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楚漆器活化传承路径研究

2024-12-05 00:00:00杜棒棒
天工 2024年33期

[摘 要]在当前非遗活化传承的背景下,楚漆器有较高的创新设计价值和应用价值。通过对楚漆器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试图从顺应市场需求、媒介数字化生存、地方化表达三个方面,探索一条适合荆州楚漆器传承发展和创新设计的新道路。

[关 键 词]楚漆器;活化传承;艺术特征;媒介数字化;地方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12-03

文献著录格式:杜棒棒.荆州楚漆器活化传承路径研究[J].天工,2024(33):12-14.

基金项目:本文系荆州市社科联、长江大学文理学院2024年联合社科基金项目“荆州楚漆器活态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Jzsk—WL2402 )的研究成果。

2011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及传承机构开始重视研究发展楚漆器。自 2017 年起,荆州市开始大力推动楚漆器艺术的传承和当代设计转化,然而从市场调研来看,楚漆器本体和转化设计产品没有获得广泛认可和接纳,收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微乎其微。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单从楚漆器角度来说,存在复古产品众多、实用性不强、同质化严重、数字化手段缺乏等现象。基于此,楚漆器艺术的活态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荆州楚漆器研究综述

如何将楚漆器的艺术风貌进行现代化设计转译,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研究主要基于楚漆器的特点,与当代艺术创作和设计相融合。郑祖芳、吕冠阳和王珂以楚漆器纹样、色彩、造型等元素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在现代设计语境中进行探究和应用,如与美术作品、文化创意产品、纺织品结合,展现其当代内涵。吴萍、汪笑楠、徐征、郑祖芳主要研究楚漆器的外部造型和图案纹样在景观设计、城市建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还从楚漆器传承人现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梁丹凤对楚式漆器的髹饰技法和传承人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郑祖芳、杜其蒙通过搭建楚漆器数据库、设计数据系统、开发App等方法,探索楚漆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1]。刘思捷、罗威和赵凌菘探寻楚漆器与现代数字化科技结合的可能性,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 打印等现代科技,以设计创意服务于楚漆器背后文化内涵的传播,增加楚漆器造型与不同终端传播方式的结合维度。

在楚漆器当代传承方面,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楚漆器的构成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实践运用,缺乏对楚漆器数字化生产与传播、地方化表达以及市场需求角度的研究,而这恰恰是荆州楚漆器活态传承的发力点和支撑点。

二、荆州楚漆器的特征

楚漆器是“地方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楚文化的代表。楚漆器的造型、色彩、纹样都体现着楚文化。

楚人凭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有的审美观念,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基础上对漆器的造型进行处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楚漆器风格。漆器在战国时期主要强调使用价值,这个时期的漆器以生活实用器为主,品类丰富,器型多样,满足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需求。之后,楚漆器通过不断优化造型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使器物原本的使用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出现了许多前代未见的品种,如套盒中的酒具盒、食具盒,更适合人们日常使用,令人不得不称赞制造者构思的巧妙,对后世漆器使用价值的实现提供重要引导。

同时漆器的色彩也展现了楚国艺术美学的显著特征。楚人偏爱鲜亮的红色,在楚漆器的装饰中,红、黑两色的运用尤为常见,创造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效果。在这些漆器中沉稳的黑色和明亮的红色形成强烈对比,共同构成了楚漆器色彩的核心特征[2]。另外,楚人的色彩偏好不局限于红、黑两色。通过对楚地出土的多种类型的楚漆器色彩进行分析,还发现了蓝色、绿色、黄色、白色、金色和银色等多种颜色,形成色彩绚烂、光彩夺目的效果。

楚漆器的纹样同样展现出审美性,当时漆器主要有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三大类。常见的有菱形、方块、三角形、点纹、目纹、涡云纹、龙凤纹、夔纹、蟠螭纹、鹿纹、虎纹、蛇纹、蛙纹、朱雀纹等[3],且此时绘制者会根据不同器型或同一器型的不同位置,设计适合的纹样。纹样以线为主,又与抽象法、复合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使造型丰富且生动多彩。

