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南岸,稻香四溢,古塔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拉塔湖中,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这里便是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的拉塔湖村,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美丽村庄。多年来,拉塔湖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依托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和农机跨区作业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增收”,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车头”带着走
传统产业蹚出致富新路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拉塔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秋收景象。大型农机车在整洁的街道上穿梭往来,农用无人机在广袤的田野上空翱翔作业,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让这片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
以前,村里可是另一番景象。“拉塔湖村靠辽河,高地少来洼地多。十年倒有九年涝,两场大雨就成河”便是当年村庄的写照。
“你还是回村吧,你办法多,村里党员群众都愿意跟着你干。”1996年,乡干部的一通电话打给了当时正在城里做生意的马喜军。马喜军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换届后到城里做生意,当时收入很高,买了楼房,孩子也在城里上了学。一边是家庭红火的日子,一边是村里乡亲们迫切的期待。马喜军没有犹豫,毅然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回到村里,带领村民闯富路。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马喜军通过调研找准了方向,确定了“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的发展思路。他沉下身子,带领村“两委”班子一门心思研究打深井、开荒地、修水渠、学技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那段时间村干部的工作常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改变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马喜军邀请技术专家手把手为村民讲解农机使用技术,全村农机普及率逐年扩大。2012年,全村实现水稻种植收割全程机械化,成为沈阳市第一个农机专业村。如今,村党支部领办农机合作社2个,拥有大型拖拉机80余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近20台,高速插秧机百余台,农用无人机5架,各类农机具400多台。每年除完成本村农机作业外,农机合作社还组织村民到辽宁省内其他市县,以及吉林、黑龙江等地跨区作业,每年创收约180万元。
村党支部深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依托村内现有资源优势,领办、创办了拉塔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喜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订单农业、庭院经济等,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30万元,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
党员带头干
党群共富搭上发展快车
在收割机上,老党员任家海正指挥着车队前往村里最后一块没有收割的稻田,他告诉记者:“在党群共富责任区里,收割作业都排好了期,机器一上,百亩稻田,最快只要一天就能收完。”
村党支部强化三级党组织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将拉塔湖村划分为4个网格,设置了4个党员中心户。以网格为单位,建立水稻种植服务、水产养殖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庭院经济服务4个党群共富责任区以及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站,全天候为村民提供服务。全村统一购置种子、化肥、农药,统一播种、收割,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员致富骨干、村“两委”班子和困难群众“一对一”包保责任制,引导党员致富骨干依托自身创业优势,结对带动身边群众开展生产经营。
稻米种得好、收得快,更要卖得火。又到稻米飘香时,为了让拉塔湖村的稻香飘进千家万户,村党支部搭上了直播“快车”。今年秋收,马喜军在多个直播平台推荐拉塔湖村大米。因拉塔湖村严禁在本村区域内建设工业项目,生产出的水稻均为无公害绿色稻米,一时火爆全场,2000多斤的稻花香大米上线几分钟就被抢购一空,大受欢迎。
技术引浪潮
青年农民握紧振兴接力棒
“温度是水稻储存的关键因素,应控制在10℃到15℃,湿度在60% 到70%。”家庭农场青年带头人张明辉谈起种植头头是道。近年来,像张明辉一样返回拉塔湖村创业的青年有30余名。
是什么让他们有“底气”回乡?张明辉告诉记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村里对创业的支持。
为了解决返乡创业青年起步难、组队难、发展难问题,村党支部与沈阳建设银行道义支行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伙伴”协议。银行提供低息贷款,贷款随用随取,不用不计息,累计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生产资金500余万元。同时,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并联系相关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技术、资源支持。
随着越来越多青年的回归,新理念、新技术也真正运用在了拉塔湖村。以往,由于低洼的水稻田会让收割机陷入泥泞中,无人租种;现在,擅长农机修理的返乡青年改装了履带,让收割机在“水泡地”也能如履平地。曾经,田间的除草、施肥工作完全依赖人工;如今,通过远程遥控无人机作业,一人即可轻松完成。过去,稻田的水位需要人工实时监测,既耗时又费力;当下,升降水位已经可以通过无线遥控来实现……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动力。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创业青年还组建了农机服务站、生产资料服务站。今年水稻进入开苞破口期时,沈阳遭遇73年以来最强降水,若稻田积水,会对扬花授粉造成影响。村里青年第一时间成立突击队,迅速集结奔赴排水站前线,持续奋战15个小时,完成了2000余亩稻田排水任务。
看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村里的老庄稼把式无不喜笑颜开。马喜军感慨:“这些年轻人返乡创业解决了未来谁种地的问题,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能握紧这个接力棒,能让这条老‘稻’路走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