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IMP/BAP在军事和商业上并不成功,但它确实是一项革命性的设计,在多个方面都领先于时代,远非“特立独行”一词能够概括。
首先,它是一种纯粹的“无托”武器。该枪不仅没有枪托,而且弹匣、主要的动作机构都位于小握把后方。就设计年代来说,采用无托结构本身已经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尽管“无托式”(Bullpup)一词在195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它只是指带有某种特殊形状握把的手枪。在那之前,无托武器非常罕见。已知最早的例子是1901年由英国的穆伯雷·戈尔·法夸尔设计的桑尼克罗夫特栓动步枪,其目的是缩短全枪长度,以适合骑兵使用。随后是日本在1935年左右设计的南部试制1型冲锋枪,该枪的50发弧形弹匣直接插在小握把中。第一款正式列装的无托枪,则是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生产的PzB M.SS.41反坦克步枪,不过该枪属于特种武器,产量不大。二战结束不久,英国率先研制出EM1 7mm无托步枪,同样未予列装。无托步枪真正成为潮流,是在1970年代末法国FAMAS和奥地利AUG出现之后,这种布局才逐步被现代突击步枪广泛接受并应用。因此,在1968年IMP项目设计中采用无托结构,在当时绝对有超前眼光并需要一定魄力。当然,设计团队作出如此选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甲方苛刻的尺寸及质量指标,在此限制下还要保持280mm的枪管长度,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无托结构。在这两个方面BAP其实相当成功,在此之前或之后设计的任何其他发射5.56×45mm或类似口径枪弹的武器都无法与之相比。
其次,它真正实现了左右手通用。这不仅是因为没有枪托,更重要的是,该枪的握把连同扳机部分并不是固定的,可围绕枪管左右旋转一定角度,同时弹匣与机匣的位置固定,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处于持枪手左右任意一侧,这也是该枪与其他武器最大的区别。这种设计主要是考虑到飞行员求生武器的特殊应用场合,在接受救援时使用者往往一只手已被占用,如需要拉着直升机舱门上的固定装置,只能用另一只手握持武器并射击。另外,当使用者一侧手臂受伤时,仍可以用另一侧手臂单手进行操作。不过,虽然BAP的握把可绕枪管转动,但真正射击时也需要固定在3个位置,即正下方、偏左侧40°、偏右侧40°,由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个人射击习惯自行调整。
也正因为如此,BAP的射击姿势十分特别。该枪没有枪托或前握把,因此无法采用通常的抵肩射击姿势,一方面操作起来十分别扭,且无法使用机械瞄具,另一方面该枪的拉机柄和抛壳窗均在机匣正上方(少数产品拉机柄位于机匣左侧,但抛壳窗仍在上方),如果脸部贴近机匣,枪口火光和噪声让人难以忍受,射击时来回运动的拉机柄距离使用者眼睛最近处只有不到20mm,还存在被弹出的空弹壳打脸的风险。所以,该枪通常只能单手射击。这又包括2种方式,一种是将持枪手臂伸直,让武器远离身体,机匣一侧搭在肘弯处,也可以用非持枪之手将其压住或握住弹匣,使枪身更加稳定,但这种姿势使用者容易疲劳,难以长时间持枪。另一种是最常见的,类似于二战期间常见的腰际射击姿势,也就是将持枪手臂收回,紧贴身体一侧腰间,同时将机匣后部抵在上臂二头肌处。此种姿势下,枪身握持更加稳固,射击时更容易控制,而且后坐力不是沿着手臂直接传递,使用者感觉更为舒适。在实际使用中,这2种方式往往相互结合,随时变换。也正因为如此,将BAP全称中的后两个词翻译为“臂枪”(Arm Pistol,Arm有“胳膊”之意)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不过,这些姿势也导致BAP很难进行精确瞄准。