三、荆州楚漆器活化传承路径探索

赫尔曼认为:“离开对文化历史阶段的怀念,进入活态的文化,这种文化总是由旧东西和新东西组成,传统和创新的相互冲突和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它的特征。”[4]楚漆器作为一种具有“活态性”“传承性”“分享性”的文化,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与当今的网络文化、创意文化、消费文化、城市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形成动态的发展脉络。“非遗在现代社会的活化传承只能在与现代文化共生的大背景下进行,其生命力也必然表现为文化基因在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活性生长。”[5]楚漆器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必然要经过当代审美意象的转译,使楚漆器的造型、纹样以及色彩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从而实现对楚漆器当代化表达的拓展,真正实现对“传统”的活化传承。

(一)顺应市场需求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应关注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对“传统”进行“当代”的转换,即艺术家要利用传统资源来进行思想观念和经验智慧的表达,从而使艺术创作能够直面并有力回应当代的各种现实问题。[6]

楚漆器是当时人们改造自然、改变生活的手段,因此楚漆器的类型、功能等都是为了适应当时楚人的生产生活而设计的,难以被当代的消费者所接受,造成了楚漆器市场的萎靡。由于没有消费市场,从业者较少,严重阻碍楚漆器的传承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楚漆器的活化思路,提高楚漆器的大众接受度和认可度,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使其适应现代的消费市场。

1.涂饰材料要安全环保

漆液可以与多种材质相结合,使其一旦涂到器物上就会形成防漏、耐高温、耐摩擦、容易清洗和有特殊光泽的保护膜。这种坚硬、有光泽、耐磨、耐热、防水、防火、防腐蚀,以及不易脱落、密封性好、绝缘性能好、防辐射等的特殊性能,是楚漆器安全环保性能的重要支撑。大漆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装饰材料,其质感和与不同工艺相结合所产生的质感变化,都可以提高楚漆器产品对生活的兼容度。考虑到大漆的价格较高,在成本上相比便宜的塑料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可以将增加认同度和价值度的重心放在楚漆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上,因为“在现实的贸易中,美学成了新的主要硬通币”[7]。

2.文化内涵的表达

楚文化具有神奇、丰富、无比旖旎的艺术风貌,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生命、现实的关注。楚文化所体现的奋发昂扬、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和神秘、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楚漆器的当代活化之路要延续楚文化的精神气质,与楚文化沟通、对话,开辟出新的艺术语言,对楚文化进行再发现、再认识、再创造,以现代姿态传递楚文化的内在审美精神。文化是艺术的生命基因。艺术作品一旦丧失文化审美,就如无根之水,无法在社会发展中立足。

3.产品的制作工艺和实用性

楚漆器产品需要在制作工艺、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提升,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贴合,重视产品的实际功用,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便利。比如邹传志所设计的文房四宝系列漆器和杨佩璋、李洲武制作的“楚生活”餐具系列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产品,实用性强,造型简洁。再如日本漆器中漆盘、漆碗、漆筷、茶具、酒具等用具较为多见,创作者从生活中常用的日用品入手,提高大众对漆器的使用频率。为适应现代生活,他们还开发了漆钢笔、漆表盘等漆器产品,同时还在寻求跨界合作,将漆器与奢侈品相结合,使产品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和收藏价值。

(二)媒介数字化生存

当前,楚漆器还缺乏大众的认同感,因此在活化的过程中应当提升其曝光率,让大众了解到漆器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利用头条号、公众号、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分享等功能实现对楚漆器内容的传播,向大众介绍和推广荆楚漆器并进行相关活动的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抖zXeaT4Ez5HbwtvTAuD73jdVr2Mvljaani/8q/UZOYJ8=音、哔哩哔哩、快手等网络新媒体,运用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新媒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使楚漆器打破时空限制,走向大众,从而构建楚漆器融媒体传播矩阵,多平台联动扩大传播范围,使传播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形式更新颖,在提升楚漆器知名度的同时,实现楚漆器文化普及和楚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近年来,数字化生活得到普及,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传播的2.0时代。楚漆器+短视频、楚漆器+数字化技术等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够推动楚漆器表达的年轻化,促进楚漆器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楚漆器应当顺势借力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焕发新的活力。荆州博物馆作为其中关键的传播环节,同样不能脱离当前的传播技术和传播语境。虚拟博物馆可以通过媒介和载体有效地实现楚漆器实体与网络空间资源的展示与互通,为楚漆器“有形化”“可感化”“可体验”提供了平台。荆州博物馆有许多楚漆器珍品,如虎座鸟架悬鼓、漆鹿、漆镇墓兽等漆器,要加快推进数字漆器博物馆的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体验来提升大众对楚漆器的兴趣,推动楚漆器的传播发展。

