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他对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与发展进行了直接的领导和关怀,有力推动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文章以周恩来推动建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视角,探究周恩来同志为大后方的抗日文化运动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下文简称“文协”)是抗战时期于武汉成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旨在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旗帜,团结各阶层文艺力量,服务于抗战。该协会的成功组建与周恩来同志密切相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周恩来意识到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凭借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在国统区有效团结各界文艺人士,有力推动了“文协”的成立及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文协”引领全国文艺工作者开展抗战运动,发挥了文艺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局动荡,文艺抗战迫在眉睫
周恩来主持中国南方地区工作。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9月,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深入后方,保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固,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中国南方地区工作。由于长期的思想禁锢和国民教育缺失,许多民众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之境缺乏清醒的认知,这对于全民族抗战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主持中国南方地区工作期间,周恩来高度重视建立文艺统一战线工作,积极提升中国共产党在文艺方面的影响力,组建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艺对群众的教育、动员作用,坚定群众的抗战信心。
凝聚力量,共同抗战。抗战时期,随着战争局势的不断发展,武汉作为尚未沦陷的国统区城市,吸引了大批流离的文艺工作者,成为当时全国的一大文化重镇,为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提供了条件。在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调整了往日严苛的文化专制政策,对文艺创作的管制有所放松,使得当时武汉的文艺创作环境相对自由。在抗战热情的鼓舞下,一些文艺抗战组织被组建起来,举行了各种宣传活动以进行抗战动员。但文艺工作者们经常囿于地域、流派等,往往无法组成一个统一的抗战组织。这种复杂的情况表明,需要有一种力量将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的动员力量。此时带着重要任务的周恩来在抵达武汉后,便着手筹备相关工作。
周恩来对“文协”的组建与指导
1937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明确指出“(四)应该普遍组织合法的统一战线的人民参战团体,或某些已经普遍存在的合法组织(如抗战后援会)转变为这类性质的团体。在它的总的领导下,可以发起各种吸收群众参加的活动与组织……”“(六)共产党员应该以抗日积极分子的面目参加到政府与军队中去,并取得其中的领导位置。”周恩来抵达武汉后,立即根据指示开展组建文艺抗战团体的工作。
选择“文协”领导人才。周恩来深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作为一个官方机构,无法吸纳所有文艺工作者,也无法实现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目标。他主张应迅速成立一个统一的民间文艺协会。因此,“文协”的筹备事宜正式提上日程,并由周恩来亲自交托给了阳翰笙。在决定让阳翰笙担任“文协”筹建的牵头人时,周恩来经过了周密考虑。他深知,这一角色必须能够凝聚文艺领域的不同界别、不同团体的人士,而阳翰笙无疑是最佳的人选。阳翰笙自黄埔军校时期开始,便在周恩来同志直接或间接领导下工作,1927年更是被周恩来派到创造社开展左翼文化运动,为党的文艺事业而奋斗。阳翰笙拥有丰富的为党发展文艺事业的经验,在他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等几个全国性文学组织……这些全国性文化团体的建立,为‘文协’的建立提供了积极的文化氛围。”阳翰笙根据周恩来所强调的“没有鲜明的旗帜,就没有统战工作”的原则,始终将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自己行动的宗旨,并充分利用了自己在文艺界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将文艺工作者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参与到伟大的民族抗战中去。截至1938年3月,阳翰笙成功地将因战争流离至武汉的各文艺圈子的艺术家们团结起来,成立起了一个涵盖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在将各界文艺工作者组织到一起后,阳翰笙将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第三厅的建立,而“文协”则需要寻找新的负责人。经过与阳翰笙、王明的商议,周恩来决定邀请老舍来担任“文协”的领导职务。老舍素来以富有爱国心和正义感著称,且在文学界享有盛誉,因此被视为主持“文协”工作的理想人选。来到武汉后,老舍在冯玉祥将军筹办的《抗到底》杂志处担当文学编辑,于志恭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恩来同志在二月十四日的一次与冯先生会晤中,请冯支持成立‘文协’,并推老舍负责筹建工作,冯先生慨然应允。”