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领导人对教育的指示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而体育在“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五育融合”视域下构建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内在逻辑进行分析,提出德育引领的育人价值取向、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施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共四个维度来构建初中体育教学新样态。
关键词:“五育融合”;初中;体育教学;新样态
一、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1],《〈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开展情境式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版)》]中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内容,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3],旨在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育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中均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融合”教育思想成为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应然趋势。为此,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体育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索“五育融合”视域下构建初中体育教学新样态是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的题中之义。从“五育融合”视域下构建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回应体育学科在“五育融合”中的育人价值,实现体育学科教育使命。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构建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体现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体育学科是一门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运动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因此,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而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就需要学生通过重复、循环、间歇等练习方法来提升,体能和运动技能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运动中逐步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拥有做人的思想和道德基础,坚定了奋斗的人生志向和战胜挫折的勇气,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的出色表现固然可喜可贺,若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才是“以体育人”深层“蝶变”。《标准(2022版)》中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纳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列为课程目标,初中体育教学围绕核心素养来开展各项工作。“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是指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将德育、智育、美育、劳育融合其中,形成“体育+德育、体育+智育、体育+美育、体育+劳育”的课堂样态,创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效果,更好地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营造绿色体育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更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从知识与技能的“短期培训”向“长线培养”转变、从“运动技能培养”向“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渡,为学生健康、幸福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是以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改变以往体育育人方向,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方向转变,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绿色理念一样具有持续性,为净化体育生态提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构建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在逻辑
(一)以体育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德”为引领,将“德”融入健康知识教学、运动技能教学、体能训练、教学比赛、大课间活动、课余训练中。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体现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和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公平竞赛的体育道德,以及正确的胜负观、文明礼貌的体育品格。实现以体育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体启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实践出真知”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特征,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后从不会到会,在一系列练习中开发智力,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后进一步理解运动技能的深层次含义,实现知行合一。在体育比赛中,为了赢得比赛胜利需要学生斗智斗勇,智慧潜力被不断地激发。无论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是体育比赛均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启发学生逻辑思维,激发自身创造力,提升运动能力,实现以体启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以体育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体育具有塑造学生形体美、精神美和健康美的功效,学生在运动中能够感受到动作之美、力量之美、速度之美、阳光之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高雅审美观,纠正病态整容、“娘炮”等畸形审美;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感受到智慧之美、拼搏之美、礼仪道德之美,“美”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体育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挖掘体育运动中美的元素,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四)以体促劳,培育学生劳动品质
体育学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与体力劳动的本质一致,只是体育学科中的身体练习指向运动能力的提升和体能的发展,而体力劳动指向生产劳动,只有通过运动器官的劳动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勤练”“常赛”是学生劳育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练”“赛”中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体会到摘取劳动“果实”的艰辛,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更能直观形象地纠正不劳而获、轻视他人劳动成果等错误思想,促使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杜绝“智育”取代劳动教育,实现以体促劳,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
四、“五育融合”视域下构建初中体育教学新样态的策略探骊
(一)确立德育引领的育人价值取向
《标准(2022版)》中指出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3]。“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以体育为载体,德智美劳融合其中,方可实现立德树人。德育的开展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实现育心与育体,兑现体育育人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确立德育引领的育人价值取向。
