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的本质是生产和需求,当两者实现平衡,或者同步向上,那么经济就处在稳定运行或者增长之中。
在很多行业,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中国制造”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有一流竞争力。但是,巨大的生产能力时常对应着内部需求不足的难题。因此,厂商必须从外部需求找空间。很多产业的发展充分诠释了这个道理,在经济的换挡期,它们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汽车行业是最典型的例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项数据,今年1—10月,我国汽车出口485.5万辆,同比增长23.8%。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79.8万辆,同比增长29.7%;新能源汽车出口105.8万辆,同比增长6.3%。在全球市场都充满动荡的时候,取得如此成绩可谓非凡。
从出口品类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一直都处在升级换代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经历了衣箱鞋帽出口的初级阶段;加入WTO之后,机电产品出口步入高潮,中国制造业开始“质变”;现在,我们早已进入耐用工业品出口的高级阶段。这一路径和日本、德国或韩国等出口大国是一致的。
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背后是国内产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进步。但商品的升级,也意味着“中国制造”的竞争者变得更加广泛,我们面临的贸易壁垒也会更多。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贸易领域的“打打谈谈”“斗而不破”。
随着国际形势近年的巨变,贸易领域的不确定性再次增加。在此背景下,一些新趋势也正在发生,除了货物出口之外,另一些种类的“出口贸易”也在发生。
在11月2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透露,去年底以来,中方先后对38个国家实行免签,目前累计同25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实际上,吸引外国人来中国旅行也是一种“出口贸易”。外国友人进入中国,要将外币兑换为人民币,与企业出口创汇的逻辑一致。他们使用人民币在境内消费,等于我们出口的不是货物,而是这些行业的服务。
当然,对更多国家开放免签,必然有着更高维度、更深远的考虑。但不可否认,随着外国消费者的到来,必然会拉动一些领域的需求。
比如,国家移民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8月份就曾透露,今年1—7月份,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签发口岸签证84.6万证次,同比上升182.9%。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公开数据,来华旅游外国人日均消费是3459元,预计可以直接拉动消费超过1000亿元。
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任何经济强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从20世纪开始,西方国家所有的经济放缓,都和有效需求不足有关。中国经济的实体基础依然坚实,经济韧性十足,并且中国经济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经济理论。但不可否认,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已被多次提及。
从“打打谈谈”“斗而不破”的贸易博弈,到免签开放带来的入境游热潮,本质上都是对境内外有效需求的发掘过程。
需求可以去发掘,更可以去创造。创造需求的过程,也是改革的过程。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产消费者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根本上提振消费,做大内部有效需求,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一些微妙的变化,值得关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增幅很小。此外,平均资本利润率和平均资产利润率都出现环比下降。银行利润数据远不如前几年,固然和大环境有关,但也不可否认,新购房按揭利率和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的确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不论对消费带来的正面影响有多大,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
创造需求,需要主动作为。从经济角度来讲,改革和开放都是创造需求的过程。放开管制,发展生产力,增加人民的收入,这是内部需求;融入全球经济,从发展出口产业,到在全球配置生产,这是外部需求。面向需求的措施,往往是最务实、最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更重要的是,它以人为本。
需求提振,正在路上。
南风窗2024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