部,每个韵部以两个代表字来命名,如“梭波”辙、“姑苏”辙、“灰堆”辙等。这种以北方语音为基础形成的韵部总结,当时又被称为“十三道大辙”,从古至今,北方的歌谣、戏曲和诗歌基本按“十三辙”押韵。1965年,为了规范化现代汉语的读音,为使用旧韵的韵文、诗歌作者编写总结“新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诗韵新编》[2]。《诗韵新编》不拘泥于古代韵书,采用更适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押韵方式,归纳出十八韵、十三辙,即为我们现在所广泛使用的韵脚。

(二)归韵的理论来源与基本内容

归韵来源于音韵学。音韵学是一门古汉语传统学问,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随着天竺佛教传入中国,“音韵学”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韵学”研究应运而生。我国第一部声韵学的著作《声类》,由魏朝学者李登撰写。隋朝音韵学家陆法言写出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韵书《切韵》,发现了汉字中的“字音拼合”,即为归韵的最初形态[3]。之后众多的韵书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产生的,如宋朝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等。元代周德清著述《中原音韵》将音韵归为十九种, 并提出在戏曲中的演唱规范(归韵)[4]。之后代表性的著述有: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曲律》、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清代徐大椿《乐府传声》。其中,《乐府传声》为传统声乐理论集大成者,对戏曲演唱发声做出了系统性阐述[5]。

我国传统声乐理论(戏曲)将字音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分别在演唱上做了要求,其中,字正腔圆是基本要求[6]。吐字归韵是达到上述要求的方法,具体要求字音清楚、准确、完整、饱满,需把握出字、立字、归韵的要领。其中,出字是指吐字归韵过程中对字头的处理,要求做到字头有力,叼住弹出;立字是指吐字归韵过程中对字腹的处理,要求做到字腹饱满,拉开立起;归韵是指吐字归韵过程中对字尾的处理,要求做到弱收到位,趋势鲜明。需要指出的是,“归韵”不等同于“收音”。归韵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复杂的韵或者拉为长音的韵,也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同样需要细致处理,不能草草收音。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韵有不同的种类,对应有不同的演唱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式统称为“归韵”[7]。

二、基本原则

咬字归韵最基本的原则是咬字、吐字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是古人对汉语演唱要求的精要概括。在汉语语音规律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流行作品的语言风格,将汉字的“四呼”“五音”“十三辙”“四声”等交代清楚,使歌词内容以及意义得到清晰准确的表达,使听众欣赏到中国语言作品的语言韵味和细腻情感。

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流行演唱歌者,不仅要有优美、悦耳的音色,而且要理解汉语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律,用清晰标准的语言表达歌词的意义和情感。想要通过歌曲打动人心就需要做到语间达意、字里传情,需要处理好咬字吐音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按照传统的汉语演唱理论,我们需要做到“五音”咬字:唇、舌、齿、牙、喉,“四呼”吐音:开,齐,撮,合,然后在演唱中找到韵母发声形态,在此形态上发出声母,最后归韵收声,形成完整演唱发声。这些即为中文演唱发声的基本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的调节。下面以“十三辙”归韵收声部分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和处理方式为示例。根据情感表达的强烈程度,将“十三辙”分为三个等级(洪亮级、柔和级、细微级)进行探讨[7]。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类在古人中区分较为明确,使用方式更为固定,在流行演唱中,这种区分往往没那么明显,但是发声特点是共通的,情感表达的方式也是共用的,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一)“洪亮级”辙在流行歌曲演唱情感表达中的应用分析

“洪亮级”辙包括“江阳、中东、言前、人辰、发花”五道辙。演唱时的情感基调是响亮、开朗、明快。这一类辙在军旅歌曲中大量得到应用,如《说句心里话》《小白杨》等,也应用在许多庄严、宏大的歌曲中,如国歌等。这一类歌曲往往表达情感强烈,演唱风格明亮,具有鲜明特征。本类型的辙,除“发花”外,均需要进行归韵处理,下文以《小白杨》为例进行分析。

