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模式的思政互融课堂实践

2024-12-06 00:00:00陈伟萍张任杰
中国德育 2024年22期

摘 要如何实现寓“思政小课堂”于“社会大课堂”、以“社会大课堂”显“思政小课堂”,是当前高中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通过系统梳理高中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三维二联、一心四合”的思政互融课堂实践模式,并据此开展了“知行古今、多彩黔途”贵州人文行走课堂,为高中思政互融课堂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和经验。

关键词思政教育;互融课程;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陈伟萍,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张任杰,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二级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在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其中,“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是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2022年7月,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高中阶段是学生政治理念和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好“大小课堂”的思政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真正实现寓“思政小课堂”于“社会大课堂”、以“社会大课堂”显“思政小课堂”,已成为当前高中思政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上述背景,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通过系统梳理高中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逐步探索形成了“三维二联、一心四合”高中思政互融课堂开发模式,并基于这一模式,设计实施了“知行古今、多彩黔途”贵州人文行走课堂,在助力学生思政学习的同时,也为贯彻“大小课堂”互融的思政教育趋势、体系化和深度化研究高中思政互融课堂提供了真实而生动的实践案例。

一、“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思政互融教育模式概况

学校探索形成了“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思政互融教育模式。其中,“三维二联”指的是从课程内容、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等三个维度联动“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一心四合”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协同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四方主体开展合作,开发和实施有效的“大小课堂”互融课程。通过这一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有效联动多方主体合力育人,以期实现树立育人素材多样化选取的大视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育人大格局,构筑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相结合的育人大阵地的目标。在这一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学校实现了典例研究、资源开发、资源评估、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评价、新例研究的循环(见图1)。

具体而言,“一心四合”的开发模式结合了学校已有的实践成果,在课程开发初期对各方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和整合。一是教师对接学校、家庭、社会,实现四方合作,扩充可选课程资源来源;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甄别满足互融课程需要、符合学生思政学习特点的资源内容;三是建立长效的资源开发和整合体系,包括服务于资源收集的社会合作机制、家校对接机制,服务于资源整合的教师管理机制、教学研究机制和教务调配机制等,保障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高效运行。

“三维二联”以内容、形式、评价三个纬度的一致性联动“大”课堂和“小”课堂。在内容上,“大小课堂”互融于教材文本。“思政小课堂”的知识性内容承载于“社会大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体验性内容收拢于“思政小课堂”。在形式上,“大小课堂”互融于学生实践。学生在互融课程中既扮演“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者、参与者,又扮演“思政小课堂”的学习者、生成者。在评价上,“大小课堂”互融于一致的素养目标。“大小课堂”都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

二、“知行古今、多彩黔途”思政互融课堂实例

近年来,人文行走课程已成为学校颇受欢迎的研学活动形式之一,为“大小课堂”互融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学校的德育案例“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提升学校文化自信”在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学校在研学活动方面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学校基于“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思政互融教育模式,设计和实施了“知行古今、多彩黔途”贵州人文行走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的长线活动。

在普通高中思政学科统编版教材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课程内容丰富而抽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也是学生普遍反映较为难学的模块。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基于“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模式,设计了以“知行古今、多彩黔途”为主题的贵州人文行走路线。该路线主要包含三个研学站点,各研学站点基于“三维二联”模式,从内容、形式、评价三个维度贯通大小课堂。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学校以互融课堂助力传统课堂,在协助学生突破《哲学与文化》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和思维核心素养。

(一)俯瞰他乡,拥抱差异

学校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决定将贵州省博物馆作为研学活动的起点,并根据博物馆的特点设计了研学任务。

博物馆作为“社会大课堂”,环境开放、行动自由,且拥有丰富的内容量,能以物质载体呈现贵州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任务时,给予了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空间;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尽可能采用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自发生成知识内容和情感体会。通过博物馆研学,学生能较为直观地突破“影响文化的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知识内容。

要做好互融课堂,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更新。在评价主体方面,学校要求学生、教师、社会三者统一;在评价视角方面,要求兼顾知识和素养;在评价过程方面,要求课堂内外贯通。