首先,在健康知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远离烟酒、拒绝毒品、避免食用“三无”产品,能够合理膳食、按时作息以及给予他人指导;能够正确看待青春期发育,杜绝嘲笑他人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侵犯;能够调控情绪,通过运动、倾诉等行为缓解压力,杜绝产生自残或破坏行为;掌握安全应急与避险技能,能够给予他人救护。接着,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够在技能练习中按照要求扎实训练,并能够在比赛中合理运用运动技能,还能够指导同伴练习,具有团结协作、责任意识等体育品德。
其次,在体能训练中,能够体现积极进取、坚持到底、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再次,在教学比赛中,能够体现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和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公平竞赛的体育道德,以及文明礼貌、正确的胜负观的体育品格。然后,在大课间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注意活动环境卫生和爱护场地器材,遵守社会公德。
最后,在课余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激励学生能够在比赛中为校争光,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完善人格。
(二)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标准(2022版)》在体育教学内容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改变“学科中心课程观”,将分裂的五育教学活动向融合方向发展,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来实现多学科间的关联,打破学科壁垒,使得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3]。在耐久跑教学中,开展“体育+德育”和“体育+历史”内容整合,设置“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红军战士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北上抗日,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完成历经11个省的战略转移,开辟革命胜利前进的道路的历史事件讲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热情,在耐久跑练习中扮演红军战士,攻克“极点”敌人,迎来“第二次呼吸”的胜利,培养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坚定必胜信念的体育品德。又如: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开展“体育+美育”和“体育+信息技术”内容整合,首先,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江苏籍跳远运动员王嘉男、石雨豪等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精彩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挺身式跳远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通过智能手机、摄像机等设备录制“勤练”“常赛”环节中挺身式跳远动作,通过回看、慢放等功能纠正技术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规范挺身式跳远动作;最后,通过学生绘出挺身式跳远动作技术图解,引导学生对挺身式跳远动作的观察、分析、总结,帮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和运用挺身式跳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体育与哪个学科内容整合,其目的是促进运动技能的学练和运用,体现体育教学内容是“树干”,其他学科是“枝丫”,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并非捆绑而且新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标准(2022版)》中对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实施应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3]。“学、练、赛”与“教会、勤练、常赛”对应,“学、练、赛”每个环节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又是相互配合、紧密衔接、互为依存的整体。“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练、赛”特征,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融入五育[4]。如:在篮球教学中,首先,在“学”环节运用“体育+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篮球技术动作示范讲解、篮球技术视频播放等方法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为学生进行篮球技术的巩固练习奠定基础;其次,在“练”环节运用“体育+德育”“体育+劳育”“体育+美育”,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篮球技术,单一重复的技术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通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的太阳”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科比?布莱恩特拥有顶级的篮球运动天赋,却能够常年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开始练球,高度自律、不屈不挠、从不言弃等体育品德激励了无数逐梦人,同样,学生在篮球练习中也要学习科比?布莱恩特身上所具备的精神;最后,在“赛”环节运用“体育+德育”“体育+智育”“体育+劳育”,教学比赛中需要体现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尊重裁判员等体育品德,需要运用智慧设计攻防技战术,肩负防守任务的学生需要像“工蜂”一样辛勤劳作,限制对手进攻,虽然没有担任进攻任务的学生那么引人注目,但出色的防守能够改变对方进攻的选择,为己方进攻创造机会。只有将“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才能够有效实现“五育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达到综合育人效果。
(四)实施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客观评判的过程,《标准(2022版)》中倡导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多角度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淡化“唯分数论”,构建“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如:在50米跑学习中,可以通过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成绩评价,对每名学生进行50米跑测试,从“体”的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又要通过纸笔测试、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对学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从“智”的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通过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对同伴的帮助、遵守纪律等方面对学生“德”的行为判断;还可以通过练习的次数、练习的强度、练习的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劳”的评价;通过50米跑技术动作绘画、小组队徽设计等方面对学生“美”的评价[5]。综上,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手段应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五育融合”角度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五育融合”是塑造完整的重要手段,符合“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课程育人导向,以体育教学为依托,遵循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育美、以体促劳的育人逻辑,在教学中确立德育引领的育人价值取向、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施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努力朝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方向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2019-02-23.
[2]教育部办公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28号)[Z].2021-06-30.
[3]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杨浩.“学、练、赛、评”一体化审思[J].中国学校体育,2022(01):29-30.
[5]董鹏,于素梅.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厘定、策略探骊与误区规避[J].体育学研究,2022,36(02):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