《小白杨》歌词韵尾:……小白杨/……哨所旁/……干儿壮/……北疆/……沙沙响/……银光/……小白杨/……也长/……边防/……家乡/……杨树庄/……轻轻讲/……心上/……身旁/……小白杨/……绿军装/……守边防。《小白杨》以“杨、旁、壮、疆、响、光、长、防、乡、庄、讲、上、装”等作为韵,因此是严格以“江阳”辙为韵的一首歌。“ang”就是这首歌最重要的汉语语音。“ang”发音时,口张开,先发“a”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软腭,舌头向后缩,气流从鼻腔泄出,归韵到后鼻音尾“ng”。在这一个归韵的过程中,使用了最宽的口腔音“a”,再转入鼻音中,因此共鸣腔体非常宽大,适合发出宏大、明亮的声音。在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演唱这首歌曲时,综合运用了口腔、咽腔、鼻腔等共鸣腔体,适当的延长了“a”的发音,最后将“ang”归韵到鼻腔时,带来一种近似于口语、亲切的感觉,同时声音洪亮而有穿透力,尾音中延长的鼻音形成一种颂扬、赞美的感觉,赞美小白杨和官兵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形象。如果在演唱“ang”时,归韵不恰当,将“a”部分演唱过短,就会使口腔共鸣局促,使整个语音狭窄而没有宏大的感觉;如果“a”部分演唱过长,归韵到鼻腔过晚,就会形成两个语音,造成脱节的现象。

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阐述:“凡曲以晴朗为主,欲令人知所唱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然有声极响亮,而人仍不能知为何语者,何也?乃交代不明。”因此,对于以“晴朗”为主的洪亮级“辙”,在演唱时一定要交代清楚,特别是归韵时,将归韵的比例、归韵的去向、归韵时各个腔体的使用都要有合适的交代,才能够“令人知所唱为何曲”。

(二)“柔和级”辙在流行歌曲演唱情感表达中的应用分析

“柔和级”辙包含“遥条、怀来、梭波、由求”四道辙,适合表达温柔、哀伤、暗昧、柔美等情绪,因此在流行音乐中,应用较为广泛,可以找到大量对应的流行歌曲,如《千里之外》《她说》《你给我听好》等。除“梭波”辙之外,另外三辙均需要进行归韵处理。下文以周杰伦《千里之外》为例,进行其归韵以及与情感表达关系的分析。

“怀来辙”代表歌曲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部分歌词:……悬崖/……沧海/……归来/……安排/……意外/……走开/……城外/……不开/……对白/……出来/……存在/……感慨/梦醒来/……窗台/……打开/……未来/……来拆/……离开/千里之外/……黑白/……年代/……不该/……相爱/……离开/……之外/……还在/……何来/……难猜/……等待。怀来辙是柔和级辙中较窄的韵,发声时双唇张开,先开始发/a:/音。舌部肌肉放松,然后颚部慢慢抬起滑向/ɪ/音,嘴唇慢慢合上,形成归韵。/aɪ/是个“开合双元音”,即牙床由半开到接近半合,口形由大到小。发音时舌位由低到高,音量由强到弱,由长到短,由清晰到含糊。/ai/适合表现哀伤、柔美等情绪。“崖、海、来、排、外、开、外、开、白、来、在、慨……台、开、来、拆”等韵词,这些字开口度不大,婉约动人,细腻描写对已逝爱的感触与感伤。在归韵的细节上,周杰伦在演唱本首歌曲时,一改之前含混的发声方式,严格按照中文归韵方式,并进行了归韵的细致处理。即/a/和/i/在归韵中的比例进行了用心处理,如“崖”中/a/的发声成分比/i/要更多一些,当快进入副歌的“拆”中/i/的发声成分比/a/明显更多,而中间一部分的韵字,两者的比例相当。因此,归韵中不同元音的比例能够决定歌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副歌使用了更多成分的/i/,显得明亮、悦耳一些,主歌/a/成分多一些,稍显暗淡、委婉、凄美一些。当注意到中文语音发声的这些细节以及归韵技巧,流行歌曲的情感表达将会更加细腻。