扩展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楚漆器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极大地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如 2020 年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活动和2022 年2月深圳市的元宵节虚拟直播活动,都采用数字化直播技术,对活动现场进行全方位直播,全国观众都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平台观看,感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全新感受。数字化转型为非遗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楚漆器的传播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三)地方化表达

“强调地方特色”中的“地方”,在人文地理学里“是一种观看、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人与‘地方’之间的种种关系,发现意义和经验的世界”[8]。每个地区的漆器传承要考虑到地方性文化的传承,理解地方性记忆、地方性情感所影响的文化形式,不能完全脱离其内核,使其成为虚无之物。

楚漆器作品有其独特的造型及内涵,如果将其直接变成共享资源,往往会使得楚漆器从原本的文化脉络中被“剥离”出来,楚漆器的独特性被减弱、其意义被弱化或丧失。这样,在地生产性保护成为漆器融入当代消费经济与日常生活的出路。基于楚文化特色的塑造,才能有效提升楚漆器在产品创意上的表现,不仅在现代性表达中追求地域文化的表达,还能在地域性的守望中拓展楚漆器的外延。另外,要在保留和挖掘原有地方性意义的同时,不被“地方”的含义所限制,在当代的审美实践中开拓、发展新的地方性内涵,探寻多维路径。

艺术中的“地方化”所代表的地方特色,是可以和“当代性”所代表的现代生活同时存在、彼此接受的。当代楚漆器工作者应当重新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思考,使对楚漆器造型图示的借鉴不再是肤浅的滥用和挪用表面符号,而是在不断突围中寻求新的突破,形成当代的转化与创新,当代漆器也获得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新可能。在后全球化空间,地方美学的意义在于情感“召唤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脱离了以往生活空间的地方情感记忆、传统生活方式被植入当下的混杂空间之中,寻找着更新、再生与活化的途径;二是将地方作为一种情感符号来予以留存、传承与迁移”[9]。

因此,要以楚漆器地方空间为依托,在传统楚文化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审美意识,拓展漆器的表达。以此所形成的楚漆器美学特质,能进一步深化楚漆器的文化内涵,拓宽楚漆器的视觉表现,使其向更高、更广的艺术境界进发。

四、结束语

楚漆器是连接消费者和楚文化的桥梁,代表着楚文化中的优秀美学基因,承载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历史信息,通过楚漆器顺应市场需求、媒介数字化生存、地方化表达三个方面的当代活化路径探索,可以设计出适应现代生活的当代楚漆器产品。楚漆器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可以让大众感受到文化的普遍性,有助于提升大众对楚漆器的认识,促进楚漆器的传承、传播。

参考文献:

[1]郑祖芳,杜其蒙.楚漆器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策略[J].包装工程,2020,41(24):306-311.

[2]马学良.楚国漆器审美观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

[3]张培枫.漆艺的价值建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4]赫尔曼·鲍辛格.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M].卢晓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2-63.

[5]高小康.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J].社会科学辑刊,2019(1):177-185,2.

[6]刘向华.因由及进路:在创作中实现对“传统”的当代转换[J].美术,2019(5):144-145.

[7]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5.

[8]张培枫.漆艺的价值建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9]张娜,高小康.后全球化时代空间与地方的关系演进及其内在理路:兼论一种地方美学的构建[J].探索与争鸣,2020(7):87-97,159.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