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纾解路径研究

2024-12-04 00:00徐舒莹张松林梁晶晶
体育风尚 2024年17期

摘要: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作为体育赛事的后备力量,其成长不仅关系到我国体育综合实力的发展,也对体育强国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困境和阻碍,如:教育资源不均衡、优秀师资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本文基于体教融合的背景,探讨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一、引言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国家体育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应该遵循科学、规范、系统、开放的原则,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手抓,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困境,如:师资、设施、经费等方面不足、体教协同不足等,亟待解决。因此,本文以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学训矛盾突出

学训矛盾是指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接受专业化训练的同时,也要发展文化学习,完成正常的学业任务,学习和训练都是需要个体各方面的投入,因此两者之间就存在着时间、精力、资源等方面的冲突和不协调。学训矛盾不仅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影响了他们的运动成绩和职业生涯。

胡有宏等人(2022)[1]在研究中指出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将时间划分给文化学习和训练,这很容易会产生有一方面不能很好顾及的情况。吴军鹏等人(2022)[2]也提出部分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不足,学习比较吃力,进度跟不上,而文化基础的欠缺就暴露在对训练方法科学性的理解能力不足上,从而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质量都受到了影响。这个现象在体校发生频率较高,在体校,教育理念侧重于运动成绩,其培养方案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价值观偏向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同,体校文化学习时间少,而普通学校运动训练的投入少,体育与教育的分离,导致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支持和保障,以及运动员自身在学习和训练中缺乏主动性、平衡性和协调性。

(二)体教协同不足的合作困境

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体教协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导致体教协同的目标、责任、标准、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和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对于体教协同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差异和障碍,影响了体教协同的效果和效率。季彦霞等人(2022)[3]研究中指出一些业余体校对于现存问题会寻求普通学校的帮助,但并未得到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涉及多个主体之间的参与和协作不积极,也导致体教协同的力量和效益不发挥。例如:政府部门对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支持,学校对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社会组织对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参与度和影响力,家庭对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理解和配合,个人对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等。

此外,体育部门的培养模式过于封闭,往往只注重体育技能的训练,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导致他们在文化、心理、社会等方面存在不足,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中缺乏话语权,往往只能配合体育部门的安排,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干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师资力量欠缺

优秀师资力量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决定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学创新。目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和服务,教师队伍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中小学阶段的竞技体育学习属于基础阶段,学生主要是接受教练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但中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是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训练经验。

邓小光(2023)[4]指出我国退役运动员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是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处理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积极发挥退役运动员的专业素养也有利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贾三刚(2023)[5]在研究中指出学校教练员参加的岗位培训内容大多和教练员们的需要相差较大,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进而也不能很好地反馈到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合理、优质的教师和教练员,就无法为青少年提供充分、多样、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也无法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四)训练场地设施不足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训练场地设施不足,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制约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导致许多地区和项目缺乏专业的训练场地和设施,或者场地和设施陈旧、破损、不能满足训练要求。除此之外,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学校差距等问题,导致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或者被占用、闲置、浪费,不能有效利用。周弈和张明杨(2019)[6]指出很多学校存在场地器材不足的现象,多人共用也造成训练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完善的设备导致许多训练不能更加科学化地展开,甚至不能展开,就会耽误训练进程,或是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度低、社会资本投入少、社会服务供给不足,许多社区、企业、机构等缺乏开放和共享自身的体育场地设施给青少年使用,或者收费过高、条件过苛、限制过多,影响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机会。

三、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困境的疏解路径

(一)寻求学训平衡

要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进行专业化的体育训练。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兼顾学生的智力、体力、情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人教育。

其次,要改革教育制度,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过于刻板和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和方式被固定和限制。对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来说,这种教育制度不利于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安排合理和有效地学习计划,也不利于他们平衡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改革教育制度,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机会,如:网络课程、自主选修、分层分流、跨校交流等,使学生能够自主、灵活、多元地进行学习。

再者,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协同互动的教育网络。对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来说,教育资源的不足不利于他们获取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也不利于他们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因此,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如:专业院校、运动队、社会组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和资源。

最后,要完善教育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注重学生的过程和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评价。

(二)构建体育与教育部门一体化运行机制和体制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人才。贾志强(2022)[7]也在研究中提出体育与教育部门形成统一的积极性。要建立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政策、规划、标准、监督等方面的统一和协调。加强体育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形成共识和合力,建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统一规划和目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制定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统一标准和评价体系,规范培养过程和结果,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监督和评估,2teYEFeyW8z3qJcUm4Kl+BnuQCXi+eq7ij/gqb3rDlI=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完善体育与教育部门的互补支持机制,实现师资、课程、学分等方面的互认和互助。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素质;创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求,实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分制度,保障学习权益和发展空间。要促进体育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建设“体教融合”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在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可以为训练提供科学的训练理论,更能在思想、行动和训练上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徐剑等人(2022)[8]指出当前亟待实施体育教师综合性改革,以夯实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完善教师岗位的待遇机制,提升职业获得感,提高教师工作嵌入,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推进培训体系改革。

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和方法,还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以适应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体育教师与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和合作,让体育教师与运动员、教练员互相学习和互补。体育教师可以从运动员、教练员那里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巧,运动员、教练员也可以从体育教师那里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指导方法,同时也要鼓励退役运动员进校任教。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地训练计划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该鼓励体育教师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此外,要提高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待遇水平,增加教师和教练员的收入和福利,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练员,拓宽教师和教练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形成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良好氛围。

综上,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建立多元共治的主体网格

多元共治的主体网格,是指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不同的主体(如: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通过协调、合作、互动、监督等方式,形成一个有序、有效、协同的网络结构,共同参与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

要完善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服务观,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提高学校的参与度和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既坚持素质教育的宗旨,又适应竞技体育的特点,既注重基础教育的普及,又重视专项教育的提升。规范社会组织的力量,真正关注或服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同时要重视家庭的力量,培养家庭的理性思维和协调能力,关心和陪伴孩子的体育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温暖和鼓励。

通过建立多元共治的主体网格,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水平提高。

四、结语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学训矛盾、体教协同不足、师资不足等多方面都有待改善,只有克服当前存在的困境和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才能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倾向于加强多元共治,不仅仅是学校的单一力量,而是社会、政府、家庭和学校协同发挥作用,追求学训平衡;构建体育与教育部门一体化运行机制和体制,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合理高效流动,从而促进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有宏,苗钟立,董川.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03):98-101.

[2]吴军鹏,张帅.体教融合背景下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7):165-169.

[3]季彦霞,马国义,吕万刚,史东林.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共治及实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2):232-239.

[4]邓小光.体教融合视角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体育视野,2022(22):146-148.

[5]贾三刚,张泽宇.体教融合背景下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3,38(01):75-80.

[6]周弈,张明杨.体育强国视域下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9(09):74-75+31.

[7]贾志强,董国民,贾必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03):65-71.

[8]徐剑,刘芳枝,沈友青.新时代体教融合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地方实践与推进路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6):104-10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