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马图形的再设计研究

2024-12-05 00:00:00杜琳琳马越颖
天工 2024年33期

[摘 要]保定博物馆《保定故事—保定历史文化陈列展》中展示的两件东汉铜马,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的防陵汉墓群2号墓。其体量较大,形态逼真,符合汉代良马品种——“天马”的特征。马的精神是忠诚、高贵、奔驰、豪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古人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古人常以“千里马”来比拟卓越非凡的人才,因此马又是圣贤的象征。将马图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图形特征与规律进行视觉层面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其特征进行平面化的构成解析,形成极具特色的马图形的IP形象,并与现代风格相结合。

[关 键 词]中华传统文化;图形再设计;IP设计;保定博物馆;汉代;马图形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39-03

文献著录格式:杜琳琳,马越颖.中国传统马图形的再设计研究:以保定博物馆东汉铜马为例[J].天工,2024(33):39-41.

一、历史溯源—马图形的纵向发展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大量出现玉雕动物,最早的玉马雕刻是以片雕为主,只具有马的形态。

“马”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它是一个象形字。马的古字是一头身、足、尾俱全的侧面形象。甲骨文中的“马”具有马的侧视形态,其头部、尾巴和四肢都很完整,而头颈部的鬃毛是其显著特点,它的原始含义是指这类生物。马不仅在古代交通和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象征着地位和力量,所以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备受重视。

(二)汉朝时期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铜镜等器物上都有马的图案,画中有各种关于马的画面,形态各异,形象逼真。两汉的马纹最生动、写实,尤其是车骑纹。

在四川的画像砖上,马的图案经常与人物相结合,而马的形状会展现出不同的变化。如成都出土的“骑吏戟幢”“柴戟”和“骑吹”画像砖,“骑吏戟幢”的马是作为前导的,骑在马上的人,短衣束带,腰间左弓右箭,手荷柴戟,紧执箸头,看起来是武士;坐下的马队,马尾裹结,扬蹄飞奔,急促而紧张。“骑吹”虽然也是一种导骑,但它是一支马上乐队,马上的乐师拿着各种乐器在演奏,马好似在随着音乐的节拍行进。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信中最有效的工具,而强大的骑兵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

汉代出现了很多关于马的雕塑,如《马踏飞燕》、霍去病墓石刻组等。《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既有力量感,又有节奏感。《马踏匈奴》中,马的形象坚实有力,姿态威武,展现了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记录了西汉打击匈奴的历史,是霍去病打击匈奴的形象写照。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汉武帝时期,曾从西域的大宛引进“汗血宝马”,并派人撰写了《天马之歌》,马的形象逐渐开始神化,成为会飞的马。受到波斯文化影响,会飞且有羽翼的翼马形象逐渐增多,并从中国西北部逐渐东传,出现在隋唐时代的壁画和编织品中。敦煌壁画中就有大量的翼马或天马形象。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马的纹饰以华美多彩、流畅生动而著称,盛行牛车纹。在南北朝时期,有许多马的纹饰,有流苏之类的饰物,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

(四)唐宋时期

唐朝在瓷器、绘画等艺术上都有所建树,唐朝马的特点是以静为主,静中有动(指马的神态与眼睛),呈现立、行、奔、驰各种姿态和丰满肥润的造型,有的马纹带有异域色彩,织锦上多次出现了翼马形象。唐代流行对马纹,如萨珊波斯的翼马纹织锦,经过丝绸之路上擅长经商的粟特人传入中国,其织造技艺和图案设计风格被应用于初唐的织锦中。这类织锦的质量极高,比波斯粟特系统的翼马纹锦更精美、更复杂、更华丽。

宋代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期,对马的刻画注重以形写神。

(五)元明清时期

元代涌现了一批遗民画家,他们大多为文士,在不同程度上沐浴了唐风。《浴马图》中的人物皆着唐装,马均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这幅画静中有动,马体精确、细腻、柔美,神情姿态舒展自如,马倌分工不同,相互照应。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展现了赵孟頫人物画的典型风貌,是一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画风师法唐人,古雅中兼有逸趣,为元代“文人画”特色。明清时期,马纹更加细腻,形态舒展多样。

二、马图形在各方面的应用

(一)服饰

唐代各个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使纹样更加丰富、美丽、华贵。唐代纹样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初唐时期,社会稳定,艺术风格受前代影响;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唐时期,文化繁荣,纹样更趋向于写实;晚唐时期,社会动荡,纹样呈现出更加抒情和高雅的特点。

唐代织锦的图案样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方面,受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流行联珠团窠纹饰;另一方面,益州大行台窦师纶创造了瑞祥的宫绫,光彩华丽。在新疆出土的大批唐代织锦中,“联珠对马纹锦”充分体现了唐代丝绸织锦多元化的时代风格特色。[1]

黄棕地联珠翼马纹锦残片出土于青海都兰,质地细密柔软。织物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以棕褐色和墨绿色为辅,显得庄严、奢华、稳重。织物图案以4个联珠翼马纹十字对称,形成一个单元,以四方连续对称排列,联珠间装饰对草纹样。

