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小黑板】
记叙文写作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安排得是否恰当。离主题近的要写详细;离主题远的可以写简略,只有做到详略安排得当,文章中心才能突出。那么,写文章时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呢?
1.点上用墨如泼,面上惜墨如金。“点”,一般指场景中最为突出的人、景、物,它们往往能直接体现文章主旨,要详写;“面”,一般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所有的人、事、物总体情况的描述,往往只是渲染气氛,起烘托作用,应略写。
2.情节高潮详写,铺垫点到为止。事情发生的背景一般可以略写。事情发展过程,尤其高潮部分是事情主体,彰显文章主旨,应详写。
3.叙事写人详写,写景抒情略写。记叙过程中常常穿插写景、抒情,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一般应略写,而叙述主体部分要详写。
【思维对对碰】
下面,依次举例说明。
首先,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景色,他先用两个“不必说”,从百草园的整个“面”进行整体概述,笔墨简练;然后,把特写镜头ce3331069cdfe07d5b0a996602ac1715摇到“泥墙根一带”这个“点”上,表现其中的“无限趣味”,从听觉、视觉和味觉方面,分别对泥墙根一带的油蛉(líng)、蟋蟀、蜈蚣、斑蝥(máo)等小动物以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展开详细的描写,写得有声有形、有色有味。
其次,作家萧乾(qián)《枣核》一文的开篇简洁明了,写一位旧时同窗来信,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接着详细地叙述了“我”与老同学见面、住在老同学家并与他同访后花园,最终解开老同学索取枣核的原因。
再次,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先细致地讲述朝鲜战场上壮烈的战斗,继而穿插精短的抒情:“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这句话情感浓郁,与前面详细的叙述相得益彰。
【佳作展示台】
第一次买菜
我们总要经历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里藏着难忘的成长与收获。第一次买菜,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对于我而言,它是我生命沙滩上金黄的贝壳,始终熠(yì)熠闪光。
那是七年级时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妈妈说有客人来,她希望我能帮忙去菜市场买菜。干这种“美差”,让我喜不自胜。我干脆地应了一声:“没问题,您等着!”可没承想,一出家门,我的心就像风中的芦苇,荡来荡去,没有着落。脑子里也开始浮现出种种难堪的场景……
不一会儿,我眼前的菜市场以其喧闹赶走了我脑中的杂念。“哇!买菜的人真多!”我忍不住感叹。我一走进菜市场,各种各样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我向一家肉摊走去,那摊主连忙招呼:“小帅哥,买肉吧!很新鲜的!”
“嗯,这猪肉多少钱一斤?”我轻声问道。
“十五块钱一斤,今天都是这个价!”
“能便……便宜点吗?”我有些紧张,说话结巴起来,“我妈……我妈说,十四块钱一斤,我就买!”
摊主笑了:“你看这肉,新鲜着哩!十五块钱,不多!好吧,便宜点,十四块五毛钱一斤,满意了吧?”
我见他让了步,胆子就大了些,说道:“你不卖,那就算了。我到其他地方买去。”我一边说一边转身,装作要走开的样子。
“哎,别走,别走!”摊主摆手喊住了我,“十四块,就十四块吧,要多少?”
“来一斤。”
说话间,他已左手拿着磨棒,右手操起菜刀,“霍霍霍”地使劲磨了几下,然后麻利地割下一块肉,往秤盘里一放,稳稳地移动着秤砣。“一斤抬头,给我十四块就行了。这小孩挺会还价哩!”听了这话,我心中的忐忑一下子消失了。
看着篮子里新鲜的肉,我挺起胸膛,继续追逐下一个目标。就这样,我按计划买了辣椒、黄豆芽、小白菜等,菜篮子满了。
我笑着走出菜市场。在回家的路上,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天也变得格外蓝了。
(文/程仕强)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第一次独自上街买菜的经过。第二段交代时间、地点及事情的起因,语言简略;第三段概括地描写对菜市场的总体印象;第四到第十二段主要记叙了“我”买猪肉的过程,细腻地刻画了“我”在买猪肉时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真实地表现了“我”第一次买菜时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我”战胜心中的忐忑不安,获得了成长。买其他菜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便突出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