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2024-12-05 00:00:00马晶鑫
天工 2024年33期

[摘 要]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建筑以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成为福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木结构建筑在福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其起源可追溯至晋朝,至唐五代时逐渐完善,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些木结构建筑不仅承载着福建地区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不仅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木结构建筑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但依然屹立不倒,离不开精湛的修缮技艺。因此,深入研究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思路,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建筑;修缮技艺;数字化保护;市场化运作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24-03

文献著录格式:马晶鑫.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新思路[J].天工,2024(33):24-26.

木结构建筑在福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建筑形式与福建的地域特色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反映了当地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福建传统民居造型优美,富有艺术感,其独特的飞檐翘角、精美的木雕和石雕,以及丰富的色彩搭配,构成了独特的视觉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木结构建筑通过其灵活的构造和材料的弹性,能够有效抵御地震。福建传统民居的建造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通风、采光、排水等设计,既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又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利用。

一、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特点

福建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建筑类型,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这些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闽南、闽北和闽西地区,涵盖了土楼(见图1)、四合院、穿斗式建筑和悬山顶建筑等多种类别。其木结构特点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展现了福建人民对居住环境的独特审美追求。

第一,福建传统民居常运用榫卯结构,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木结构建筑中,工匠运用榫卯结构连接木材,无须使用钉子,这种连接方式不仅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牢固,而且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第二,梁柱结合紧密是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的又一个特点。梁柱之间的结合不仅可以承重,而且十分紧密,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体系更加稳固。梁上承重,柱子支撑,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框架结构,为居住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第三,斗拱装饰是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的又一亮点。斗拱不仅具有承重功能,而且具有装饰性,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图案,使得建筑显得更加华丽。斗拱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第四,福建传统民居的屋顶形式多样,如悬山顶、硬山顶等,这些屋顶形式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悬山顶的设计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硬山顶则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袭。

第五,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建筑上常装饰有雕刻、彩绘等,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建筑物的外观,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雕刻和彩绘的内容往往寓意吉祥,如龙凤呈祥、福禄寿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六,福建传统民居的木结构还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和抗震性能。木结构建筑内部空间宽敞,空气流通,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同时,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中能够通过其柔性连接和结构特点,减少震害。

综上所述,福建传统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体现了福建人民对居住环境的独特审美,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福建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出现了结构空心化现象,即木构件内部被虫蛀、腐朽,导致整体结构稳定性下降。这种情况对修缮技艺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受损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和修复。其次,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传统民居面临被拆除的风险,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再次,传统民居的功能布局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改造成为一大难题。最后,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保护工作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亟须加强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二、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概述(见表1)

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是一项综合性的保护工作,它涉及对建筑历史、结构现状、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和专业操作。修缮工作从对木结构的评估与规划开始,这一阶段旨在全面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状况以及材料的老化程度,从而制定出既符合实际需求又尊重历史风貌的修缮方案。在材料选择上,传统工艺强调使用原木或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以及桐油、石灰、糯米浆等传统辅助材料,以确保修缮后的结构与原建筑风格一致。清理与加固是修缮的关键步骤,包括去除腐朽部分、清理灰尘污垢,并使用新的木材替换腐朽部分,同时用铁钉、铁丝等材料对关键部位进行加固,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和耐久性。油漆与防潮处理则通过多道油漆工艺,使木材免受潮气和虫蛀的侵害。斗拱与装饰的修复同样重要,需要恢复斗拱的结构完整性和装饰效果,同时保持彩绘和雕刻的艺术价值。通风与排水系统的优化也是修缮内容之一,以确保建筑内部空气流通和雨水有效排出。在整个修缮过程中,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理念贯穿始终,不仅要保持建筑的原有风貌,还要通过实践传承和弘扬传统建筑工艺,培养新一代的工匠人才。

三、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一)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

在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应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将传统修缮技艺纳入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修缮人才。课程内容应包括木结构建筑的历史、结构原理、材料特性、传统工艺流程以及现代修缮技术等。还应鼓励与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深入研究木结构建筑的修缮理论、保护策略和技术创新,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可以定期举办修缮技艺培训班,邀请经验丰富的工匠和学者授课,为一线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使修缮技艺的学习和传播更加便捷,扩大技艺传承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技艺传承人的选拔与培养

技艺传承人的选拔与培养是确保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得以延续的关键要素。首先,应设立明确的选拔标准,不仅要求传承人具备扎实的技艺基础,还需有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感。在选拔过程中,可通过技艺比拼、现场实操等方式,挑选出真正有潜力的年轻工匠。在培养传承人时,应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师傅不仅要传授技艺,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徒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鼓励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视野,吸收先进理念。此外,应建立技艺传承人评价体系,定期对传承人的技艺水平、教学成果等进行评估,以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于表现突出的传承人,可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

(三)技艺记录与数字化保护

技艺记录与数字化保护是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建立详尽的技艺档案,对传统修缮技艺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材料选用、工艺流程、工具使用等,形成系统的技艺资料库。这些档案不仅应包括文字描述,还应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以便更直观地展现修缮技艺的全貌。要利用好现代数字化技术,如3D扫描、激光扫描等,对古建筑进行精确的测绘,记录其结构特点和历史变迁,为修缮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开发专门的数字化平台,将修缮技艺的资料和案例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应具备互动性,允许用户在线学习、交流讨论,促进技艺的传播和普及,并鼓励专业机构和学者参与,对数字化资料进行持续更新和完善。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

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是推动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策略。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以减轻传承人的经济负担,鼓励他们投身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修缮古建筑和技艺保护,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应探索建立古建筑修缮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提高修缮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企业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修缮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还可以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技艺传承人与市场的对接,如举办技艺展示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鼓励技艺传承人成立合作社或企业,将传统技艺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结束语

本文对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存在的问题,揭示了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技艺传承人的选拔与培养、技艺记录与数字化保护以及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等多方面的思路与措施,这些措施旨在为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确保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福建传统民居木结构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其他地区传统建筑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曾泽林,吴先德.闽东北传统民居适应性改造实践研究:基于传统村落风貌传承与产业融合的思考[J].新材料·新装饰,2024(4):95-98.

[2]毛静彦.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J].山西建筑,2023,49(18):12-15,30.

[3]赵冲,邵源曦,谭思程.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平面类型与演变研究:以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为例[J].华中建筑,2023,41(6):114-119.

[4]缪远,杜俊杭,陈炜,等.基于县域统筹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J].中国名城,2024,38(1):83-90.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