在研学问题方面,学校根据研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了多个研学问题,如“贵州世居民族18个,哪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让你印象深刻,简述该民族的特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产生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请从文化和哲学两个角度分别谈谈你的看法。”通过问题指向,学生能够整体了解贵州的地域特征,并基于兴趣探索了解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们从政治、经济、地理等角度,分析了文化差异的成因,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探索,自主生成了知识内容。

在研学作业方面,学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博物馆所见所闻,写一篇博物馆游览日记。学生们基于各自的兴趣,完成了多种多样的游览日记。有些学生对彝族新年、瑶族盘王节等民俗文化感兴趣,还有些学生自主探究特色文化的成因。日记作业不仅为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了平台,也给予了学生沉淀思维、发展更深层次素养的机会。

(二)龙场悟道,惟精惟一

宁波学子对王阳明有着特殊感情。王阳明提出的心学中包含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具有丰富的思辨性和德育价值。因此,学校将研学第二站确定为王阳明的悟道之地——龙场。

在活动前,带队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教条示龙场诸生》文本以及王阳明心学简介等基本材料。这些材料既包含了爱国主义情怀,也蕴含着“崇正义”的美德,不仅适合开展劝学教育,还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基于该站点内容的丰富性,本站研学采取分组形式,A组致力于学习和生活体悟,B组致力于探索文化意义,两组还要共同开展哲学思辨。学生结合王阳明的心学理念,对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时代内涵产生了更深的认知和理解,不仅突破了相应的教材知识,也收获了文化自信。

学校为学生设计了研学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角度,讲述自己对王阳明心学的看法。该作业在设计时已经为学生设置了辩证视角,因此,两组学生都能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从反馈来看,学生们的讨论既深入又不失全面,基本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完成论点的自洽。最后,学校将优秀论文印成小册子供学生交流探讨,将研学评价延续到课堂之外。

(三)革命圣地,红色记忆

学校以“溯源初心使命”为目标,将研学的第三站定为遵义会址。

在形式上,遵义会址作为红色教育盛地,除了一般展馆,还有红色电影、模拟情境等多种体验方式,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更为有趣、有效。爱国之情应以学生自发生成为宜,“思政小课堂”应尽可能减少痕迹,透过“大课堂”的体验实现润物无声。

在内容上,遵义会址代表的历史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生通过理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抉择以及马克3358ff499fd5e709d6c1677f916905f5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指导意义,在真实情景中强化了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学知识的理解。

在遵义会址的红色研学过程中,学生在敬畏先烈之余,时而感怀,时而自勉,尽显红色学子风尚。他们针对“简述遵义会议对我国革命事业的影响”等研学问题,通过互评深化了对遵义会议的认知,深刻体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革命的指导意义。他们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实现了知识内容和核心素养的双重突破。在学校的要求下,学生们结合遵义会议的历史,为革命先烈写下了一篇篇赞辞。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互评,选出优秀赞辞作品,既强化了学生对遵义会议的具体理解,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思政互融教育模式的后续规划

目前,“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思政互融教育模式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学校开展的“知行古今、多彩黔途”互融课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后续将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和实践验证,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的模式和路径。

一是加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大小课堂”的互融要求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统一,要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恰当地嵌入“社会大课堂”,这对活动形式、情境选取等环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活动的体系性和完整性。

二是提升重难点问题的教育效果。互融课堂给予了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机会,通过交流会等形式强化了学生对学习内容中重难点的理解。但设计者和教师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深度和广度的引导、管理和评价,使学生更好地聚焦和深入重难点问题,更好地实现研学目标。

三是提升“大小课堂”的效率。“大小课堂”互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成本。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细化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流程,注重行前、行中、行后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小课堂”的整体效率。

行走课堂的开发是构建“三维二联、一心四合”思政互融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学校通过开展贵州人文行走活动,以互融课堂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辩证思维品质,在沉浸式课堂中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开门上思政课”,开发出更多的行走课堂,进一步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