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讨了1938年至1941年间,《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这一时期,黑白木刻版画成为《新华日报》的重要配图元素,激励了全民族的抗战斗志。四川逐渐成为大后方文化艺术中心,版画家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主题和民众生活的木刻作品。两者之间的互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新华日报》为四川版画提供展示平台、版画家参与报纸美术编辑工作以及两地版画家的交流与合作等。《新华日报》副刊也推动了四川版画的发展。《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共同为抗战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 键 词]《新华日报》;四川版画;新兴木刻运动;木刻阵线;黑白木刻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75-03
文献著录格式:林涌.1938年至1941年的《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J].天工,2024(33):75-77.
四川版画可以追溯至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随着抗战的爆发,大量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西迁重庆,四川逐渐成为版画艺术的重要创作基地。这一时期,四川版画艺术家结合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的版画作品,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四川版画艺术风格。“1938年至1941年的《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这一选题旨在深入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1938年至1941年间,《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一时段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新闻传媒与艺术创作在动员民众、宣传抗战思想、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选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理解中国现代新闻传播史和艺术发展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历史背景
1938年至1941年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新华日报》承担着重要的战时宣传和舆论引导任务,与此同时,其作为战时版画艺术的重要发表平台与载体,强势推动了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四川版画正是在此阶段形成了清晰的“轮廓”。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在创刊当天,《新华日报》便报道了“抗敌木刻画”的相关内容——1938年1月8日至10日,全国抗敌木刻画展览会举办,《新华日报》以《“抗敌木刻画展览会”参观记》为题,报道了此次展览的盛况。
该版块中刊登了《略论中国的木刻》《中国必须有自己木刻》《〈木刻画展〉记》等文章。艾青在《略论中国的木刻》中写道:“中国的木刻,从开始尝试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虽短,但它却始终是中国人民忠实的代言人。属于它的作家们,有的是真理的探求者,有的直接就献身于革命,他们的坚毅与果敢,永远使人系念。”
由于当时印刷条件的限制和摄影器材的匮乏,黑白木刻版画成了《新华日报》版面配图、插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华日报》创刊起,便有大量版画艺术家为其供稿,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木刻版画佳作。可见《新华日报》自创刊之初,就与版画艺术产生了强烈的联结。
同年10月,在迁往重庆的过程中,《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办报地点,为报纸的继续出版提供了保障。同时,还修建了防空洞,并将印刷机搬入其中,以确保报纸能按时出版。1938年10月24日,《新华日报》出完在武汉的最后一期。10月25日,《新华日报》出版了在重庆的第1期报纸——第287号报纸。
当时,重庆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这一背景下,文化艺术活动也随之向重庆聚集,为新兴木刻版画团体与艺术家的转移提供了历史契机。《新华日报》移驻重庆,无疑为新兴木刻版画团体与艺术家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展示窗口,同时也为四川版画提供了萌芽的养分。《新华日报》等报刊成为版画艺术的重要传播平台。这些报刊不仅刊登了大量版画作品,还积极组织版画展览和交流活动,为版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二、报纸与版画艺术的互动关系
《新华日报》在这一时期设立了专门的版画版面或副刊,如“木刻阵线”等,为版画作品提供了专门的展示空间。这些版面不仅刊登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版画作品,还介绍了版画艺术的知识和技巧,推动了版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报业与版画艺术的联系可具体到报纸与版画作品的关系,而报纸与版画作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可以说是版画艺术家与报社之间紧密合作的一种结果。
报社与版画艺术家的合作形式通常有三种:直接供稿、专栏策划、联合展览。在这三种活动中,艺术家并不单一地扮演版画制作者的角色。他们参与直接供稿,提供富有深意的作品;在专栏策划中,他们贡献创意,发表评论,丰富内容;联合展览时,他们策划布展,讲解作品,促进艺术交流。版画艺术家通过这些活动,在文化传播与艺术推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古元、李桦、彦涵等都与《新华日报》有着紧密的合作。
刘岘在1938年赴延安在鲁艺教授木刻,后于1945年被派往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尽管他正式加入《新华日报》的时间是1945年,但考虑到版画家在抗战时期的流动性和影响力,可以认为刘岘是这一时期与《新华日报》有深厚渊源的版画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延安之夜》《延安新市场》等。
无独有偶。1939年秋,陈烟桥加入新华日报社,担任美术组主任。在其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陈烟桥连夜刻制了周恩来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将其印在第二天的《新华日报》上。这一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陈烟桥在《新华日报》任职期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自1939年1月起,彦涵就职于《新华日报》(华北版)。他的代表作品有《民兵的故事》《李大成》《刘二堂》等。他的主要任务是为报纸刻刊头和插图。这些插图大多报道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八路军对日军作战的战况、英雄人物事迹以及领袖像等。
当《新华日报》等报纸通过与版画艺术家的合作得到优质图像稿件的同时,版画艺术家也可以通过报纸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创新与传播