老舍尽管之前与中国共产党联系不多,但在与周恩来的多次接触中,逐渐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并欣然接受了主持“文协”的邀请,担任了“文协”的总务部主任。老舍在文学领域备受推崇,同时亦受到国民党方面的肯定。因此,在他担任“文协”负责人期间,不仅确立了“文协”在文艺领域的稳固地位,还依靠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及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为抗战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明确“文协”发展方向。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开幕大会在汉口总商会大礼堂召开,周恩来被推选为“文协”的名誉主席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此次演讲“言简意赅,含义深长,是‘五四’以来革命文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文协”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动员力的文艺活动。
强调“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周恩来强调“其次希望作家多多取材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斗,与战区敌人的残暴,后方全民总动员的热烈,一定可以发扬举国同仇敌忾,加强战胜敌人的信心!”为响应这一指示,“文协”成立了“作家战地访问团”,派遣成员赴前线采访,记录真实战地生活。“文协”1938年于武汉出版的会刊《抗战文艺》,自第四卷起便陆续刊登了这些来自前线的珍贵作品。例如,《笔游击》深刻揭示了战争中的英勇与牺牲,《川陕道上》等文章详细记述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前往前线途中的所见所闻。这些文章展现了我军战士坚韧不拔的品质,并能进一步激发民众的抗战意识,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文学家应分布各战场,各内地,更多接触内地的人民生活,同时要承继祖先遗下的优秀文艺传统。”由于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同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化需求相去甚远,周恩来呼吁文艺工作者深入民众,并提出文艺创作需接地气、符合群众口味。为深入动员民众,“文协”发出了“文艺大众化”的呼吁,并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探讨战时文艺创作形式。围绕“如何创作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这一核心议题,文艺工作者们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除了频繁举办文艺座谈会以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文协”还在其会刊《抗战文艺》中设立了专栏,供作家们分析探讨如何进行战时文艺创作,并刊登了如《我们怎样写作通俗读物》《谈‘抗战八股’》等指导性文章。这些文章讨论内容广泛,为创作通俗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旨在推动战时文艺的进步,满足民众和战士的精神需求。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战时文艺的形式与内容,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战时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加强对外联络与宣传,“一定要能与世界进步的文艺联系起来”,周恩来的指示促使“文协”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联络。在抗战期间,“文协”的对外联络和宣传工作成为抗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会刊《抗战文艺》翻译并介绍了多部国外的反战文学作品,例如《在特鲁尔前线》和《油船“德宾特”号》,这些作品生动地描述了法西斯主义给其他国家带来的苦难。1938年6月,“文协”发表《致伦敦国际作家保障文化自由协会大会电》,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呼吁全球文学家同情与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此外,该杂志还刊登了《国际纵队歌》,激励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法西斯主义。在周恩来的指导下,“文协”不仅致力于翻译和介绍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文学作品,丰富了国内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鼓励作家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舞台。《抗战文艺》在三卷三期上发表了《翻译抗战文艺到外国去的重要性》等作品,号召作家将优秀的文艺作品介绍到外国的文学杂志上去,促进中外作家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增强中国人民的斗争信念。
“1938年,是一个垂危的民族振奋的年代,是一个被讥笑为一盘散沙的民族团结起来的年代。”周恩来在武汉工作的这段时间,正值全民族抗战的危急时刻。在政治环境复杂且危机四伏的国统区,周恩来以其求真务实的工作方式以及科学灵活的工作策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力,他也因此受到了广大文艺界人士的崇敬和爱戴,团结了一大批服务于抗战的“文化军”,推动了“文协”这一文艺抗战力量的形成。作为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文协”在团结文化界、动员抗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炎黄地理2024年8期