cL0Eh8x5FolBef5kKegWfR+7XnIcgbaM5HnyVsEV1EY=

(三)“细微级”辙在流行歌曲演唱情感表达中的应用分析

“细微级”辙包含“灰堆、乜斜、姑苏、衣七”四道辙。演唱时相较上述两类辙,更加细腻、委婉。在这一类辙中,只有“灰堆”是需要归韵的,另外三道辙属于单韵母,不需要进行归韵处理。“细微级”辙由于情感表达细腻,同样大量应用在流行歌曲中,特别是伤情类别的歌曲中。下文以杨坤《无所谓》为例,进行其归韵以及与情感表达关系的分析。

“灰堆”辙代表歌曲为杨坤的《无所谓》。部分歌词:谁会爱上谁/无所谓 谁让谁憔悴/流过的幸福 是短暂的美 幸福过后/才会来受罪 错与对 再不说得那么绝对/是与非 再不说我的后悔 破碎就破碎/要什么完美 放过了自己 我才能高飞/无所谓 无所谓 原谅这世界所有的不对/无所谓 我无所谓 何必让自己痛苦的轮回/我无所谓 错与对 再不说得那么绝对/是与非 再不说我的后悔 破碎就破碎。《无所谓》可以归到苦情歌之列,歌词意义较为伤感,应用细微级的“灰堆辙”很适合引出哭腔,符合歌曲的主题。灰堆辙的腹部元音是/e/,韵尾为/i/。学习该音发音方法先要学习/e/和/ɪ/这两个单元音,嘴巴张开成半圆形,开始发/e/音,然后颚部慢慢抬起滑向/ɪ/音,形成归韵,嘴唇慢慢合上。进行此辙的语音训练时,需要轻收/i/,气息向前上方推进。归韵之后,韵腹/e/被弱化,韵尾/i/由此突出,延续时值略长。/i/属于最窄的元音,当归韵到此元音时,容易产生内敛、伤感的情绪,情感的细微表达得以体现。《无所谓》这首歌,杨坤在演唱时可以将/i/拉长并加入颤音、哭腔等修饰,加强了伤感的情绪。

三、结束语

本文在合辙归韵的传统韵脚理论基础上,总结提升流行演唱中韵脚处理的技巧、方法。将“合辙归韵”的韵脚理论应用到流行演唱中,以汉语韵母音在歌唱中的发音特点为切入点,以丰富流行演唱,特别是中文流行演唱的表达方式与技巧,使歌曲处理方式更加切合个人语音特点,并且更加具有中文韵味和个人韵味。本文结合实际的歌曲进行分析,对“合辙归韵”在中文流行声乐作品歌词创作以及演唱技巧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中国流行声乐是汉语语音与音乐旋律的有机结合,汉语的语音发声是基础。对于中文流行演唱,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发声应该作为最基础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应用。但是现在流行演唱界出现了明显的淡化语言因素,丧失语言美感的倾向。许多歌手不重视汉语语音,仅仅将声音发出再结合上旋律就形成歌曲,长此以往,将丧失中文韵味。本文呼吁所有的流行音乐界人士重视汉语语音发声基本理论,正确使用汉语语音进行流行演唱,这对于提高歌唱者整体演唱水平和保留汉语语音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诗韵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诸炜.《乐府传声》在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中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2013(11):59-61.

[5]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J].中国音乐,2005(03):135-138+148.

[6]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7]张红星.论韵辙属性的综合分类标准[J].社会科学辑刊,2006(03):235-239.

作者简介:包莉(1986-),女,四川南充人,博士,讲师,从事流行声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