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体育院校的路径研究

2024-12-04 00:00彭天钰张牧之
体育风尚 2024年17期

摘要:劳动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话题。在“五育”中,体育与劳育有许多共通点与一致性。因此,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体育院校担负着将体育与劳育融合培养、使学生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使命。为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体育院校应通过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推进五育并举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以体育人、以劳育人。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体育院校

一、引言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随后,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2]。近年来,从“五育”失衡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被确立为教育的长期目标。“五育”是一个整体,既有内在统一性,又分别各有侧重点。辩证地处理“五育”之间的内外关系,促进其相互融合,方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途径。

其中,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大中小学普遍没有建设相关课程体系,老师家长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而新时代的学生本身更是对劳动缺乏认识与实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3]。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简称《纲要》)指出,可以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以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4]。上级政策指导引发了人们对于劳动教育更多地思考,并且开始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高校作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后一棒,更是加强劳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的重中之重。在这个高等教育进入内涵提升的新时期,高校应充分注重“五育”并举的重要性,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上,实现“五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以体育院校为视角,着重探讨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旨在为有效弥补劳动教育发展的短板提供思路,帮助推进五育并举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融合育人。

二、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劳动教育理念落后

过去,我国教育体系始终存在一种缺失及失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学生自身,都把考试分数当作唯一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忽略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离开家庭后无法独立生活等问题屡见不鲜。同时,大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经常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教育现实情况体现出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即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以及“五育”整体的协同培养。

(二)劳动教育认识单一

对劳动教育认识得不全面是不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不需要开展普通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甚至出现潜意识里轻视从事底层劳动的劳动者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对劳动的认识,没有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与重要性。劳动并不是脏、累的代名词,社会中的每一项脑力工作都离不开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也需要运用脑力劳动从而做得更快更好,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贵贱之分。

因此,通过劳动教育,要让大学生改变对劳动的认识,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只有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了劳动的内涵与意义,才能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三)劳动教育体系缺失

自《纲要》印发后,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实施方案中将“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再次对设立劳动教育课程作出明确指示。然而,大多数院校只是根据硬性要求,单纯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没有建设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培养体系,并将其融入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也往往由思政老师讲授理论课,而不是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因此,继缺少劳动教育课程后,劳动教育体系的缺失成为各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内在联系

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协调的肢体的学科;而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拥有劳动品质、发展创新能力的学科。它们既有各自的目标和内容,又相互联系和影响,具有以下一致性。

(一)以实践活动为手段

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都是以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主的学科。无论是劳动活动还是体育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这门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的体验与收获。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习如何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践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劳动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和团结协作等精神。

(二)以身体素质为支撑

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以身体素质为支撑,同时也反向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的学科。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就不可能在体育运动中取得好成绩。而通过进行体育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增强,也能更有效地进行训练,锻炼出灵活敏捷的身体。而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锻炼身体与动作技能。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都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三)以社会应用为背景

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以社会为背景的课程,都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了解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毕业后的就业中,招聘公司往往要求应聘者具备抗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独自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在离开家庭、学校后快速适应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锻炼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社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同时,两者都能够让学生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将学到的技能与品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四、劳动教育在体育院校的实施路径

(一)在体育课程中培养劳动习惯

体育院校的体育类课程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因此,作为体育院校的一大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平台,实现体育与劳育的融合培养。

课前,通过让学生轮流进行体育器材的收发、体育场地的准备,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习惯。在进入高等教育前,学校班级内部一般会设有每周轮流的值日生,而高等院校因为班级不固定,反而缺少了这一环节的劳动。因此,不仅体育院校,包括普通院校也可以在体育课前由学生进行值日准备,保障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长此以往,通过让学生保持劳动习惯,实现把劳动当成“一个任务或负担”到“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责任与担当”的转变。

课中,各个专业术科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日常劳动的元素融入课程中。如:在户外运动课程的建设中,通过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以及劳动认知和素养,同时又可以增加课程实践性和趣味性,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此外,在各类运动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劳动精神的培养,如:团体项目的合作精神、田径项目的拼搏精神等。期间,老师也应将运动后形成的愉悦感与劳动后产生的成就感进行连结,改变学生劳动观念,不再把劳动当作苦难的代名词。这样的课程劳育,能够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劳动、习惯劳动、热爱劳动。

课后,一是应要求学生开展定期体育场馆的卫生清洁与器材整理,对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在各个体育场馆排出轮流值日表,对体育场馆进行清理维护、安全检查等。二是鼓励学生参与体育场馆项目管理。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或专项,知行合一,参与到相应的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中。例如: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学生在攀岩场做教练,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学生在运动康复中心参与复健指导等等,充分加强校内资源在劳动教育中的利用。

(二)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劳动能力

相对于其他学校,体育院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体育院校每年举办的各类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及承办外部体育竞赛、考试等均需要大量的服务保障人员。学校可以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相应的岗位参与赛事服务工作,如:参与赛事编排、引导领队、维持秩序、赛场检录、裁判、后勤服务、卫生清洁、事后统计、资料整理等。在各个环节以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坚定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在志愿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帮助学生在志愿过程中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形成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从而为劳动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此外,有些小型院级或班级体育比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进行组织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劳动主体地位,更加全面地理解劳动,加强劳动能力。而志愿者的报名、组织也可以完全由学生会或社团进行,如: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发挥参与志愿活动的劳动意义和价值。

(三)在体育竞赛中融入劳动精神

1.工匠精神

无论是哪项体育运动,要想达到专业水平,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准备。他人看到的只是赛场上转瞬即逝的一刹,而背后却是无数个起早贪黑训练的日日夜夜与付出的汗水。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都以年为单位从小持续进行各方面的重复训练,需要始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和匠心,坚持不懈,精益求精。通过教师引导,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学生的优秀品质,将这种热爱、专注、执着的精神融入未来生活中,使得学生走入社会后可以更扎实地深耕于专业领域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2.女排精神

“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既可以运用在各个体育项目中,也可以体现在劳动中。练习体育团体项目的学生会更加懂得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而练习个人项目的学生也更能强烈体会到顽强拼搏的真谛。这样的精神将激励学生在劳动中不畏艰险、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所锻造的女排精神与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在“五育”并举和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四)在体育实习中进行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内,更需从家庭做起,并进入社会继续锻炼。在校外,政府、企业、家庭要多方协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设多样实践场景,搭建共享培养平台,从而全方位营造劳动教育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方在劳动教育全过程中的作用。

体育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会在毕业后从事体育老师的工作,而体育支教则是一个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劳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体育支教这样的专业劳动教育,学生可以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中小学定期代课、帮助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组建多种运动队及训练并领队参加校外比赛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体育实习中,不但能提高自我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拉近了与社会劳动的距离,有机会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此外,体育院校还可以鼓励学生依托学校体育场馆,围绕所学的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习。如: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在气膜馆开设冰雪运动体验班、在健身房作为体能教练、在体操房开设少儿舞蹈培训班等。上述体育实习一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与应用能力,一面让学生充分在实习活动中进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 OL].(2019-02-23).http://m.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2/ t20190223_370857.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EB/OL].(2020-07-09).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