《新华日报》通过广泛的发行网络和强大的传播力,将版画作品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抗战斗志,还提高和激发了民众对版画艺术的认识和兴趣。1938年至1941年,《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在相互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之处。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成了激励民族斗志、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新华日报》不仅传播党的政策和主张,更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新华日报》的副刊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报社邀请了众多文艺界人士撰写文章,不仅丰富了报纸的内容,也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位。特别是版画作品,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副刊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刊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四川版画作品,《新华日报》不仅展示了四川版画的艺术成就,也推动了版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与此同时,四川版画家也紧跟时代步伐,以抗战为主题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版画家将笔触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通过描绘抗战前线的英勇斗争、后方生产的紧张忙碌以及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四川版画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版画家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同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版画作品。他们运用黑白对比、粗犷刀法等技巧,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此外,他们还尝试将木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与漫画、水墨画等,拓宽了版画的表现领域和审美空间。
这一时期,《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还实现了跨界合作。版画与文学紧密联动。版画艺术家经常选取反映抗战现实的文学作品作为创作题材,如鲁迅等文学家的作品就深受版画艺术家的喜爱。他们通过刻刀和笔墨,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转化为图像,使观众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版画家古元根据鲁迅小说《祝福》创作的同名版画,生动展现了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这种结合增强了抗战宣传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共同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报社积极邀请四川版画家为其创作插图和封面作品,不仅提升了报纸的艺术品位,也为版画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同时,版画家也通过《新华日报》这一重要媒介,将他们的作品和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实现了艺术与新闻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四、影响与发展
四川版画艺术在抗战时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断创新,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版画作品。例如,古元的《选民登记》《结婚登记》(见图1)等系列作品,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边区农民在抗战时期的日常生活和民主改革的成果。《选民登记》描绘了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的场景。《结婚登记》则反映了抗战时期婚姻制度的变革和民众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也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纸张作为纸媒的基本原材料,其供应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然而,正是群众对纸媒的迫切需求,推动了造纸业在艰难条件下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延安时期对马兰草造纸技术的创新,还是各地用土纸替代洋纸的探索,都彰显了人民群众在战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因此,从战争时期群众对纸媒需求的角度来看,《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不仅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形势的基本需求,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人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它们共同成为抗战时期文化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另外,版画家通过创作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将艺术性与宣传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版画艺术在抗战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社会意义。此时便鲜明地体现了1938年至1941年《新华日报》对四川版画产生的重要影响。1938年至1941年,《新华日报》通过开辟“木刻阵线”专版、发表大量木刻版画作品等方式,对四川版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四川版画也在这一时期展现出现实主义创作传统、黑白木刻为主流、主题鲜明等发展特点,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结束语
不难发现,《新华日报》与四川版画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共同为抗战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争时期,群众对纸媒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因为纸媒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更因为它是凝聚民心、激发斗志的关键工具。特别是在1938年至1941年期间,《新华日报》作为纸媒的代表,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群众对纸媒的迫切需求与深切依赖。这一时期的《新华日报》不仅是党的喉舌,也是四川版画艺术的重要展示窗口,通过刊登大量的版画作品,有效地传播了抗战思想,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四川版画在《新华日报》的推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更加成熟多样,也在社会影响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版画艺术家通过刻刀和笔墨,将抗战的艰辛、民众的苦难与希望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抗战胜利贡献了独特的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梁云.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探究[J].西部学刊,2018(4):66-69.
[2]曾敏.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版画艺术的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23.
[3]赵剑波.《新华日报》十种版本形态辨析[J].新闻战线,2019(7):119-123.
[4]顾生蓉.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版画、漫画宣传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5]聂宏伟.延安时期的漫画家及漫画创作[J].大众文艺,2017(22):112-113.
[6]陈雅露.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战争动员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