(二)绘画

从秦汉至今,对马的刻画经久不衰。马不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体态矫健、性情刚烈,被视为英雄气概的标志。唐代国力强盛,继承北朝尚武之风,贵族中还流行打马球,对鞍马尤为重视,引进了西域良马来改进马种,唐玄宗的御厩内养马多达四十万匹。

与前代相比,唐代的骏马品质优良、体型矫健,唐人借咏马诗来抒发人生感慨。唐代马的造型采用写实手法,与两汉、南北朝迥然不同。昭陵六骏和唐三彩中的马生动形象,不少画家对绘画有深入研究,用尽毕生所学对马进行传神表现,达到了高峰,画马名家曹霸、韩干等,都是活跃在盛唐之际。

到了宋代,李公麟作为北宋著名画家,“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他的作品线条强劲且有粗细、浓淡变化,构图坚实稳重而又灵动自然,画面简洁精练但富有变化;题材涉及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既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情趣,而且所作多不着色,被称作“白描大师”。

元朝统治者是擅长游牧的蒙古人,所以马题材作品在元代十分流行。赵孟頫擅长画马,笔法严谨,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继承了唐代韩干的笔法,马尚丰肥,色彩艳丽,以树木和石头为背景,人、马、景融为一体。二是模仿北宋的李公麟,用笔淡而重线,讲究描法与物象和质感的结合,用墨来代替颜色,采用轻染手法。

人马画中的人物均着唐装,具有唐代绘画的韵味,也有很强的书卷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新性。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他融合中西技法,创造了新画风,《百骏图》是其代表作。郎世宁是意大利人,在康熙晚年时来华传教,是画家和建筑师,后入宫廷长达51年,死后追赠侍郎。从众多的绘画作品来看,他是为中国帝王以及西方宗教而服务的。他擅长画人物、动物、花木、山水,且以画马出名。《百骏图》是中西合璧的绘画作品,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三、设计依托—保定博物馆东汉铜马

保定博物馆展示了两件东汉铜马,其体量较大、形态逼真、铸造精良,是保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81年,两件铜马出土于防陵汉墓群2号墓中。一号铜马昂首竖耳,张嘴露齿,直视前方,身长 70 厘米,通高 116 厘米,前胸宽 24 厘米,前腿高 46厘米,后腿高 42 厘米(见图1);二号铜马扭头竖耳,作嘶鸣状,身长 66 厘米,通高 113 厘米,前胸宽 41 厘米,前腿高 41 厘米。这两尊铜马头、耳、身、腿均为分别铸造,尔后套接而成。安忠义认为,从考古资料来看,头小英俊,颈长弯曲,腰围宽厚,躯干粗实,四肢修长,体态矫健等特征与汉武帝所称的天马特征相符。因此,以保定博物馆东汉铜马作为设计出发点,不仅能提高设计水平,还能提高保定博物馆的知名度。

四、设计实践—马纹的IP设计

(一)设计构思

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马岩画,商周铜器上的马纹造型简约、稚拙。两汉时,画像石、画像砖和铜镜中描绘的马纹较为常见,形态多样,较为写实。魏晋南北朝时期,马纹雕刻形象生动,马头上装饰流苏,华丽多姿。通过总结古代马的形象,该设计是在正面的马头形象基础上,采用分割原理进行平面构成设计,以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出宁静、稳定和庄重的状态,从而设计出关于马的IP形象,并且与以下两个主题相结合:一是符合现代化形式的世界名画系列;二是与时尚、年轻接轨的潮玩系列。

(二)设计过程

参考保定博物馆东汉铜马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在正面马的基础上,根据其面部特征,对马头进行视觉分析与总结,以平面构成的手法进行设计,用几何图形进行表现,从而生成具有马的典型特征的IP与图形。

在历朝历代,许多的文人志士都喜欢画马、写马,以表达思想情感。在现代,首先,马象征激情、大胆、忠诚、优雅和灵活,马的雄健姿态寓意着事业、财运和学业蒸蒸日上;其次,马象征着奔放、旺盛的生命力和热情,这是马最基本的象征意义;马还象征繁荣、发展、勇气和征服,象征权威或健康。

在马的IP设计中,可以从这几点出发,分别设计以下两个系列:一是符合现代化形式的世界名画系列;二是与时尚、年轻接轨的潮玩系列。在IP图形的组合上应遵循前期对马头面部分析的结果,着重表现其所蕴含的庄重、忠诚、高贵与豪迈的精神。在最终的图形设计环节中,充分考虑马所代表的含义与精神,进行相应的风格转化。不仅应对马图形的呈现形式与风格进行拓展,还应对其应用方法进行创新,不拘泥于固有马图形的形态与风格,更加注重马图形与相关主题适应性的风格转化,使其以形示意或以神传情,显得高贵且庄重,这与马图形本身的特性相契合。

五、总结

本文专注于对马头图形特征的视觉分析与总结,以平面构成的视角切入,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马的面部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生成具有马的典型特征的IP与图形。

参考文献:

[1]王小波.白描技法中兰叶描在三维动画中的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6.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