因此,该枪的瞄具设计相对简单粗糙,由套在导气箍上且与前背带环叠合在一起的柱状准星,以及机匣尾部用螺钉固定的缺口照门组成,二者都由钢片冲压而成,均可以旋转,实践中往往无法对齐,所以使用者很多时候会用机匣边沿或前后背带环一角的连线进行概略瞄准。此外,尽管BAP射击时可以让机匣一侧贴靠手臂,同时下机匣尾部设计有缓冲垫以减少机件往复时的震动,但也无法让该枪拥有像抵肩射击时那样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特别是连发射击时无法有效控制枪口跳动,导致射弹比较分散。虽然通过练习,使用者可以做到在15m左右的距离上击中全身靶大小的目标,但BAP天生就不是一种精确的武器,它所能做的就是在紧凑的外形下保持足够的火力,将敌人驱离到一定范围之外,以便已方顺利实施救援。
第三,它首次实现了AR与AK的融合。IMP首次将20世纪最经典的2支步枪即AR15和AK47的设计优势结合在了一起,从前者处借鉴了旋转枪机闭锁机构,从后者处借鉴了长行程导气活塞自动原理,然后将二者一起放在一个紧凑的无托框架中。在1968年,这是一种非常激进的做法,要知道当时美国还没有多少人近距离见过AK47,更不用说有机会详细研究它。在这种混合体系中,活塞杆上缠绕着复进簧,并与枪机框相连,枪机框随着活塞一起运动。枪机在枪机框预设槽的带动下回转,完成闭锁、开锁等动作,只有当枪机框完全后坐到位时,其上的长槽才与机匣顶部的抛壳窗对正,并将空弹壳抛出。
IMP可以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模式,快慢机位于机匣后部下方,左右手均可以操作,后来的BAP不仅简化了发射机构,还对手动保险装置进行了改进。最早一种样式类似AR15的手动保险,为旋转式,位于扳机护圈上方,但应用数量不多;第二种手动保险为推拉式,位于扳机护圈内、扳机前方位置,类似MAC-10冲锋枪的;第三种又改为旋转式,但被变更到机匣后下部,不容易被误触的位置,此种和第二种形式都相对较为常见。不过,该枪的手动保险必须用非持枪之手来操作,加之使用者每次装上新弹匣后,都必须拉动拉机柄才能使新弹上膛,因此IMP/BAP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单手射击武器。
最早的IMP使用专门设计的30发弧形弹匣供弹,由于.221“火球”枪弹全长较短,因此弹匣宽度比较窄。改用AR标准弹匣后,为适应日趋严格的法律限制,还推出过采用20发和10发短弹匣的版本。IMP原型枪的射速较高,因此在样枪上增加了一个惯性减速装置,以延迟压倒击锤的时间,使其循环速率降低到可控水平,理论射速被限制在500发/分左右。半自动版本的BAP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又将这一减速器取消。
IMP的上、下机匣均由不锈钢制造,而BAP将其改为铝合金,但也有钢制的版本。在样枪中,除枪机外,下机匣的内部结构也与AR十分接近,特别是击锤和单发阻铁,都是标准的AR零部件。而面向民间市场销售的BAP,更是尽可能多地使用了AR15/M16的现成零件,除弹匣外,还有弹匣释放钮、手动保险、小握把和鸟笼式消焰器等。特别是在后期生产的BAP中,这种借用现象更为普遍,枪机、击针及销子都是标准AR15/M16上的,枪机上甚至还保留了密封圈,击锤、单发阻铁则来自全自动版M16。除以此降低成本之外,恐怕也与格温的设计搭档吉姆·沙利文有关,后者曾是阿玛莱特公司AR15设计团队的一员。
总的来说,1990年之前生产的BAP(包括布什玛斯特手枪),可大致分为4代,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某些零部件的区别,特别是拉机柄、手动保险的形式和位置,以及不同形式的消焰器、瞄具等,具体尺寸和质量也有变化,如全枪长最长达到523mm,全枪质量达到2.83kg。留存到现在的半自动版本,市场价格大概在每支1800~3000美元,而可选择射击模式及全自动版本的价格还要数倍于此。(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